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17 18:04:50whale

劇場三傑

採訪撰文╱陳瓊如 攝影╱王嘉菲

賴聲川與表演工作坊、吳興國與當代傳奇劇場、李國修與屏風表演班,這3組名字幾幾乎乎等於台灣劇場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他們各自發光了20年以上的舞台歲月,卻不約而同地在此刻重演經典戲碼,彷彿偶然回首過往的景色,一切的顏色、形狀、聲響、姿態、榮耀與挫敗,全都在心中活跳了起來…。

創意泉湧桃花源——賴聲川


表演工作坊的經典之作《暗戀桃花源》,今年滿20週年,9月將在國家戲劇院作特別演出,邀請明華園歌仔戲團同台,重新詮釋這齣擁有眾多戲迷的悲喜劇。現任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說:「顛覆有時是回到原點,20年前編寫《桃花源》的時候,玩的花樣其實很接近明華園,因為它比較草根、打鬧,直接面對觀眾。」他也說,看到明華園改編的劇本,笑得眼淚都快流出來,因為許多笑點用明華園的方法演,對比更加鮮明。

新版《暗戀桃花源》也將到對岸演出,因為這齣戲早已風靡大陸,目前已有100多個版本的演出,只是賴聲川都不知情。直至去年,他到北京擔任相聲比賽評審,有位大陸粉絲送來一個漂亮的金色錦盒,上頭有他的簽名,裡面共有17片DVD,當然,都是盜版,令他哭笑不得,粉絲還安慰他:「以後正版的,照這個做就行了!」賴聲川笑說,這是他去年最高興的事。

●從光榮到挫折

賴聲川從29歲開始戲劇創作,至今編導27部舞台劇,《暗戀桃花源》《那一夜,我們說相聲》以及去年長達7個半小時的劇場史詩《如夢之夢》皆膾炙人口,被媒體譽為「亞洲劇場導演之翹楚」。除了從事戲劇創作與教學工作,最近賴聲川更多了一個「創意大師」身份,他以自身創作經驗追索創意的根源,閉關多時,交出了一本《賴聲川的創意學》,揭開創意的神秘面紗,讓人見識他的多才多藝。

賴聲川在大眾的心中不僅是台灣劇場的名導,也是劇場影音市場的開路先鋒,《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的錄音帶賣了100萬份;300集的《我們一家都是人》開創即興時事電視市場,但即便是創意源源不絕的他,也有受挫的時候。轉戰電影圈的首部作品《暗戀桃花源》叫好叫座,在國際影展接連告捷。第二部電影《飛俠阿達》雖然評論不錯,但票房失利。失敗之後,他陷入中年危機。「我以為自己拍了一部商業片,符合觀眾期待,但結果跟預期完全不同,打擊非常大,那時我就像得了憂鬱症,什麼事都不想做。」之後再也沒拍過電影,那年他正好40歲。

●接納排斥與排斥接納

不久,他製作舞台劇《一夫二主》,沒想到演出空前成功。許多觀眾表示,這是他們看過最好的舞台劇,這樣的讚譽卻讓他更加陷入低潮,「那齣戲我手綁起來也能導,卻是別人覺得最棒的戲,那我覺得棒的戲該怎麼說?原來人們要的是這麼簡單的東西。」直到製作電視劇《我們一家都是人》才走出低潮,「是創意救了我。」他說。當時他因創意而沮喪,其實自己的創意沒有問題,是看創意角度有問題。而另闢戰場做電視劇之後,「我重新學習創作的樂趣,創作10年之後,還有機會可以每天重新練劍,那種感覺很快樂。」
他也學到不要在意別人怎麼想。美國科幻小說家雷布萊得柏利(Ray Bradbury)說:「你要學習如何接受別人的排斥,同時學習如何排斥別人的接納。」換句話說,掌聲來時你要拒絕,噓聲來時你要接受。「這句話的要求非常嚴厲,但說得真好。」像他這樣每天都創作的人,一年有兩部作品面對觀眾,觀眾不可能每部作品都鼓掌,若因《一夫二主》而自滿,他可能無法創作更好的作品,若因《飛俠阿達》受挫而一蹶不振,更無法重新再來。
儘管創意的發揮無限,但卻不該執著,「觀眾不可能永遠喜歡你,不喜歡也無所謂。只要自己的動機依舊單純,就不用怕。」賴聲川如今已能看開一切,不變的是對劇場與表演藝術的熱愛。

