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12-28 01:11:03whale
膚色,只是種族歧視的藉口?
文/王道還
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學術上,「人種」(human races)都是個麻煩的問題。許多學者都從事過破除「人種」迷信的工作,但是,大概沒有人比孟塔古(Ashley Montagu, 1905-99)做得更多了。他一九四二年就出版了《人種——人類最危險的神話》(Man's Most Dangerous Myth: The Fallacy of Race),直到他過世前還經過修訂(一九九八年第六版),繼續是這個問題最權威的參考書。
我們現在知道,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人類族群間有「智力」的差異,而在物質文化與其他人文創制面相上,族群之間的差異,只能以歷史、地理等條件解釋。因為有些人類社群,到了二十世紀才脫離石器時代,就能直接與西方文明「接軌」。使用石器的父母親,生下的子女長大後或搭飛機,跨洲接洽生意,或駕飛機遨遊天際,都是教人動容的例子。
不過,膚色這個最明顯的人種標記,卻一直沒有合理的解釋。流行的觀點一直在膚色的「適應」價值上打轉,至少,以膚色而言,人類各族群的地理分布,的確與陽光有關。皮膚黑的族群,大多生活在赤道附近,那裡終年都有強烈的陽光直射,尤其是紫外光。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熱帶與溫帶之間,而白種人生活在溫帶到極區附近。似乎陽光越不強烈,人類土著的膚色就越淡。
而膚色為什麼與陽光強度有關?過去討論這個問題,主要以兩套資料為基礎。第一、無論是黃皮膚還是白皮膚的人,在太陽底下待久了,膚色都會變深。這表示深色膚色本來就是應付日晒的保護機制。第二、過度日晒會導致皮膚癌。學者推測,這是因為強烈紫外光破壞了皮膚組織的DNA導致的。此外,科學家還發現紫外線會破壞人體內的葉酸,而葉酸是胎兒發育不可或缺的維生素。因此,生活在赤道地區的人,逐漸演化出黑皮膚,就很自然了。
另一方面,陽光中的紫外線,又涉及身體合成維生素D的機制。簡言之,皮膚要是缺乏陽光照射,身體就無法合成維生素D。身體要是缺乏維生素D,腸道就不易吸收鈣。身體一旦缺鈣,骨質就會出問題。總之,白皮膚在缺乏日照的高緯度地區演化出來,似乎理所當然,因為住在那裡的土著,必須儘可能地利用陽光。而且,膚色從黑轉淡,並不牽涉什麼複雜的機制--真皮層有黑色素細胞,會分泌黑色素,皮膚中的黑色素要是很多,膚色就是黑的;少一些,膚色就「黃」了;更稀少些,就是白皮膚。
這個解釋膚色由來的理論,乍聽之下非常合理。可惜有些事實它完全無法解釋。
就拿「白種人」來說吧。我們總是拿北歐人當「典型」的白種人。問題在:為什麼?人類長期定居北歐,似乎是很晚的事,因為北歐在冰河期中,大部分地區都有冰單覆蓋,不適合長期居住。冰河期在一萬兩千年前結束,可是今天的北歐人,祖先似乎不是那裡的原住民,遺傳學家推測他們到達北歐,是最近幾千年的事。因此,今天的「典型」白人族群,其實是在其他地區演化出白皮膚的。
還有,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美洲的原住民全是黃皮膚的「蒙古人種」。一萬八千年前,中國華北地區已有以「山頂洞人」為代表的人群生活,體質人類學家認為他們的形態,可以視為「原蒙古人」。其他證據顯示,蒙古人種進入新大陸,應在一萬五千年前左右。然而,蒙古人種進入美洲,從北極圈跨越赤道,到達南極圈,各個氣候區都有人停留居住,一萬多年後,卻仍然不改黃皮膚的本色。
從化石證據來看,最早的現代人十萬年前出現在南非。我們這十萬年的演化史,最大的謎就是:為什麼人類會成為遍佈全球的物種?地球上沒有一個物種是全球分布的。而人類不同膚色的演化,只是這個波瀾壯闊的遷徙史詩的副產品。要是我們像黑猩猩一樣,繼續生活在非洲的森林裡,大概就不會出現膚色有別的族群了。
為什麼人類有這麼強烈的遷徙動機呢?
