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2-07 15:27:59全球華人OG團隊

非洲咖啡產區巡禮

                           

 非洲咖啡產區巡禮

1、埃塞俄比亞

  咖啡樹源于埃塞俄比亞,它原先是這裡的野生植物,“咖啡”這個名字源於埃塞俄比亞的小鎮——“喀法”(Kaffa)。事實上,埃塞俄比亞許多咖啡樹現在仍然是野生植物,這種咖啡樹上生長的咖啡顆粒飽滿,略帶酒香。

  今天,埃塞俄比亞是重要的咖啡生產國,大約有1200萬人從事咖啡生產,是非洲主要的阿拉伯咖啡豆出口國。這裡的優質咖啡品質卓絕,值得找尋。

  哈拉(Harrar)咖啡是埃塞俄比亞所有咖啡中生長地域海拔最高的一種。哈拉咖啡可分為長咖啡豆和短咖啡豆兩種,其中,長咖啡豆最受歡迎。它有著柔軟的口感,帶有原野氣息的酒香,且略呈酸味,喝過以後令人難以忘懷。季馬(Djimmah)咖啡樹生長在海拔1200多米的地方,以利馬咖啡(Limu)和巴貝卡(Babeka)咖啡兩個品牌出售。其它咖啡品名有來自中部的錫達莫(Sidamo)咖啡,以品牌名伊爾加查菲(Yirgachaffe)出售;還有來自拉卡姆蒂(Lekempti)具有獨特風味的咖啡,季馬和錫達莫咖啡豆的外表不大討人喜歡,但口味甚佳。

  埃塞俄比亞咖啡豆中在市場上最少見的要算是伊爾加查菲咖啡豆,該咖啡豆出口日本和歐洲,但在美國極少見。這是因為雀巢公司(Nestlé)所屬的德國咖啡烘烤商達爾邁爾(Dallmeyer)公司同伊爾加查菲咖啡的種植者建立了密切聯繫,從而獲得了該種咖啡豆最大量的單一供應。

  埃塞俄比亞咖啡的風味較難描述,它既不濃烈,酸味也不甚明顯。因此,不適於深度烘烤,否則很容易失去其特色。說到特色,埃塞俄比亞咖啡倒是與著名的摩卡咖啡有些相似。當然,優質的埃塞俄比亞咖啡可與來自世界各地的最好咖啡相比,包括其可觀的價格。

咖啡業由埃塞俄比亞咖啡經營公司(the Ethiopian Coffee Marketing Corporation,簡稱ECMC)管理,該組織控制著90%的出口市場。埃塞俄比亞咖啡經營公司控制權有可能放鬆,而使地方得到較大權力,這一舉措會使咖啡業整體受益,尤其是個體商人。埃塞俄比亞咖啡在每日拍賣中出售,大多出口德國、美國、法國和日本。

2、葉門

  在西元6世紀前,葉門一直被稱為阿拉伯,因而從葉門運至其它地方的咖啡樹也被稱為阿拉伯咖啡樹。但是這些樹的原產地是埃塞俄比亞,是荷蘭人把這些咖啡樹散播到世界各地的。向東航行繞過好望角的荷蘭商人,在他們開始長途跋涉到達印度以前,要先經過非洲的東海岸行至葉門的摩卡港。1696年,荷蘭人把咖啡樹引入錫蘭(現名斯里蘭卡),然後又引入到爪哇的巴塔維亞。

  摩卡咖啡豆比絕大多數咖啡豆更小更圓,這使得摩卡咖啡豆看起來很像豌豆——事實上豆形漿果咖啡豆(Peaberrybean)有時也被稱為摩卡咖啡豆。摩卡咖啡豆的外形又與埃塞俄比亞的哈拉(Harrar)咖啡豆相似,它顆粒小、酸度高,還混合著一種奇異而不可名狀的辛辣味道,仔細品嘗,還能辨別出一點巧克力味,因此,把巧克力加入咖啡的嘗試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

  在葉門,咖啡種植者栽種楊樹來給咖啡提供生長所需要的蔭涼,如同過去一樣,這些樹種植在陡峭的梯田上,以便能夠最大限度地利用較少的降雨和有限的土地資源。除了蒂皮卡咖啡樹和波旁咖啡樹以外,還有十多種原產於埃塞俄比亞的不同咖啡樹種在葉門種植。但是,即使是上好的咖啡,如優等摩卡咖啡,風乾後果皮都和豆連在一起。葉門直到現在還經常使用傳統的石磨除去幹硬的果殼,這樣一來就使咖啡豆的形狀很不規則,而且經常損傷咖啡豆。

