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4 09:00:09Gina
【海角七號】
好一陣子沒出現讓我喜歡的台灣電影了,雖然【練習曲】很紅,雖然【不能說的秘密】票房不錯(非台灣片商發行),但印象中,上一部稱得上喜歡的台灣電影卻是【十七歲的天空】,那,已經是2004年的事了。
時隔四年,【海角七號】給了我全新的視野。
去看【海角七號】的初衷不是什麼〝支持國片〞的美麗口號,完全只是因為范逸臣,我欣賞他的歌聲,很好奇他的演技是否像歌聲一樣出色,之前雖接演過一齣電視劇,卻由於劇本和演員不吸引我而沒有收看,這次恰巧范逸臣擔綱電影演出,濃縮在兩個小時的演技表現,正好符合沒耐心的我的需求。其實一開始我只是抱持著〝有人約就去看〞的心態,後來看了范逸臣【無樂不作】新歌+精選裡附贈的電影拍攝花絮DVD之後,才覺得是部非看不可的電影。
電影由一封1945年的情書揭開序幕,那是日本戰敗撤離,日本籍老師(中孝 介/飾)對台灣籍學生戀人友子(梁文音/飾)的無法傾訴的不捨和思念。而後故事以男主角阿嘉(范逸臣/飾)為主線,藉由與日本籍女子友子的相遇、相戀,延續了這個六十年前的故事。
很喜歡劇中細膩的書信唸白與音樂之間的交錯搭配,巧妙舖陳岀電影的感情底蘊與喧騰熱鬧的外表。
【海角七號】是1945年時的一個地址,當時稱作海角七番地,是1945年台灣女學生友子的住所。台灣光復後,日據時代的姓名、地址隨之更改,貫穿全劇的七封書信,是日籍老師當時無法傳達的愧疚與祝福。六十多年後,那些信輾轉落到一個在台北發展樂團不順,憤而打爛吉他返回故鄉恆春當郵差阿嘉的手上,牽引出他和日本女孩友子的情緣。特別客串的日本歌手中孝 介,一人分飾1945年的日本老師和現代春吶邀請的主場歌手,既是上一代戀情的主角也是這一代愛情的見證者,更是整部電影裡書信和音樂交會的關鍵。
時隔四年,【海角七號】給了我全新的視野。
去看【海角七號】的初衷不是什麼〝支持國片〞的美麗口號,完全只是因為范逸臣,我欣賞他的歌聲,很好奇他的演技是否像歌聲一樣出色,之前雖接演過一齣電視劇,卻由於劇本和演員不吸引我而沒有收看,這次恰巧范逸臣擔綱電影演出,濃縮在兩個小時的演技表現,正好符合沒耐心的我的需求。其實一開始我只是抱持著〝有人約就去看〞的心態,後來看了范逸臣【無樂不作】新歌+精選裡附贈的電影拍攝花絮DVD之後,才覺得是部非看不可的電影。
電影由一封1945年的情書揭開序幕,那是日本戰敗撤離,日本籍老師(中孝 介/飾)對台灣籍學生戀人友子(梁文音/飾)的無法傾訴的不捨和思念。而後故事以男主角阿嘉(范逸臣/飾)為主線,藉由與日本籍女子友子的相遇、相戀,延續了這個六十年前的故事。
很喜歡劇中細膩的書信唸白與音樂之間的交錯搭配,巧妙舖陳岀電影的感情底蘊與喧騰熱鬧的外表。
【海角七號】是1945年時的一個地址,當時稱作海角七番地,是1945年台灣女學生友子的住所。台灣光復後,日據時代的姓名、地址隨之更改,貫穿全劇的七封書信,是日籍老師當時無法傳達的愧疚與祝福。六十多年後,那些信輾轉落到一個在台北發展樂團不順,憤而打爛吉他返回故鄉恆春當郵差阿嘉的手上,牽引出他和日本女孩友子的情緣。特別客串的日本歌手中孝 介,一人分飾1945年的日本老師和現代春吶邀請的主場歌手,既是上一代戀情的主角也是這一代愛情的見證者,更是整部電影裡書信和音樂交會的關鍵。
故事的舞台選擇在台灣最南端的恆春,一群不起眼的小人物,卻被刻劃得極為深刻,一切彷彿就在你我身邊。
阿嘉其實是很多在台北工作的外地人的投射,脫離原生地到一個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都市發展,原以為能在繁華的台北找到屬於自己的音樂的空間,卻發現原來一切都只是自己勾勒的美好想望而已。劇中阿嘉的繼父怒罵著要把離鄉的年輕人抓回來,強力爭取行之有年的「春吶」一定要由在地樂團暖場,但....小地方哪來熱門搖滾樂團....於是....當郵差的阿嘉、當警察的勞馬(民雄/飾);、月琴高手茂伯(林宗仁/飾)、賣酒的馬拉桑(馬念先/飾)、機車行工人水蛙(小應/飾)、小學生大大(麥子/飾),幾個年齡、職業看似完全不搭軋又各自有故事的人就這麼組成了一個....呃....樂團........
因為這樣的劇情安排,導演在電影籌畫之初,就希望戲裡樂團的每一個成員,都要由現實中玩音樂的人扮演,劇中的雜牌軍樂團成員,其實每個都有歷練,歌手范逸臣、夾子電動大樂隊的小應、糯米團樂團的馬念先、跨足劇場和綜藝的民雄,以及國寶級的北管大師林宗仁,和導演一起在電影中傳遞了他們心中那份對音樂的熱愛。劇中演唱會的場景,導演堅持真實搭台,雇用一千多名臨時演員當觀眾,只為呈現岀鏡頭上短短幾十秒的完美,站上舞台後的音樂人,幾乎都忘了那個當下自己的身分是演員,各自在舞台上把玩著熟悉的樂器,反而進入不了劇情,為了拍攝這一段,導演和演員溝通了很多次,演員們NG了很多次,才真正達到電影最終的效果。
音樂人演電影是不務正業嗎?!我反而覺得那會是一次學習和成長。
阿嘉離開台北前砸爛了一把吉他,在恆春的舞台上也砸爛了一把吉他,相同的動作,卻是完全不同的情緒。而由林曉培所飾演的小學生大大的媽媽,戲份雖然不多,卻像是兩帶友子角色的某部分投射與轉換,旁觀著跨時代的一切,成為連結時空的橋樑。這兩個在情感上應該沒有交集的角色,卻合力承載了那七封書信裡只能意會的感動。
感情,不只存在於劇中的1945年。
阿嘉和日本的友子因音樂意外相戀,戀情不若1945年日本老師和那個友子般細水長流,卻更堅持;勞馬對妻子人的思念;阿嘉繼父和母親兩個人的相依;痴戀有夫之婦的水蛙三人行的情願;電影對這些並沒有多所批判,而是寬容的呈現了情感的不同面貌。
1945,七封寫給友子的情書;2008,一部台灣拍的電影。
是時空的跨越,也是感情的融合。
上一篇:Rock’n Roll神之死
下一篇:【絶對達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