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醫師-骨密度、骨品質應並重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s://youtu.be/MWBn-q9pCvg
84歲兒孫滿堂的王老媽媽五年前還能行動自如,到處趴趴走逛街買菜都沒問題,去年不小心跌坐後髖骨骨折,一夕間連吃飯、洗澡都只能靠別人。根據世界骨質疏鬆基金會(IOF)的數據顯示,女性一生中,每3人就有1人會罹患骨鬆性骨折;然而,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吳至行醫師依據文獻與臨床觀察,7成婦女即使有腰椎壓迫性骨折後,仍不知道自己有骨質疏鬆症。 在這群已經發生骨鬆性骨折的婦女中,更發現其骨量的缺乏尚未達骨鬆症標準(T score -2.5),這也顯示出國人常忽視骨品質之於骨鬆與骨折的重要性。更令人擔憂的是骨質疏鬆症是無聲無息的疾病,臨床觀察到至少有5成以上高風險婦女未曾接受過完整骨質疏鬆症檢查,這些媽媽們在照顧全家老小的同時,卻忽略了可怕的骨骼流失。
吳至行醫師表示,骨鬆症病人發生髖骨骨折後,七成(68%)無法從床上移動到椅子、八成(85%)無法再走出自己的房間、九成(92%)無法爬樓梯[i],以至於骨折後一年內的死亡率高達20%,如同晚期乳癌。許多民眾以為骨折後,只要手術把斷掉的骨頭接回去就能恢復行動,也因此沒有積極治療骨鬆,無形中暴露於再次骨折的高風險中。為提高國人對骨鬆骨折治療的觀念,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推出由真人真事詮釋演出的衛教影片《阿母的青春骨本》,呼籲全台媽媽及家屬,骨鬆治療要及早,不僅要保護骨密度更要能恢復骨品質,就算骨鬆也能健步如飛,骨折坐輪椅也能再站起來走路。
8旬快樂老媽媽跌坐後骨鬆骨折 吃飯洗澡等生活小事都得靠別人
積極恢復骨密度+骨品質,阿嬤從輪椅上站起來 恢復快樂老後人生
現年84歲的王老媽媽骨鬆逾20年,經過長期治療到五年前都還可以自己張羅家事,甚至開車去找孫女逛街吃飯聊天,街坊鄰居還很羨慕她年紀這麼大,骨頭還這麼硬朗,大家總是稱她為「快樂阿嬤」。去年卻因為一次不小心跌坐,竟然就造成髖骨骨折,即使完成了手術,吃飯洗澡都得靠別人,還一躺就躺了半年。王老媽媽的兒子邱先生回想,原本樂觀的媽媽,心情鬱悶到連飯都吃不下,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已經走到人生盡頭了。邱先生更感到納悶,為什麼做手術把斷裂骨頭接回去,王老媽媽卻還是痛到不能走路只能坐輪椅代步。
吳至行醫師說明,根據研究顯示,骨密度T值下降一個數值,將增加2倍的脆性骨質風險,而王老媽媽治療前的骨密度T值是-4.1,依此推算,骨折風險是一般人的2-8倍。她雖然有長期治療骨鬆,能延緩骨密度的流失,但因為患者年紀大,骨頭品質已經很差,因此仍然有骨折風險,這也是為什麼只跌倒一次就骨折,而且術後復原狀況不盡理想。經過評估後,吳至行醫師透過有別於以往、更積極使用促進骨骼製造的骨鬆治療方式,幫助王老媽媽同步恢復骨密度與骨品質,讓她的骨頭恢復到年輕時的健康狀態。不到一年,王老媽媽現已經可以靠著枴杖輔助自由行走,再次到教會唱詩歌、去插花班上課,甚至還能和孫女到公園抓寶。
骨鬆骨折治療新觀念: 骨密度、骨品質並重
骨鬆學會衛教影片現希望: 恢復骨品質 骨鬆骨折輪椅人生 再站起來不是夢
骨骼的正常代謝需要藉由破骨細胞及造骨細胞不斷地汰舊換新,隨著年齡的增長,破骨細胞的活性漸漸大於造骨細胞,長期下來就會造成骨鬆。骨質疏鬆的骨骼,外型看起來和正常的骨骼無異,密度和硬度卻少了很多。目前骨鬆治療的藥物主要分兩大類:破骨細胞抑制藥物與造骨細胞刺激藥物,兩者作用機轉不同。破骨細胞抑制類的藥物,以延緩骨頭流失的速度為主;造骨細胞促進劑除淘汰品質不佳的骨頭,同時刺激造骨細胞更快速地新生骨頭,也是骨鬆骨折治療的選擇之一,建議骨鬆患者在諮詢專業醫師後,選擇最適當的治療方式。
吳至行醫師提到,50歲以上的婆婆媽媽總是為家中忙進忙出,大小事都親力親為,卻經常忽略自己的健康,尤其是無聲無息的骨鬆症;然而,臨床上許多婦女只要骨鬆骨折臥床後,就會像王老媽媽一樣灰心喪志,以為自己這輩子就只能在輪椅上度過,但只要現有藥物積極治療恢復骨密度與骨品質,不只能降低骨折風險,還能再次恢復原有的自在生活。因此,為了讓國人瞭解骨鬆積極治療的重要性,骨鬆學會今年於母親節前夕特別推出由王老媽媽真實案例改編的衛教影片《阿母的青春骨本》iii,希望藉此鼓勵全國媽媽們,及早跟醫師討論是否有恢復骨品質的治療方案,就算骨鬆骨折患者也有機會再次站起來,重拾原有的行動力和生活品質,也呼籲天下子女,應時時注意媽媽的骨質健康。影片將發送到全台各大醫院播放,歡迎各地健康促進機構索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