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被忽略的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s://youtu.be/PkW0DnZ8ue4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 Syndrome) 又稱為壓迫性腸梗阻、Wilkie病,係指由於上腸繫膜動脈壓迫十二指腸的第三部份 (水平部) 所引起的十二指腸部分或完全梗阻而出現的一系列症狀。
發生與十二指腸、上腸繫膜動脈和腹部主動脈三者的解剖位置有密切的關係。在正常情況下十二指腸位於腹部主動脈及上腸繫膜動脈 (腹部主動脈其向前的分枝) 的夾角之中,十二指腸其後為腹部主動脈和脊柱,其前方為斜行向下的上腸繫膜動脈,正常人的夾角為45~60°。當脊柱前傾,內臟下垂,腸繫膜過長過短,或上腸繫膜動脈本身的變異等均可造成腸繫膜向下牽拉,使夾角變小,當夾角<20°就很可能壓迫十二指腸的水平部形成腸管的狹窄,進而出現十二指腸梗阻症狀。
本病任何年齡皆可能發生,但較多見於長時臥床者或消瘦的中青年女性。尤其好發於10至30歲間的年輕女性,盛行率為0.1至0.3%,兒童盛行率比大人低,約為0.05%。大部分案例與後腹腔脂肪層或結締組織的流失有關,尤其常見於高瘦細長體型或女性節食者。此類病患腸胃中的脂肪及上腸繫膜動脈根部的脂肪減少,很容易造成十二指腸的水平部受到壓迫。
病患大多呈慢性間歇性發病,持續數天後可自行緩解,偶爾可見急性發病者。主要的臨床表現為十二指腸梗阻的表現,進食後上腹部飽脹、疼痛,隨後出現噁心嘔吐,梗阻嚴重時可伴有電解質失衡和脫水。反覆發作患者可有貧血、消瘦等營養不良表現。還有一部分出現神經官能症表現。
特點為症狀與體位有關,仰臥位時由於向後壓迫症狀加重,而俯臥位,膝胸位,左側位時可使症狀緩解。此疾病的診斷可根據臨床上的症狀包括間歇性進食後腹脹,噁心嘔吐,且症狀與體位有關,仰臥位時加重,左側臥位、俯臥位時減輕,放射線學檢查包括上消化道鋇劑攝影和電腦斷層檢查顯示十二指腸第三段 (水平段) 有壓迫徵象,或血管造影檢查顯示腸繫膜上動脈與腹主動脈夾角縮小時一般可做出診斷。
放射線學檢查的表現如下:
(1)
腹部X光片:常可見到胃及十二指腸的球部,第二部份,第三部份發生膨脹,造成腹部X光片上
胃及十二指腸會形成2個很大的氣泡,此即雙重氣泡徵象 (double bubble sign)。
(2) 上消化道鋇劑攝影 & 電腦斷層檢查:於緩解期多無異常發現,發作期則多可見十二指腸壓迫徵象─
* 於第三段的 (水平端) 中心處呈縱形刀樣阻斷 (cut of sign) 或呈瀑布狀下落,同時在那部位會有顯影劑來回移動 (to and fro)。
* 鋇劑通過緩慢,可在十二指腸停留6小時以上。
* 近端有腸管擴張,並與體位改變有關。
* 20%可伴有胃擴張。
(3) 血管攝影:可測量腹腔動脈及上腸繫膜動脈的夾角(是否< 20°)。
症狀輕微者應臥床休息、控制飲食,最好採用左側臥位或俯臥位,噁心嘔吐明顯者應靜脈補充液體及電解質,多數患者經對症處理後症狀可逐漸緩解。經上述內科治療後無效時可行Treitz韌帶鬆解術或十二指腸空腸側側吻合術,大部份病患皆可獲得滿意的療效。
其它會造成十二指腸淤滯的疾病如十二指腸結石、寄生蟲、腫瘤以及十二指腸外的其它病變 (如囊腫、腫瘤) 的壓迫等都會造成與上腸繫膜動脈症候群相似的症狀,應注意其鑑別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