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3-25 20:08:09蔡永源

郭綜合醫院 心臟內科 徐漢仲醫師預防心房顫動中風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民正新聞記者:蔡永源台南報導】http://youtu.be/bFDWP_0lEjA心房顫動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整之一,在台灣約有1%盛行率且隨年紀增長發生率也增加,平均年齡為70歲。臨床上病人可以毫無症狀到一些非特異的症狀:如心悸、頭暈、走路會喘、覺得心臟無力、倦怠等,因此許多人的診斷是意外發現心臟脈動不正常,才由心電圖確診。心房顫動長期會造成心衰竭、造成心輸出量減低、肺水腫等,造成病人活動會喘、端坐呼吸、尿量減少等。另外,會造成血栓形成(常見於左心耳)因此造成血栓性中風約佔總體中風15%。而許多不明原因的中風,推測是與此心律不整相關。有心房顫動的患者比沒有心房顫動的病患發生心衰竭增加為3倍,中風增加為5倍,整體的死亡率增加2倍,因此早期診斷與治療包括中風預防是很重要的。

而心房顫動造成中風的危險因子積分與一年中風風險機率有關,目前建議只要大於1分,應使用口服抗凝血劑治療,因為抗血小板製劑如阿斯匹靈aspirin效果不彰(0 ~ 22%降低中風機率)。如果合併阿斯匹靈aspirin與保栓通plavix預防,其效果不如抗凝血劑且出血機率沒有較低。但傳統的口服抗凝血劑限制很多:多重食物與藥物交互作用、效果很難穩定與治療範圍窄縮、需不時抽血監測與調整、容易出血且不易止血,而且一旦造成腦出血,死亡率高達50%以上。因此在台灣,即使是高風險中風的患者,僅有24%使用抗凝血劑治療,但台灣因心房顫動引起的中風的比例,並不會比國外低。雖然中風預防是如此重要,但大多醫師仍十分擔心用藥的併發症而不使用抗凝血劑。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問世,解決許多傳統口服抗凝血劑(可邁丁warfarin)的用藥問題:包括較少的藥物與幾乎沒有食物交互作用,效果穩定,不須常需要抽血監測與調整藥量。因為作用快與代謝也快,即使造成出血也大多容易止血。最重要的是抗凝血機轉專一,較不會影響出血後的止血功能,因此新藥物造成腦出血比傳統抗凝血劑大幅減少一半以上。其有效性與傳統的抗凝血劑相當,能有效降低 2/3因心房顫動造成的中風。而根據國外的成本效益分析,每個病人因為新藥的優點(即使藥物本身昂貴),反而每年可以省下150 ~ 180美元的醫療支出。

使用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仍需注意一些細節:如評估病人的出血風險與設法降低(如高血壓控制不良先控制好、建議病人戒酒等),必須衛教病人按時服藥以免因看快速代謝而失去保護效果。此外,也建議病人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與其不良反應。

案例分析:78歲鐘女士長期高血壓與心房顫動,中風危險積分為3應使用抗凝血劑,但以傳統可邁丁warfarin調整,抗凝血國際標準比PT(INR)落在1.09 ~ 5.18(建議是在2 ~ 3之間才安全),從去年8月於郭綜合轉換新藥後,未有中風與出血的狀況,病患可以從每個月每次均需抽血檢驗,轉換後可以拿長期處方籤與定期監測即可,十分滿意。

結語:心房顫動造成的中風比例不少但可以有效的預防,有別於傳統的抗凝血劑,新型的口服抗凝血劑使用方便性,有效性與減少出血併發症是劃世代的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