  儘管葉門咖啡品質上乘,滑膩芳香,但是也有不盡人意的地方,那就是品質不能得到持續保證,其咖啡豆等級的劃分也是不確定的。傳統上認為,葉門最好的咖啡豆來自馬塔里,沙爾奇次之,然後是沙那尼。這些咖啡豆咖啡因含量低,在12月份到次年4月份出口。過去一直存在的問題是產自北方的咖啡在從南部港口亞當裝運前就被摻入劣質之物。只有從霍德達港口裝運的咖啡才能被確定為真正產自北方。葉門的咖啡絕大多數靠自然條件生長,這主要由於種植者缺少資金的緣故。

3、坦桑尼亞

  坦桑尼亞的咖啡出口在整個國民經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豆形漿果咖啡的出產量很大,而且據說比普通的咖啡更香濃。大體上說,坦桑尼亞的咖啡豆具有不同凡響的品質。例如在臨近乞力馬札羅山的莫希區出產的上乘坦桑尼亞查格AA級咖啡(Chagga AA),便以其顆粒飽滿芳香四溢的品質而聞名。較好的克裡曼佳羅和普通的肯亞類似,具有濃厚的質感,通常它的酸性要比肯亞溫和,並且均勻地刺激舌頭後部中間和兩側的味蕾,喝起來的感覺和蕃茄或汽水的酸味有點像。至於南方的豆子,則和次級的水洗摩卡相當,有柔和的弱酸,圓潤的口感,以及中等的質感。

  在過去,坦桑尼亞咖啡業一直是莊園種植占主導地位,而現在85%以上是由小耕農種植。許多小耕農組合成合作組織,其中最重要的合作組織是乞力馬札羅合作聯盟(Kilimanjaro Cooperative Union,簡稱KNCU)。坦桑尼亞咖啡以拍賣的形式由坦桑尼亞咖啡經營委員會(Tanzanian Coffee Marketing Board,簡稱TCMB)出售給私人出口商。在80年代,坦桑尼亞的大部分咖啡銷售從拍賣的形式轉為直接出售給坦桑尼亞的咖啡經營委員會,現在這種情況已有所改變,因為咖啡業正在改革,以便將來允許個人或團體購買咖啡,到時候咖啡還要按不同的方式區分等級,以便吸引來自德國、芬蘭、比利時和日本的購買者。

4、烏干達

  在烏干達,阿拉伯咖啡豆的產量只占全國咖啡總產量的10%,但已足以引起重視。烏干達最好的咖啡主要出產於北部沿著肯雅邊界的埃爾貢山區和布吉蘇山區,以及西部的魯文佐裡山區,其咖啡在每年的1月或2月便可供應出口。

  赤道橫穿烏干達,適宜的氣候使它成為世界上羅百氏特咖啡豆的主要產區。目前,每年產量大約是300萬袋。為了提高咖啡品質和降低成本,1990年11月烏干達取消了咖啡經營委員會(Coffee Marketing Board,簡稱CMB)的獨家經營權。原來由咖啡經營委員會負責的絕大部分工作現已交給合作組織管理,希望借此增加急需的收入。但事與願違,這反而引起咖啡出口下降了20%,咖啡走私也愈來愈嚴重。像坦桑尼亞一樣,近年來咖啡價格的上漲鼓勵了農場主重返莊園,一度廢棄的土地重新開墾種植咖啡,烏干達咖啡業看來大有希望。

5、肯亞

  肯亞咖啡大多生長在海拔1500-2100米的地方,一年中收穫兩次。為確保只有成熟的漿果被採摘,人們必須在林間巡迴檢查,來回大約7次。肯雅咖啡由小耕農種植,他們收穫咖啡後,先把鮮咖啡豆送到合作清洗站,由清洗站將洗過曬乾的咖啡以“羊皮紙咖啡豆”的狀態送到合作社(“羊皮紙咖啡豆”是咖啡豆去皮前的最後狀態)。所有的咖啡都收集在一起,種植者根據其實際的品質按平均價格要價。這種買賣方法總體上運行良好,對種植者及消費者都公平。

  最好的咖啡等級是豆形漿果咖啡(PB),然後是AA++、AA+、AA、AB等,依次排列。上等咖啡光澤鮮亮、味美可口且略帶酒香。

就國際範圍而言,肯雅咖啡的增長數量是顯而易見的,1969-1970年,出口80萬袋,到1985-1986年,出口量增到200萬袋。現在產量穩定在160萬袋,平均每公頃產量約為65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