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3-13 12:05:53魚兒.Maru
讀《中國農民調查》
可以說,這本《中國農民調查》所深刻撰寫、悲慟沉吟,以千百年來農民的辛酸痛楚、憤慨吞淚所譜出一部部的悲情史。
一開始手上拿到這本書,想的不過就是本中國農村,或者更深延窮鄉僻壤的深度報導、精闢調查罷了,翻過了序及引言,方始對此報導文學予以感動及期待。所謂「報導文學」,即把採訪所得的材料、真實的情況,更甚者,加入個人的過程體驗,表漏無遺地以恰當型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這正是調查的進一步延伸,那的確是很具有延展性的,且能夠很深入地以文學性筆觸,確切地傳達給讀者那種接近視覺的體認、感動及能量,說來順遂容易,殊不知陳桂棣、春桃夫妻兩人實地體驗採訪,及創作本書一途中欲如實呈現而不時如履雷區、環伺禁忌、擲下無數問題本身複雜的千頭萬緒,難以逾越那困難及遙遠的臨界點,最後仍是突破那層縹緲重危,揭示中國農民們長久以來那襤褸腥紅的記憶。
腥紅?是的,明確點說應該是帶點沉重而無力、任宰剝卻緘默,以血染了的一片斑斕腥紅的顏色,這麼說也許點抽象,不過對我來說,這種「另一世界」在字裡行間中,作者字字真實句句生動的用辭斟酌,所展現的無不就是深沉得令人忿怒慷慨的重量,打個比方,前幾天看公視播一齣應屬於「五年級生」深遂童年的片,片名是:「一隻鳥仔哮啾啾」,年代久遠,片質也顯得色彩單調極簡,時代背景位於台灣早期「下港」的鹽田,農村生活在城鄉中的快速變遷中仍存在它悲情的一面,這讓我想起象徵台灣文學白先勇與洪醒夫那一類近代作家們筆下所刻劃出的台灣悲情文化。好比說,打鐵巷內汗透的白汗衫與洋房內洋車裡太太的洋貨,野台戲後唐突出場舞孃秀的載歌載舞,彼岸一端遊子的鄉愁與掛名似的行政委員的夜夜笙歌,傳統油紙傘手工下的粗糙與因烏腳病殘疾而終的悲劇,諸如此類,以電影與文字呈現一代光復後台灣早期下層社會的生活文化,細細讀來仍能感受那份原始透徹的溫存以及它是何以易於感染的貼近,因為我們仍未遺忘,在這時代往往是電影工業或文字創作者的感發來源內心激擺動盪的元素,故它會一直被傳承下去,不被遺忘。
翻完手上那本厚重《中國農民調查》後才有感它所承載的重量,或者可以說,它會是一段段鹹溼隱晦為中國農民涓泣的命運,相對於差異性甚大的台灣農民,陳桂棣、吳春桃筆下琢磨出中國農民的艱澀生計問題、沉重的負擔及某些村、鄉、鎮幹部的欺上壓下、橫徵暴斂、敲骨吸髓,乃至草菅人命的血泊畫面,相較下台灣農民還是幸運的。
書裡作者歷時三載,耗盡所有積蓄,跑遍了安徽50多個鄉鎮深入調查,那幾個地方於我都是何其熟悉及遙遠陌生,我們以同樣的生活方式,有著一頭烏亮黑髮,我們可以談論著以相通的語言及文字,生存方勢卻截然不同,書中那些已經蛻變成黑勢力的村官鄉霸橫鄉行里、魚肉百姓的暴行,當然也寫那些農民幾乎是腳跟腳地的上訪及抗爭,方始對於殉道者丁志明、小張莊的惡人治村、四.二事件中地方官員咧嘴呲牙的張狂、村霸得一手遮天氣忿不平,而後種種卻也履見不鮮,直到一位政治思想強、理論水平高、敢於真言、敢為人民利益而鬥爭的領導幹部陸子修,他在阜陽彙報會上質問多位地方書記委員,心直口快一一回駁諸位在場委員,他對向巢湖地委書記胡繼鐸說:「你胡繼鐸不去掏農民的腰包,路就修不成了那路是國家該花的,你怎麼可以叫老百姓開呢?你這不是只想要給自己搞『政績』嗎?」
大快人心!他為此而讓紛多事實說話。然而,防不勝防,一九九七年各地農民承受社會負擔之重卻也是空前的,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大幅回落,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但各地政府向農民徵收的各種稅費並沒有因此而稍減,相反倒是大幅攀升。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統計資料顯示: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七年 農民年人均收入只是一九九三年的一點九一倍,農民直接承擔的行政事業性的各項社會性負擔,也是一九九三年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說,農民的社會性負擔已經高於人均純收入的增加倍數,許多農民不得不進城打工,將攢來的血汗錢去繳納永遠也鬧不清的各種苛捐雜稅,而這僅僅是公開數據上的,那麼,沒有公開的呢?想像那必然是一場腥風血雨了!
何時,彼岸那端中國的農民,能夠像台灣農民一樣在完全屬於自己稻田裡,在秋後豐收的季節自信地拾起一畦金黃飽滿稻穗?
