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13 01:42:50寶寶/薇裙/火嫂

教還是不教?

【這次回高雄,與gin母子們去逛高雄市立文化中心,找到了我一直想買的奇美博物館2006年名畫月曆,超美!讓我一整年家裡都有名畫可看。這便是我最愛的一張「白衣裳的女孩」,由德國女畫家蘇菲‧寇納於1903年所繪】
在高雄過了十六天的無網路生活,雖說吃好睡飽的沒少塊肉,還真的很想念有網路的日子。坐在回家的車上,老大老二睡著午覺,阿庭因為已經睡過而安靜的坐在汽座裡玩,她把她的左手握成拳頭,再用右手一隻一隻的扳開自己的手指頭。看著她胖胖的小手,自由的操作著,我覺得好可愛,想著前兩天看的「打造黃金腦」,書裡寫著一歲多以後,嬰兒開始探索自己的身體,果然就是這麼回事兒。

這次回去,小傢伙們表現的還不錯,雖然時常有爭吵狀況,可是因為我全程陪伴,她們真的就表現如常,也讓阿公阿嬤很有面子。我覺得自己做得還不錯,至少現階段看來,教養上還算得心應手。回顧起生養孩子的這段路,最有用的就是在第一胎時看了不少書,大家都知道的:老大照書養。不過我並不是完全遵照書本,只是將孩子每個階段的發展牢記心中。這樣就可以知道,何時該做哪些事?該期望她們的哪些表現?

母親,對於孩子的教養,總是對自己有很多期許與迷惘,這之間又有階段性的差別。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母親應該扮演的角色,是像老師多點?還是像朋友多一點?是指點迷津還是順勢而為?這絕對不是一句話就能說得明白的。

當孩子小的時候,我覺得搞清楚其一般的發展是很有必要的。你一定聽說過,「嬰兒不需要訓練爬行走路,時間到了自然就會。」這個理論。但是「0~3歲的頭腦需要大量的刺激,才會發展的好。」又怎麼解釋?到了孩子大一點,他自然而然就會吃飯、如廁、養成生活常規嗎?當有個媽媽信心滿滿的說:「我從來不訓練她大小便,她兩歲多以後自然就會了。」那個成天在為孩子擔心如廁問題的母親聞言,是否該感到汗顏?

我曾經不厭其煩的訓練老大,轉為趴姿勢→調整面朝床內側→往後匍伏→用腳搆到地板,這一套下床功夫。因為我們很怕她想下床時會跌跤,事實上,花了一點時間,也真的把她教會了。等到四年後的老三,她哪一天會下床的,連我都沒發現。就是突然間發現,她自己從床上下來找我了。我可以輕易下判斷:她自己會下床了!但是事實是如何?她有兩個姊姊,沒吃過豬肉也看過豬走路吧?天天看著姊姊下床,算不算也是一種「教」?
如果有人認為,主張讓孩子自由發展的理論,就是無為而治,那真的是大錯特錯。我相信能說出:「我從來不訓練她大小便,她兩歲多以後自然就會了。」的媽,也許是家中放了小馬桶,得以讓幼兒習慣上去坐一坐,然後在大人如廁的時候,特意的吸引幼兒去觀察,常常用讚美引導他試驗,甚至可能幼兒在保母家,看到很多小朋友上廁所,總之那是一個刻意營造的環境,讓幼兒可以知道這項技能,並且有動機去模仿它,最後成了自己學習的成果。這樣算不算也是「刻意的教」?

以前看過洪蘭教授在雜誌上的專欄,講著不要扼殺孩子的創造力。裡面有一個前提:「營造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這幾乎可以解釋這些理論的模糊地帶,父母應該「刻意」的營造一種環境,讓孩子自動自發的去學習,達到「教」的目的。

現在的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早早就學英文,學心算,學音樂,學美術,其實父母能力許可下,盡力的栽培孩子,本來就是演化的天性,無非是希望「後代比我強」,我覺得這件事情沒有對與不對的問題,差別在用的方法好不好。如果能夠營造一種氣氛,讓孩子學得愉快,即使遇到瓶頸,也能體認其中的意義與價值,吃苦後得到收穫,所帶來的快樂,其實更踏實。


後記:尤有甚者,父母親營造了無比適合學習的氣氛,但無法切中孩子天生的興趣,最後白忙一場,通常這種情況我會歸類為「命該如此」。研究命盤後,發現這個心理治療相當有用,但是也有一個前提:「盡力而為則不必後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