2009-08-12 08:58:14Gina
感受,【阿密特】
這不僅僅是一張值得聽的專輯,也是張會讓人有所感受的專輯。
專輯曲目的第一首歌就直接拉住了我的耳朵,初聽感覺有些陌生的唱腔,卻是單刀直入的切進歌曲的中心,《開門見山》,歌聲詮釋猶如歌名,幾乎沒使用任何技巧直白的唱法,搭上搖滾的重節奏,岀乎意料的對味,喜歡歌聲與旋律兩者間那種聽似撞擊的融合,不僅開門見山,亦見真我。這是整張專輯中我最欣賞的作品,歌詞其實並沒有什麼意境可言,與旋律、歌聲結合之後也浮現不岀什麼故事畫面,但卻能引動某種情緒,解開原本解不開的結,看透原本看不透的事。
前奏有些復古的《黑吃黑》,故事範圍不大,就是常見的三人四腳,以往的華語歌曲總愛寫情、寫悲、寫嘆,強調女性對愛的放不下,這首歌依然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卻擺脫了傳統思維,突破窠臼,不以唯美筆觸掩蓋感情上的錯誤,而是大膽正視內心最直接的情緒。面對外人介入兩人世界的感情裂痕,誰說女性最終會為愛選擇隱忍?誰說女性會柔弱得割捨不下?《黑吃黑》所傳遞出的女性自主,猶如火山長期休眠之後的噴發,有著義無反顧的堅毅。
與其說《分生》為【阿密特】的誕生下了註解,不如說《分生》讓聆聽者更了解自己。
處於複雜的人際環節之中,為了打造利於自我生存的環境,人們往往會壓抑、隱藏、甚至改變自己的一部分性格,以求融入人群,尋求所謂的「認同感」,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反而忘了自己真實的模樣,忽略....然後迷失。欣賞歌中前後三次對「等待爆裂」這四個字的處理方式,第一次呈現了個體在人群中虛假的表象,第二次則有衝出重圍意識到自我的真實感,第三次又重回了與現實妥協的迷失。每當夜深人靜時,你是感到孤寂?還是會和自己對話?
「自我」並不是人見人怕的魔鬼,而是個該被深深擁抱的天使。
整張專輯聽到這,我感覺三首歌自成了一個段落,《分生》既為專輯走向做了分野,也為感情故事做了完結。
簡單的琴音帶出與前段截然不同的氛圍,直接而狂放的嗓音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極度的內蘊收斂。《掉了》如果不看專輯內頁文案,其實是首可以擴大詮釋多種情感面向的歌曲,看似充滿灰色意念的歌詞,搭上中版的旋律節奏,反倒不那麼悲傷,起伏不大的歌聲傳遞出一種有距離的情緒,沒有痛失什麼之後的狂悲,也不是強顏歡笑的壓抑,而是....平靜懷想,懷想那時候的情感,懷想那時候的自己,懷想那時候的曾經,在心裡的某一處,〝那時候〞是失溫狀態,但在這個當下,卻是能真實感受到溫度的人生,意會到的想念,會是有表情的溫暖。
風格再度轉變,吉他和絃一掃前一首歌的意念,帶來寫意的底襯,進歌之後,才發現《相愛後動物感傷》內容與旋律呈現出矛盾的融合。是孤寂之後決定狂歡?還是喧囂之後覺得感傷?一個人一種情緒,十個人十種生活,愛與感傷卻往往一視同仁的並存著,有人感傷有愛,有人感傷無愛,有人感傷愛不明確,有人感傷怕失去愛,都說庸人自擾,卻也無人能夠跳脫。心裡所想,生理所感,有時也存在著矛盾的融合,無法否認,忽略不了。
