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9 10:21:00Gina

【轉載】楊培安 男版張清芳現聲

高亢的嗓音,是楊培安切入歌壇的利器,有點接近「男版張清芳」的意思,令人耳朵一亮。的確,近年歌壇低沉鐵沙型男聲(尤其內地)所在多有,但唱紅的高亢新嗓音極為罕見。 這樣的嗓音,被放置在復古的產製機制裡,楊培安甘之若素調製起90年代初期的流行味蕾,在他的出片自白裡,我們看到這樣一位「快35歲的歌手」做為唱片新人的謙卑。

35歲正是能唱出一點人生滋味的年紀,但在國際「五胡亂華」之後愈趨畸型的歌壇,類似中堅歌手大抵都送進退除役招待所了,只有國際五大體制外的公司還可能有這樣的空間與情感,楊培安出線的憑藉當然在於他獨特的嗓音。 開場「我相信」濃郁的搖滾勵志氣氛,高亢吶喊的聲腺,在在令人想起早期高唱「紅紅青春敲呀敲」的姚可傑,當然,循著東方快車,也能追尋到張雨生早期的聲影,若論晚近,這聲腺逼近阿信(信樂團),但再往下聽,楊培安卻有意外的一面。

唱片公司照既定的遊戲規矩來,第二首「這該死的愛」顯然為搭配韓劇生產,但機運欠佳,Rain這部新劇收視率受挫,否則可以讓更多人聽到楊培安抒情而激越的歌唱技巧。標題曲「午夜兩點半的我」在吉他、口琴的烘托下,重現往日K歌氛圍,這也是這張專輯最大的特色。

但楊培安的聲腔到了第四首「下雨天」大翻轉,在這首輕快香頌裡,轉為低沉而磁性,為楊培安添增聲腔反差的可能性,對聽歌的耳朵而言,是饒富興味的。以往高亢歌路的歌手難逃彈性疲乏的命運,楊培安能夠變換唱腔,這是他的幸運。

楊培安第一張專輯的作/編曲幾乎出自同一人,符合小本經營的處境,風格也因此極為統一,雖然分別從中、西老歌裡各找一首翻唱,但是從班底(監製統籌)、封面(黑底糢糊的歌手面孔),真的很像當年王傑的復刻版,只是時光會回流嗎?不論如何,不同階層的聽眾總多了一次選擇。
[本文作者為資深影劇記者王祖壽]


[資料來源:2006.06.09民生報C4《超音波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