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到吃不到的本土語言--手語
距離開學只剩下不到一週了,好友突然傳來了一則訊息,原來是我們學校鄉土語言的手語課尚未找到任教老師。
「要開學了耶!沒老師是怎麼回事?哪有這種可能?」沒看錯,還真的就是有這種可能。
想起上學期期末時依比突然不捨地說:「明天是我們最後一次跟手語老師見面了,老師說下學期就換老師了~」
當時還以為她是隨口說說,畢竟我們學校的手語老師非外聘老師,就是實際有在帶班的導師之一,怎可能說換就換?可事實上,學校的行政作業如何考量我們不得而知,只知學校官網上明確載明手語老師仍在招聘中,而這想來也不是只發生在我們學校的事情,全台各地由南至北、從東到西,找不到手語老師的學校不勝枚舉。
鴨鴨在升二年級前要選擇鄉土語言時,我們曾問過當時的導師是否能選手語,老師說:「手語的選項只適用在一年級新生。」;於是到了依比升小一時,我們二話不說就選擇了手語。卻是在開學前接到老師關切的電話,在我告知本身就會手語後得到老師的默許,順利成為手語班的一員,但當其他小朋友二年級也想改學手語時,仍依然遭到了老師勸退。
無獨有偶,就在好友傳來說我們學校找不到手語老師的同時,無意間竟然看到另一位聽障朋友po了即將升小一的孩子竟也接到老師勸退的留言!
???!!!!
這是怎麼一回事?想選的孩子不能選,現在甚至連有需求的孩子也無法選?朋友家父母皆為聽障,雖然裝了人工電子耳,在家尚可用口語和孩子溝通,但為何孩子卻無法在正規的教育下名正言順地學習父母的母語?
《國家語言發展法》在民國一零七年通過,把臺灣手語為國家語言之一,自一一一學年度開始國小、國中、高中一年級起將手語列入鄉土語言中,入學的孩子可以自行選擇其中一種鄉土語言。
但可以選是一回事,選擇後能不能真的順利上課又是一回事。
自從手語列入鄉土語言之一後,每到四五月選擇下一年度語言時,就時常收到私下有人問起。身為一個自封的手語宣傳大使,自然是義不容辭地宣揚學手語的好處,可最終,得到的消息多半是依舊選擇了從眾。
好一點順利開班的告訴我:「全班都選了閩語,只有孩子一人選手語,是不是顯得太獨特?」、「上課時全班都在,只有孩子一個要自己跑班......」、「視訊遠端上課,效果不好~」;更多的是這一句:「老師說太少人開不了班。」
找不到老師,原本在鄉土語言選擇了「手語」的孩子,很容易就被學校柔性勸退:「選手語的人數太少了,沒辦法開班,方便選擇別的語言嗎?」、「手語一選下去就是六年喔!沒辦法改的。」、「家裡有人會手語嗎?沒有的話不能選喔!」、「爸爸媽媽在家是用什麼語呢?家長不會的話無法幫孩子複習喔!」......各式各樣千奇百怪的藉口,包裝了冠冕堂皇的糖衣。
有趣的是,偏鄉學校還有機會可以利用遠端教學資源,城市內卻反而更不易尋得實體授課老師;為了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也為了增加教師資源,許多學校紛紛派自己學校原本的老師臨陣磨槍,受訓幾個月後直接提刀上陣,明明是自己都還不熟悉的語言,卻得成為教學的老師。
說到底,這立意本善的初衷,是否終究只能淪為法規下看得到吃不到的一塊餅呢?
#鄉土語言 #手語
上一篇:【親子教養】停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