野生黑猩猩研究也許提供了一些線索。一九七○年代初,東非岡貝的一個黑猩猩社群分裂成兩個,然後互相廝殺,珍古德研究站的學者目睹了全盤經過。世人這才明白,黑猩猩也會有意地闖入鄰近社群的地盤,進行無情鬥爭。要不是珍古德長期在當地蒐集資料,說不定我們永遠搞不清楚牠們火拼的真相。原來鬥爭的雙方曾經是在一起生活過的「自己人」。
人類行遍天下,在各地落戶,難道是為了逃避自己人的傾軋?那麼,膚色必然只是個歧視的藉口,因為十萬年前,大家的膚色不可能不同,也就是說,當時還沒有「人種」。黑猩猩互相火拼,不用藉口,反而讓我們看清了真相。
{本文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91.12.4}
無論在政治上,還是在學術上,「人種」(human races)都是個麻煩的問題。許多學者都從事過破除「人種」迷信的工作,但是,大概沒有人比孟塔古(Ashley Montagu, 1905-99)做得更多了。他一九四二年就出版了《人種——人類最危險的神話》(Man's Most Dangerous Myth: The Fallacy of Race),直到他過世前還經過修訂(一九九八年第六版),繼續是這個問題最權威的參考書。
我們現在知道,沒有任何證據顯示人類族群間有「智力」的差異,而在物質文化與其他人文創制面相上,族群之間的差異,只能以歷史、地理等條件解釋。因為有些人類社群,到了二十世紀才脫離石器時代,就能直接與西方文明「接軌」。使用石器的父母親,生下的子女長大後或搭飛機,跨洲接洽生意,或駕飛機遨遊天際,都是教人動容的例子。
不過,膚色這個最明顯的人種標記,卻一直沒有合理的解釋。流行的觀點一直在膚色的「適應」價值上打轉,至少,以膚色而言,人類各族群的地理分布,的確與陽光有關。皮膚黑的族群,大多生活在赤道附近,那裡終年都有強烈的陽光直射,尤其是紫外光。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熱帶與溫帶之間,而白種人生活在溫帶到極區附近。似乎陽光越不強烈,人類土著的膚色就越淡。
而膚色為什麼與陽光強度有關?過去討論這個問題,主要以兩套資料為基礎。第一、無論是黃皮膚還是白皮膚的人,在太陽底下待久了,膚色都會變深。這表示深色膚色本來就是應付日晒的保護機制。第二、過度日晒會導致皮膚癌。學者推測,這是因為強烈紫外光破壞了皮膚組織的DNA導致的。此外,科學家還發現紫外線會破壞人體內的葉酸,而葉酸是胎兒發育不可或缺的維生素。因此,生活在赤道地區的人,逐漸演化出黑皮膚,就很自然了。
另一方面,陽光中的紫外線,又涉及身體合成維生素D的機制。簡言之,皮膚要是缺乏陽光照射,身體就無法合成維生素D。身體要是缺乏維生素D,腸道就不易吸收鈣。身體一旦缺鈣,骨質就會出問題。總之,白皮膚在缺乏日照的高緯度地區演化出來,似乎理所當然,因為住在那裡的土著,必須儘可能地利用陽光。而且,膚色從黑轉淡,並不牽涉什麼複雜的機制--真皮層有黑色素細胞,會分泌黑色素,皮膚中的黑色素要是很多,膚色就是黑的;少一些,膚色就「黃」了;更稀少些,就是白皮膚。
這個解釋膚色由來的理論,乍聽之下非常合理。可惜有些事實它完全無法解釋。
就拿「白種人」來說吧。我們總是拿北歐人當「典型」的白種人。問題在:為什麼?人類長期定居北歐,似乎是很晚的事,因為北歐在冰河期中,大部分地區都有冰單覆蓋,不適合長期居住。冰河期在一萬兩千年前結束,可是今天的北歐人,祖先似乎不是那裡的原住民,遺傳學家推測他們到達北歐,是最近幾千年的事。因此,今天的「典型」白人族群,其實是在其他地區演化出白皮膚的。
還有,在哥倫布到達美洲之前,美洲的原住民全是黃皮膚的「蒙古人種」。一萬八千年前,中國華北地區已有以「山頂洞人」為代表的人群生活,體質人類學家認為他們的形態,可以視為「原蒙古人」。其他證據顯示,蒙古人種進入新大陸,應在一萬五千年前左右。然而,蒙古人種進入美洲,從北極圈跨越赤道,到達南極圈,各個氣候區都有人停留居住,一萬多年後,卻仍然不改黃皮膚的本色。
從化石證據來看,最早的現代人十萬年前出現在南非。我們這十萬年的演化史,最大的謎就是:為什麼人類會成為遍佈全球的物種?地球上沒有一個物種是全球分布的。而人類不同膚色的演化,只是這個波瀾壯闊的遷徙史詩的副產品。要是我們像黑猩猩一樣,繼續生活在非洲的森林裡,大概就不會出現膚色有別的族群了。
為什麼人類有這麼強烈的遷徙動機呢?
野生黑猩猩研究也許提供了一些線索。一九七○年代初,東非岡貝的一個黑猩猩社群分裂成兩個,然後互相廝殺,珍古德研究站的學者目睹了全盤經過。世人這才明白,黑猩猩也會有意地闖入鄰近社群的地盤,進行無情鬥爭。要不是珍古德長期在當地蒐集資料,說不定我們永遠搞不清楚牠們火拼的真相。原來鬥爭的雙方曾經是在一起生活過的「自己人」。
人類行遍天下,在各地落戶,難道是為了逃避自己人的傾軋?那麼,膚色必然只是個歧視的藉口,因為十萬年前,大家的膚色不可能不同,也就是說,當時還沒有「人種」。黑猩猩互相火拼,不用藉口,反而讓我們看清了真相。
{本文原載於《中央日報》副刊9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