●先行者無懼挑戰

從小喜歡各種藝術的賴聲川,曾經想過當畫家,報考師大美術系沒考上,一上大學就玩音樂,對文學也感興趣,出國唸書卻選擇戲劇研究所,「當時我以為劇場就是文學加音樂加美術,所以往這個方向走,結果不是我所想的那樣。」

然而一投入,就將近30年。在台灣沒有劇場這行,觀眾沒有看劇場習慣的年代,他學成回國成立了表演工作坊,22年來,走過無中生有的80年代與革命成功後的90年代,開始有著失落感,到如今面臨劇場娛樂化的挑戰。

但賴聲川做為劇場的先行者,卻有著不懼挑戰的獨特自信。音樂劇《歌劇魅影》在台灣一張票賣到6千元,是台灣劇團不敢想的「天價」,難道台灣劇場人做不到《歌劇魅影》的舞台效果嗎?他認為:「每次裝臺只給三天,《歌劇魅影》卻有半個月的時間裝臺,只要給我們相同的時間,絕對辦得到。」這樣的賴聲川曾經揭開了觀眾難以想像的舞台世界,也將是觀眾未來可以期待的想像。



劇場三傑之  吳興國


衝撞東西的胸懷—吳興國


《慾望城國》最後一幕,扮演將軍的吳興國中箭,穿著重達5公斤的鎧甲從2米5高的城牆後空翻,一躍而下,有人說,就這一幕便值回票價。20年後,《慾望城國》受邀到新竹演出,吳興國依舊一躍而下,沒有遲疑。有人問他:「為什麼現在還能這樣?」

「即使不演出,我每天還是去練功、調嗓子。」他說。

吳興國是頂尖的京劇名角,20年前他更創立當代傳奇劇場,將自幼苦學的傳統京劇技藝,融合現代表現方式,其銜接傳統,又開創新局的風格,獨樹一幟。今年當代傳奇劇場邁入20周年,我們得以有機會在10月重新看到《慾望城國》《暴風雨》《李爾在此》3部重要作品。


●為傳統找新方向

目前是當代傳奇劇場藝術總監的吳興國,一身俐落的白衣黑褲,目光炯炯,說話時,抑揚分明的聲音帶著表情。站在戲服旁拍照時,只是一個眼神,一個手勢,謙和有禮的他,瞬間化身《暴風雨》裡呼風喚雨的魔法師波布羅。

看著個頭、扮像、嗓音都好的吳興國,專攻武生,後來磕頭拜師學老生的唱腔,大可以專心做個京劇演員,為何另立劇團?吳興國的答案很簡單:「要為傳統戲曲找新方向。」從11歲進復興劇校第一天到成為專業演員,他不斷感受到京劇觀眾一天天地減少。面對京劇的沒落,從小培養出的使命感,讓他只有一個念頭:用什麼方式把年輕人拉進來?在陸光國劇隊,他開始新編戲曲,但比賽時,舞台上弄些乾冰就被扣分,只是換湯不換藥的結果,京劇會成為「死文化」,就像日本的能劇。

他開始思考:「京劇有無其他可能?」經費拮踞之下,吳興國做第一部戲全靠自己的人脈,曾經擔任雲門舞者的他,找林璟如幫忙做服裝,登琨艷豪氣地贊助舞台並自告奮勇接下設計工作,當時他還是「舊情綿綿」咖啡廳的老闆。歷經3年籌備、排練,終於在1986年推出《慾望城國》,立刻獲得各界好評,導演李行說:「這是我30年來看過最好的舞台劇。」