閱讀《中國農民調查》後,原先存留在印象中,好比說,大陸尋奇那江南阡陌中一幅幅鄉村風情畫,不過都是遙遠虛幻的首首牧歌,細聽後又是何等淒涼!作者隨即在引言中打破我們對美好印象的浮世繪,他說,那是過慣了都市浮躁生活城裡人對鄉間的一種嚮往,而現實生活中的農村並非如此,或者說,農民眼中的農村並非如此,他們並沒有這樣的閒情逸致,他們活得很累,很沉重。
一開始手上拿到這本書,想的不過就是本中國農村,或者更深延窮鄉僻壤的深度報導、精闢調查罷了,翻過了序及引言,方始對此報導文學予以感動及期待。所謂「報導文學」,即把採訪所得的材料、真實的情況,更甚者,加入個人的過程體驗,表漏無遺地以恰當型式、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而這正是調查的進一步延伸,那的確是很具有延展性的,且能夠很深入地以文學性筆觸,確切地傳達給讀者那種接近視覺的體認、感動及能量,說來順遂容易,殊不知陳桂棣、春桃夫妻兩人實地體驗採訪,及創作本書一途中欲如實呈現而不時如履雷區、環伺禁忌、擲下無數問題本身複雜的千頭萬緒,難以逾越那困難及遙遠的臨界點,最後仍是突破那層縹緲重危,揭示中國農民們長久以來那襤褸腥紅的記憶。
腥紅?是的,明確點說應該是帶點沉重而無力、任宰剝卻緘默,以血染了的一片斑斕腥紅的顏色,這麼說也許點抽象,不過對我來說,這種「另一世界」在字裡行間中,作者字字真實句句生動的用辭斟酌,所展現的無不就是深沉得令人忿怒慷慨的重量,打個比方,前幾天看公視播一齣應屬於「五年級生」深遂童年的片,片名是:「一隻鳥仔哮啾啾」,年代久遠,片質也顯得色彩單調極簡,時代背景位於台灣早期「下港」的鹽田,農村生活在城鄉中的快速變遷中仍存在它悲情的一面,這讓我想起象徵台灣文學白先勇與洪醒夫那一類近代作家們筆下所刻劃出的台灣悲情文化。好比說,打鐵巷內汗透的白汗衫與洋房內洋車裡太太的洋貨,野台戲後唐突出場舞孃秀的載歌載舞,彼岸一端遊子的鄉愁與掛名似的行政委員的夜夜笙歌,傳統油紙傘手工下的粗糙與因烏腳病殘疾而終的悲劇,諸如此類,以電影與文字呈現一代光復後台灣早期下層社會的生活文化,細細讀來仍能感受那份原始透徹的溫存以及它是何以易於感染的貼近,因為我們仍未遺忘,在這時代往往是電影工業或文字創作者的感發來源內心激擺動盪的元素,故它會一直被傳承下去,不被遺忘。
翻完手上那本厚重《中國農民調查》後才有感它所承載的重量,或者可以說,它會是一段段鹹溼隱晦為中國農民涓泣的命運,相對於差異性甚大的台灣農民,陳桂棣、吳春桃筆下琢磨出中國農民的艱澀生計問題、沉重的負擔及某些村、鄉、鎮幹部的欺上壓下、橫徵暴斂、敲骨吸髓,乃至草菅人命的血泊畫面,相較下台灣農民還是幸運的。
書裡作者歷時三載,耗盡所有積蓄,跑遍了安徽50多個鄉鎮深入調查,那幾個地方於我都是何其熟悉及遙遠陌生,我們以同樣的生活方式,有著一頭烏亮黑髮,我們可以談論著以相通的語言及文字,生存方勢卻截然不同,書中那些已經蛻變成黑勢力的村官鄉霸橫鄉行里、魚肉百姓的暴行,當然也寫那些農民幾乎是腳跟腳地的上訪及抗爭,方始對於殉道者丁志明、小張莊的惡人治村、四.二事件中地方官員咧嘴呲牙的張狂、村霸得一手遮天氣忿不平,而後種種卻也履見不鮮,直到一位政治思想強、理論水平高、敢於真言、敢為人民利益而鬥爭的領導幹部陸子修,他在阜陽彙報會上質問多位地方書記委員,心直口快一一回駁諸位在場委員,他對向巢湖地委書記胡繼鐸說:「你胡繼鐸不去掏農民的腰包,路就修不成了那路是國家該花的,你怎麼可以叫老百姓開呢?你這不是只想要給自己搞『政績』嗎?」
大快人心!他為此而讓紛多事實說話。然而,防不勝防,一九九七年各地農民承受社會負擔之重卻也是空前的,農民收入的增長速度大幅回落,出現了「增產不增收」的現象,但各地政府向農民徵收的各種稅費並沒有因此而稍減,相反倒是大幅攀升。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統計資料顯示:一九九四至一九九七年 農民年人均收入只是一九九三年的一點九一倍,農民直接承擔的行政事業性的各項社會性負擔,也是一九九三年的兩倍以上,也就是說,農民的社會性負擔已經高於人均純收入的增加倍數,許多農民不得不進城打工,將攢來的血汗錢去繳納永遠也鬧不清的各種苛捐雜稅,而這僅僅是公開數據上的,那麼,沒有公開的呢?想像那必然是一場腥風血雨了!
何時,彼岸那端中國的農民,能夠像台灣農民一樣在完全屬於自己稻田裡,在秋後豐收的季節自信地拾起一畦金黃飽滿稻穗?
閱讀《中國農民調查》後,原先存留在印象中,好比說,大陸尋奇那江南阡陌中一幅幅鄉村風情畫,不過都是遙遠虛幻的首首牧歌,細聽後又是何等淒涼!作者隨即在引言中打破我們對美好印象的浮世繪,他說,那是過慣了都市浮躁生活城裡人對鄉間的一種嚮往,而現實生活中的農村並非如此,或者說,農民眼中的農村並非如此,他們並沒有這樣的閒情逸致,他們活得很累,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