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6 08:57:44Gina

【轉載】從信樂團想起老音樂人

會對信樂團產生興趣,主要還是因為妻的關係。不知什麼時候買了他們的精選,就隨意擺在車上聽。他們獨樹一幟的翻唱整編功力(翻唱了陳昇的《One Night in 北京》、潘越雲的《桂花巷》及民謠《馬車夫之戀》),主唱的嗓音其實也很迷人,像我這樣的年紀有時還是滿喜歡聽帶點搖滾氣質的芭樂情歌,而是不斷在他們的作品裏看到令人目光為之一亮的創作者,尤其是這個名字──Keith Stuart。

  Keith Stuart是何許人也?曾經經歷過台灣解嚴前後風起雲湧的社會力解放的年代的應該不會感到陌生。他是台灣音樂史上最重要的樂團「黑名單工作室」的主要成員之一,黑名單工作室是由王明輝、Keith Stuart和陳主惠為創作主幹,再加上不同的主唱獻聲,從早期的林暐哲、陳明章、葉樹茵到後來的胡德夫。只出版的兩張專輯(【抓狂歌】及【搖籃曲】),卻成為台灣流行音樂史上最重要的指標性樂團,主要還是其創作主軸及立場鮮明的入世批判精神,和一般認知的靡靡之音,有著極大的反差。

  要說台灣流行樂史上在主流音樂市場上以直言批判精神站穩腳步的,會想到的大概是羅大佑,其餘的可能都只如流星般曇花一現,或就隱身在非主流的小眾音樂市場,為了理想而不斷燃燒付出,為流行音樂找尋一條不單只是沈醉在順耳旋律的麻醉裏,而能一新耳目的創作出動人的樂章。黑名單工作室當年所走的路子,是台灣搖滾樂的新聲,不論是在歌詞寫作上關懷面向的廣度或深度,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啟發意義。觸及當時社會及政治場域的現實問題,明確闡述自己的立場及主張,說是突破流行音樂的窠臼,衝破禁忌,挑戰歌曲審查制度。

  現在回頭去看黑名單工作室的作品,還能感受到當時台灣社會力勃興的盎然生氣,《民主阿草》裏寫社會運動的實景,《台北帝國》裏寫台灣社會的急劇變化,《計程車》寫基層勞工的困境,《傷心無話》寫老兵等待的心情,石破天驚的衝開了台灣社會沈悶的陰霾,林暐哲熱力十足又極具渲染力的歌聲(可不能拿《IS#2》裏唱《夢想》的那懶散的印象來比較,那是不同的情境),搭配著陳明章專注在本土音樂元素的考掘(充滿懷舊情緒的台灣鄉野場景的描寫),高度反差卻也重重撼動了台灣老在安逸無慮與世無爭的流行音樂苦悶的環境,及被馴服了的消費者。雖然後來再推出的【搖籃曲】以高舉左派思維的意識型態找來胡德夫擔任主唱,曲風走向隱晦,老讓人沈重到無法釋懷。黑名單工作室的作品慢慢的走進了歷史,但其所佔有的歷史高度,卻是不容忽略的。

  很意外在信樂團的作者名單裏看到他的名字,表示他並沒有離開音樂創作的場域,還在努力的寫作。儘管少了立場鮮明的歌詞,Keith Stuart退化成個單純的音樂創作者,我還是能想到遙遠的年代裏那驚人的爆發力所勾動的天雷地火迸射出的壯麗景象。我只想隨手記下對於過往的一些回憶,關於黑名單工作室更好的論述文章,網路上還有不少,可以透過Google大神去找找。
(文/徐江屏)


﹝資料來源:中時電子報編輯部推薦好文http://blog.yam.com/cpshyu/archives/83225.html
------------------------------------------------------------------------


【台長後記】
大約一個月前在這篇文章中看到了「黑名單工作室」,接著又看到陳樂融在本文中寫到同一群人,稍微查了一下組成份子(王明輝、Keith Stuart、陳主惠、林暐哲、陳明章、胡德夫、葉樹茵),才發現當年的這些團員現在絕大多數都還在音樂圈中從事幕後製作,比較令我訝異的是「黑名單工作室」的作品是以批判台灣的社會及政治現實著稱,但成員當中居然還有一位外國人Keith Stuart(信樂團專輯的製作人,傳說中信樂團的第六位團員,當年則是使用譯名「司徒松」),早年就走在時代尖端的組合果然與眾不同,只是時序更迭,這些人對於音樂的執著沒變,卻有一部分不得不向商業低頭。在信樂團之前,我是不太聽搖滾的,「黑名單工作室」的音樂自然曾經是拒絕往來戶,從文章中得知Keith Stuart的背景之後,再回頭去找「黑名單工作室」的專輯來聽,的確是憂國憂民的作品,同時也兼顧了音樂元素的鋪陳。

【延伸閱讀】
本站上一篇文章,陳樂融《演唱四十年才出第一張個人專輯》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ck8428/3/1247211228/20050516085508/


﹝圖說:黑名單工作室部份成員,當中唯一的外國人就是Keith Stua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