●《李爾在此》再度出發

由於當代傳奇劇場多是大型製作,但申請經費愈來愈難,大環境的轉變迫使當代傳奇劇場於1998年黯然結束。暫停,也讓吳興國思考未來往哪裡走?一度懷疑自己是否該乾脆往電影圈發展。事實上,他的確有能力輕輕鬆鬆地吃電影這一行飯,《誘僧》裡的大將軍、《青蛇》裡的許仙、《宋家王朝》的蔣介石…正反角色,他皆能演得恰如其分。其寬度與厚度兼具的演技來自嚴格的傳統戲曲訓練,他說,學會京劇的聲音與肢體,運用在任何表演形式裡,都有幫助。「京劇演員的肢體運用簡直像半個少林寺」他說。

還好及時出現貴人相助,世界知名的法國陽光劇團導演阿伊安莫努虛金請他到法國教學一個月,兼散心。他為陽光劇團表演了30分鐘《李爾王》,表演結束後,導演對他說:「你若不重回舞台,我就要殺了你。」吳興國聽了感到很羞愧,也很感動,當下決定,「回台灣,就算沒錢、沒人,站在路邊,我也要演這齣戲。」

一句來自外國同行「激勵」的話,成為他重新出發的力量。回台灣後,吳興國果真憑一己之力,包辦導演、編劇、編腔、演員等所有角色創作《李爾在此》。在休團兩年後,當代傳奇劇場推出的這部作品中,吳興國一人分飾10個角色,讓莎士比亞與京劇在他一人身上交鋒。這是在環境限制下,想出來的變通方法和創意。

●傳承嶄新的傳奇

始終想給京劇找出路的吳興國,回顧20年來,走過3個不同階段:一開始拿傳統詮釋西方戲劇;後來不放棄傳統戲曲題材的嘗試,創作自己的傳奇歷史;最後還是回到現代,思索如何將戲曲運用在現代劇場中,因此有了去年京劇版的《等待果陀》。

他相信,人們的生活方式跟以前不同,做戲的角度自然不同,京劇不能停留在過去裡不動,因此創團之初,想藉著跨領域創作,「撼動自己的傳統,也撞擊了西方。」不論成功與否,至少他嘗試過。

不管是改革東方,還是挑戰西方,吳興國一生不停從傳統思索創新的可能。只是隨著年齡增長,吳興國也不禁自問:「後空翻還能翻幾次?」傳承是眼前的問題,也是美好技藝存亡的關鍵,因此這次《慾望城國》的7場演出,吳興國安排學生盛鑑主演3場。令人欣慰的是,以往座位上都是白髮蒼蒼的觀眾,現在京劇的年輕觀眾逐漸增多,吳興國成功地將他心中的嶄新戲劇形式開枝散葉,也走出一條屬於當代傳奇劇場的路。



劇場三傑之  李國修


愚公移山劇場夢—李國修


屏風表演班的經典喜劇《莎姆雷特》,今年4月第四度演出。這齣14年前首演的戲,卻一點也不過時,觀眾依舊爆笑連連

,票房好到明年加演12場。「觀眾不是看過就不看,反而看過再看,還主動幫忙推銷。」藝術總監李國修非常亢奮。

今年已經20歲的屏風,計畫以兩年時間,重新製作演出4齣經典作品。打頭陣的《莎姆雷特》之後,還有《女兒紅》《半

里長城》《京戲啟示錄》,希望讓更多觀眾看到屏風過往的口碑之作。


●堅持local原創

相較於台灣其他知名劇團,走改編外劇路線,屏風表演班20年來,發表36部戲,有30部是原創劇本!這個驚人的創作紀錄是素人劇作家李國修創下的。他從不擔心創作靈感枯竭,「因為生命會在你面前,以各種形式展演。」隨時觀察人生百態的他,堅持「永遠對生命感動」,或許這是他的戲總令人笑到飆淚或哭到不行的原因。

