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管絃樂團與南大附聰共創「奇妙的約會」聽不見的音樂會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臺南市民族管絃樂團」延續年初辦理「公民融合教育音樂會」─邀請特教家庭與一般家庭透過音樂產生良性互動的初衷,本週二(4月19日)移師「南大附聰」舉辦一場「奇妙的約會」。
南大附聰教務主任林玟吟感謝民族管絃樂團重視弱勢族群接觸藝文活動的權利,她說,在音樂的國度裡,聆聽身體、心理跟音樂最真實的互動,體驗奇妙的感動與變化,對於聽障孩子而言,是最自然、最舒服的溝通方式。生命經驗的累積不一定有立竿見影的成效,也許三、五年後,這場音樂會裡的某一個或某兩個(也許更多)學生才會忽然被觸動,開始與這一次的經驗聯結;也或許十幾二十年後,我們間接造就了一位音樂家。這場演出不折不扣是一場〝奇妙的約會〞﹗
樂團藝術總監劉文祥進一步說明,對主要聽眾而言,這原本是一場〝聽不見的音樂會〞。但,樂團仍堅持做出完整的表演!這場音樂會以樂器帶出曲子,安排了大嗩吶獨奏的《王老先生有塊地》、低音重奏的《小步舞曲》、胡琴齊奏的《光明行》、笛三重奏的《草原的思念》、笙獨奏的《西班牙鬥牛舞曲》、琵琶獨奏的《霸王卸甲》、阮二重奏的《異想天開》、鼓重奏的《馬燈舞》及緊扣這次音樂會主題的合奏曲《奇妙的約會》等9首樂曲。每首曲子長約2~3分鐘,3首成一段落,每一段落停留約5分鐘,讓小朋友們可以觸摸樂器,甚至嘗試操作,體驗樂器如何發出聲音,讓他們確實能夠〝感受樂音〞。
七十幾位師生齊聚一堂,透過觸摸、手語及PPT,探索音樂,聽障孩子們手摸琴弦、按壓笛孔,感覺琴絃的震動、吹管的氣息,也輕叩撥片、附耳嗩吶擴音碗,感受吹奏時發出的音波,感覺鑼鈸排鼓的震動…,細細體會民族管絃樂,中高年級小朋友並且嘗試把「聲音」畫出來,呈現「彩筆下的音符」。
整個上午,國立臺南大學附屬啟聰學校(臺南校區)的國際會議廳, 洋溢著溫馨美好的音樂氛圍, 孩子們打開全部感官,探知音樂的美妙,透過音樂啟動了創造力,共同經歷一場奇妙的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