專輯曲目的第一首歌就直接拉住了我的耳朵,初聽感覺有些陌生的唱腔,卻是單刀直入的切進歌曲的中心,《開門見山》,歌聲詮釋猶如歌名,幾乎沒使用任何技巧直白的唱法,搭上搖滾的重節奏,岀乎意料的對味,喜歡歌聲與旋律兩者間那種聽似撞擊的融合,不僅開門見山,亦見真我。這是整張專輯中我最欣賞的作品,歌詞其實並沒有什麼意境可言,與旋律、歌聲結合之後也浮現不岀什麼故事畫面,但卻能引動某種情緒,解開原本解不開的結,看透原本看不透的事。
前奏有些復古的《黑吃黑》,故事範圍不大,就是常見的三人四腳,以往的華語歌曲總愛寫情、寫悲、寫嘆,強調女性對愛的放不下,這首歌依然從女性的角度出發,卻擺脫了傳統思維,突破窠臼,不以唯美筆觸掩蓋感情上的錯誤,而是大膽正視內心最直接的情緒。面對外人介入兩人世界的感情裂痕,誰說女性最終會為愛選擇隱忍?誰說女性會柔弱得割捨不下?《黑吃黑》所傳遞出的女性自主,猶如火山長期休眠之後的噴發,有著義無反顧的堅毅。
與其說《分生》為【阿密特】的誕生下了註解,不如說《分生》讓聆聽者更了解自己。
處於複雜的人際環節之中,為了打造利於自我生存的環境,人們往往會壓抑、隱藏、甚至改變自己的一部分性格,以求融入人群,尋求所謂的「認同感」,久而久之,習慣成自然,反而忘了自己真實的模樣,忽略....然後迷失。欣賞歌中前後三次對「等待爆裂」這四個字的處理方式,第一次呈現了個體在人群中虛假的表象,第二次則有衝出重圍意識到自我的真實感,第三次又重回了與現實妥協的迷失。每當夜深人靜時,你是感到孤寂?還是會和自己對話?
「自我」並不是人見人怕的魔鬼,而是個該被深深擁抱的天使。
整張專輯聽到這,我感覺三首歌自成了一個段落,《分生》既為專輯走向做了分野,也為感情故事做了完結。
簡單的琴音帶出與前段截然不同的氛圍,直接而狂放的嗓音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極度的內蘊收斂。《掉了》如果不看專輯內頁文案,其實是首可以擴大詮釋多種情感面向的歌曲,看似充滿灰色意念的歌詞,搭上中版的旋律節奏,反倒不那麼悲傷,起伏不大的歌聲傳遞出一種有距離的情緒,沒有痛失什麼之後的狂悲,也不是強顏歡笑的壓抑,而是....平靜懷想,懷想那時候的情感,懷想那時候的自己,懷想那時候的曾經,在心裡的某一處,〝那時候〞是失溫狀態,但在這個當下,卻是能真實感受到溫度的人生,意會到的想念,會是有表情的溫暖。
風格再度轉變,吉他和絃一掃前一首歌的意念,帶來寫意的底襯,進歌之後,才發現《相愛後動物感傷》內容與旋律呈現出矛盾的融合。是孤寂之後決定狂歡?還是喧囂之後覺得感傷?一個人一種情緒,十個人十種生活,愛與感傷卻往往一視同仁的並存著,有人感傷有愛,有人感傷無愛,有人感傷愛不明確,有人感傷怕失去愛,都說庸人自擾,卻也無人能夠跳脫。心裡所想,生理所感,有時也存在著矛盾的融合,無法否認,忽略不了。
幾年前,自己曾經因為台北捷運的一個燈箱廣告而感嘆過,還記得那是「不必自殺網」的宣導廣告,〝你可以不必自殺〞幾個字看得人心情很Blue,曾幾何時,這片可愛的土地卻有著那麼多沉重的靈魂?今次聽到阿密特《靈魂的重量》,使我又回想起這段過往。對於選擇不明智舉動者,人們總用〝傻〞、〝不負責任〞....等等字眼去議論,對我而言,因為無法想像,所以不曾批評,人們與其在事後議論,不如在事前多付出些關心,選擇結束生命者固然有錯,但在世親友的忽略不也有錯?靈魂有沒有重量,我不知道,但生命的重量,無法衡量,因為存在,所以擁有,不是取決於心,而是那份活著的真實。