李國修集編劇、導演、演員、劇場經營者於一身,曾獲第一屆國家文藝會戲劇獎,同時身負大學教職,張小燕勸他:「蠟燭兩頭燒,你是蠟燭四頭燒。」他卻說:「我喜歡勞動,我是勞碌命。」20年來馬不停蹄的創作,屏風至今累積了1186場次,97萬觀賞人次,李國修用成績證明,自己不是只會搞笑而已。

李國修說話飛快,聽的人必須全神貫注,否則擔心遺漏了重要句子,他的戲也一樣,劇情複雜,講究技巧,一不小心就錯過重要場景。李國修的創作養分主要來自成長經驗與生活,透過作品表達他對生命的關懷與詮釋,因此不管是老兵、兩性議題、社會現象都貼近你我的共同記憶,而且反映時代脈動。堅持「本土」和「原創」路線,卻被批評作品狹隘,他說:「有人說我local,但我要說一句,local is globe,這是我的特色,我引以為傲,我就是要寫台北人。」


●一輩子不改行

李國修在西門町長大,小時候最常做的事是「拱電影」—拉著大人的衣角進戲院看免費電影,從國小到國中,累積近兩千部電影,讓他成了一個會說故事的人。18歲時,念世新廣電科的他,參加話劇社,那時他喜歡站在台上被注意。退伍後演出蘭陵劇坊《荷珠新配》裡的「趙旺」,一炮而紅,有機會演出《綜藝一百》,成了家喻戶曉的喜劇明星。接著和李立群攜手演出表演工作坊的《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受到觀眾熱烈歡迎。歷經不斷的演出洗禮後,跟一群年輕人成立了屏風表演班,那年他30歲。

劇團草創時期,一切從頭摸索。隔年李國修有了兩個夢想:一是興建屏風演劇場,這是屏風專屬的劇場,而且會有齣戲要演10年不落幕;二是建立200個全職人員規模的劇團。20年過去,李國修的夢沒有達成,但答案不變。永不放棄自己的夢想,就像愚公移山一樣。

在李國修的人生舞台上,父親是影響他最深的人。屏風創團第十年推出的《京戲啟示錄》,就是講父親的故事。一輩子做手工戲鞋的父親對他說:「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就功德圓滿。」所以他決定做劇場一輩子不改行,不論風風雨雨、挫折打擊,他都甘之如貽。他甚至說過,他願意死在舞台上。

如此熱愛舞台的人,失去舞台猶如失去生命。場景回到2001年,《不思議的國》退票停演,那是李國修最挫折的時刻。藝術向來是景氣風向球,受納利水災影響,該戲的票房不佳,九一一事件發生後,票房更是完全不動,他為此哭了一星期。A型魔羯座的性格,立刻想到最壞的狀況:屏風解散。

倘若真的解散,他想,最後公演一定演《京劇啟示錄》,因為那是他此生的代表作。謝幕時,還要邀請好友金智娟演唱〈就在今夜〉,在「雖然心中難過,但面對你的冷漠,只能輕輕留下一句,我想你。」的歌聲中,所有合作過、幫助過屏風的朋友都上台跟他擁抱、告別,但他堅持不落幕,也不鞠躬,「是觀眾對不起我!」但解散公演畫面在腦中快速完成後,他也獲得撫慰,不再那麼難過。

●開門,上台,演戲

幸好這畫面只停留在想像中。8天後,宣佈停演,一位賣珍珠奶茶的老闆從電視得知停演消息,當場痛哭,自覺幫不上忙,只能送20杯珍珠奶茶到屏風為他們打氣,令他記憶深刻。鼓勵屏風的觀眾不斷打電話進來,還有家人朋友的支持,這些力量幫他走過人生低潮。從此他更加堅定信念,「除非解散,我會一直站在台上。」可見李國修的執著。

下一個20,屏風想做什麼呢?「屏風只想繼續,開門,上台,演戲。」李國修說。因為有堅守崗位、執著認真的李國修,我們才繼續有好戲可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