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東莒之自助行程下集
《接著上集遊記》
→中興路→大埔路→神秘小海灣(為海蝕柱與海蝕溝所形成地景,令人有無限想像的空間,因此民間流傳了呂洞賓與何仙姑在此得道的浪漫故事,因此又名「呂何崖」,我們則在午後涼亭上休息,從這還可眺望到東莒島燈塔、福正聚落,在炎炎夏日還有微風輕吹,若不趕時間可在此休憩一回,可惜待時間短暫,連上面360度觀景台我們也沒去,只有看到同船一家及阿兵哥在那上頭,由入口至那步行想必也要花半小時,大熱天應該不好受。)→大埔聚落(保存著馬祖算是最完整的石屋聚落,早年大埔是一座人丁興旺的大漁村,聚落內民家就有50餘戶,港外停泊近百艘漁船,但後來由於漁業蕭條,人口外流,村內只有
『東犬燈塔』又名東莒燈塔,清朝因鴉片戰爭失利,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開放沿海通商,為便於辨別福州方位,同治年間又應英人要求興建燈塔,造建於清同治11年(西元1872年),在此歷史背景下,東犬燈塔於焉誕生。
『東犬燈塔』於民國77年被內政部評定為台閩地區第二級古蹟,是台灣第一座使用花崗岩建造的燈塔,燈塔的高度約19.5公尺,光源經過蚌型水晶透鏡折射後,光程可遠達16.7浬(約31公里)。
『東莒燈塔』在此可以看到幾隻飼養野放山羊,牠很好奇看著手拿的相機,相當逗趣。
『福正聚落』福正村位在東莒島東北端是「福裡」、「澳正」之總稱。
『福正入口標語』瞄不準不打、看不見不打、打不到不打,早期戒嚴時離島到處都是精神標語,如今戰事早已遠矣,而損壞戰車就留在此象徵那個年代故事。
『福正聚落』正對澳口的福正村,一幢幢石屋依山而立海,如一座靜默的石頭城,遺世而獨立。
『福正沙灘』其澳口鋪滿金色沙灘,前方的潮間帶盛產「東莒三寶」之一的花蛤,每年「花蛤節」就在此地盛大亮相,福正澳口正是村民口中「我家冰箱在海邊」的那片豐饒海灘。
『福正房屋』昔日是東莒漁村之首,又因大量國軍駐守,使福正曾是東莒人口最多的繁華漁村。福正村石屋古舊,巷弄曲折,思古情愫自然油生,如今居民大半都已遷居。
由復興路往福正山巔前進,遠遠就望見東莒島燈塔筆直指向藍天,燈塔雖引航作用不再,卻吸引我們流連駐足,鄉民習稱燈塔建築為「白毛城」的洋房,在蔚藍天空下與白色燈塔互相唱和,其景之美令人忘卻俗憂。
由東犬燈塔眺望下方為隨海崖而建的福正閩東聚落,這幾年修繕逐一保存,山頂上就東莒燈塔為列名國家二級古蹟,站此可聽到夾雜著濤聲海風,似乎述說當年福正先民和軍人戍守的生活點滴。
『大埔聚落』聚落對面的對面山可以阻擋北風入侵,所以島上居民依經驗法則順應季風改變漁作澳口,所謂「夏福正,冬大埔」正是如此。
『大埔聚落』其村之南端峽灣岬角處,曾是東莒第二大漁村,是北風最佳避風港,曾是一座繁榮漁村,唯民國50年以後,政商移至「熾坪」,全盛時有50多戶人家200多位居民,如今徒留空城,如今聚落的建築群在觀光下逐一完整保存,雖昔日繁華而今逐漸沒落,卻多了駐足沉吟遊客與歸鄉人。
『馬祖東莒地圖』
上一篇:馬祖東莒之自助行程上集
下一篇:馬祖北竿之自助行程上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