萬綠叢中一點紅的台語歌《好膽你就來》,感覺和《開門見山》的調性頗為一致,同樣的直爽,同樣的率性,同樣的....開門見山。十分欣賞這首歌台語搖滾的嘗試,雖然不是史上第一首,但好嗓音搭上好旋律再配上好編曲,即使台語不是歌手的母語,一樣能用最淺顯的詞句,最放得開的歌聲,唱出最直接的心情。誰說情歌一定要唱得曖昧才吸引人,直來直往也是很過癮、很有魅力的。
專輯中阿密特唯一的音樂創作《OK》,歌曲一開始有點張惠妹《三天三夜》的味道,細聽之下前者卻又比後者更隨性、更奔放,曾聽廣播介紹這首歌是歌手和製作人把錄音室當成Party場所亂唱亂錄玩出來的,或許正是因為那種〝不刻意〞才讓《OK》更多了分自然High的魔力。這首歌的歌詞很有意思,乍聽之下像是在寫宅男宅女的生活,實際上,卻也是每個人的生活,常言道:「悲傷的過是一天,快樂的過也是一天。」既然所有人的一天都是24小時,即使只有一個人,也不該把時間浪費在自怨自艾上,不是嗎?
個人感覺《聽得見的夢想》和《阿密特》兩首歌要串在一起聽,前者是阿妹自己寫的曲,後者是部落的音樂創作,都有著原住民的特有的力量。《聽得見夢想》DEMO版本質樸動人,後製版本的襯樂卻明顯聽得出經過刻意雕琢,雖然多了幾分磅礡與華麗,但融合進編曲中的非洲音樂卻讓歌曲少了些台灣原生態的自然感動;《阿密特》由三段原住民歌曲組成,縱使依然是首錄音室作品,但以沙發音樂起始,並將原住民語與搖滾相結合,聽覺上十分引人入勝,歌手以她的母語吟唱,絕大部分閱聽者即使看著歌詞本上的文字依然無法完全領會歌曲內容,但或許也正因為如此,才能讓聽覺落在原生態旋律與現代編曲的融合上,也才沒讓人錯過這首特殊的作品。
看到《彩虹》這個歌名,原以為會是首標準的勵志歌曲,聽了之後才發現《彩虹》是引用了〝彩虹旗〞的涵義。我曾利用轉職的空檔,到美西自助旅行過三個星期,對舊金山的「卡斯楚區」有極為深刻的印象,那是個六色彩虹旗四處飄揚的寧靜社區,映入眼簾的每個畫面幾乎都非常整潔且充滿藝術感,環境十分友善;在那之後幾年,隨著工作與生活環境逐漸擴大,認識了幾位同志朋友(男性),特有的細膩心思,讓人忍不住會想要找他們談心,沒有女性之間的心機遊戲,沒有男性在情感上的趁虛而入,類似卻又不完全相同的想法,很難不成為分享喜怒哀樂的好夥伴。生活在繁忙的台北,天空中的七色彩虹不算常見,但相談甚歡的彩虹心情,對都市人而言,卻是必備的吧!
聽完這張專輯,心中有股說不出的微妙感覺。
似乎一下子想通了許多事,忘卻了不少煩腦。
那個下午,心血來潮的去換了個髮型,炎熱的夏天頓時變得清爽不少。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阿密特】帶來的改變,但我知道我已釋放了某部分的自己。
那個下午,心血來潮的去換了個髮型,炎熱的夏天頓時變得清爽不少。
我不知道這是不是【阿密特】帶來的改變,但我知道我已釋放了某部分的自己。
上一篇:音樂PLUS──先有感覺吧!
下一篇:看棒球,聽搖滾
或許是私心。但竊以為阿密特本次獲得最佳專輯是概念取勝。
整張專輯的力度與密度都不如宣傳帶來的預期,雖然驚豔,卻也有失望。
驚艷或失望,其實都是個人主觀,也因人而異。
這張專輯,敢這麼做、能這麼做,已屬難得。 2010-06-30 09: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