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2 19:02:57CHRISTINA CHEN

環境變遷議題主要2面向:減緩,減量&調適/環境變遷&:暖化&氣候變遷/環境破產誰救援?/徐光蓉&林子倫:氣候變遷因應策



Category Archives: 暖化(氣候變遷)

從坎昆協商談台灣與氣候變遷的衝擊

作者: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 徐光蓉

2010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墨西哥坎昆舉辦,台灣大學大氣系徐光蓉教授參與開會,她認為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也不會因此免於氣候變遷的衝擊,氣候變遷不僅止是個環境議題,早已經是國家長遠發展的關鍵。

抗暖化節能減碳Flash小遊戲

「我們的地球泡在水中」抗暖化畫冊>>

外交部角色應隨「全球化」趨勢調整

環境變遷議題主要2面向:減緩,減量&調適/環境變遷的議題主要有兩個面向:&:暖化&氣候變遷/環境破產誰救援?/徐光蓉&林子倫:氣候變遷因應策略探討


FROM : http://www.tepu.org.tw/?cat=37

環境變遷的議題主要有兩個面向:

1.減緩/減量
2.調適




:全球暖化在台灣嚴重到什麼程度?

林子倫:調適是個大面向,並且應與減量並進。過去台灣花很多時間談減量目標。台灣人口佔全世界0.3%,二氧化碳均排放量佔全世界1%(全世界排名 22)。IPCC報告說氣候變遷已經在發生,更極端和異常的氣候已經在台灣發生。大雨、乾旱、糧食或登革熱北移、防災等議題,但台灣目前對於調適沒有整體 的看法。甚至對於海洋(我們大部分的城市都有海洋)也是,海平線上升影響沿海的生態以及產業時,該如何應變?

過去的辯論都停留在減量目標,政府有做一些減量,但對於整體調適做得太少,而且沒有主管機關。氣候變遷議題是國家安全議題,對於台灣的損傷、人力財產的損失,絕對是國家安全層級的議題,應有更高階的應對處理。

各國在談永續發展的概念是從考慮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英國2007年年中發生幾次大水,已經開始檢討100年來都市規劃的下水道以及防災體系無法應變氣候變遷的事實。他們開始思考如何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挑戰,台灣也應往這方面思考。



:全球暖化在台灣嚴重到什麼程度?

林子倫:調適是個大面向,並且應與減量並進。過去台灣花很多時間談減量目標。台灣人口佔全世界0.3%,二氧化碳均排放量佔全世界1%(全世界排名 22)。IPCC報告說氣候變遷已經在發生,更極端和異常的氣候已經在台灣發生。大雨、乾旱、糧食或登革熱北移、防災等議題,但台灣目前對於調適沒有整體 的看法。甚至對於海洋(我們大部分的城市都有海洋)也是,海平線上升影響沿海的生態以及產業時,該如何應變?

過去的辯論都停留在減量目標,政府有做一些減量,但對於整體調適做得太少,而且沒有主管機關。氣候變遷議題是國家安全議題,對於台灣的損傷、人力財產的損失,絕對是國家安全層級的議題,應有更高階的應對處理。

各國在談永續發展的概念是從考慮氣候變遷的角度來看。英國2007年年中發生幾次大水,已經開始檢討100年來都市規劃的下水道以及防災體系無法應變氣候變遷的事實。他們開始思考如何面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與挑戰,台灣也應往這方面思考。



「我們的地球泡在水中」抗暖化畫冊

2010.10.25

Category Archives: 暖化(氣候變遷)

從坎昆協商談台灣與氣候變遷的衝擊

作者:台灣大學大氣系教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 徐光蓉

2010年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在墨西哥坎昆舉辦,台灣大學大氣系徐光蓉教授參與開會,她認為台灣雖然不是聯合國會員國,也不會因此免於氣候變遷的衝擊,氣候變遷不僅止是個環境議題,早已經是國家長遠發展的關鍵。

 123

Category Archives: 暖化(氣候變遷)

如果環境破產,誰能救援?

徐光蓉

2008/12/7寫於波蘭, 波茲南

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正在波蘭舉行第十四次會員大會, 討論如何有效控制溫室效應氣體的排放, 避免人類無法承受的氣候改變。 十多年前京都議定書簽訂時, 不少人懷疑以CO2為主的溫室效應氣體減量的必要, 許多被要求減量的國家認為要求2012年前將國家總排放減至比1990年少5.2%, 太多!

但近年許多新的研究顯示, 人的活動導是致地球增溫、 海水上升等現象的主因。

節能減碳攏係假

2008-09-15

文/徐光蓉(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馬劉政府在就任百日前後,頻頻在媒體曝光說明政績,其中特舉「節能減碳已獲民眾支持」;問問左鄰右舍,發現大家用電真比去年同期少10、20甚至40%;或許應該是民眾節約能源除了顧環境外,更是百物飛漲後看顧荷包的表現;然而,馬劉政府真有心節能減碳嗎?

【防治全球暖化宣導研習】減碳的發展策略:古巴如何度過能源危機

img_5384.JPG

2008.09.11

邱奕儒

進步利用協會理事長

邱老師以古巴解決缺油缺糧的危機中,說明「同舟共濟」的情感,可發揮人類合作的潛能,以面對挑戰。過去一些地球文明的崩壞,其中原因是貧富階級對 立,富有階級為持續保有其優勢,不斷消耗群體維生的資源,所有人無法同舟共濟,而慘遭滅亡。人與自然的分離因都市化因素而漸行漸遠,20世紀初全球約 12%人口生活於都市,2008全球已超過50%人口生活於都市。人與自然分離,心理與生理疾病叢生,嚴重影響人們生活方式。

【防治全球暖化宣導研習】土地利用與氣候變遷

img_5328.JPG2008.09.10

郭鴻裕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業試驗所農業化學組

土地利用變遷逐漸成為國際重要的研究議題,它被認為與全球環境變遷、生物多樣性的減低、及人與環境互動的永續性有直接且重大的影響。 土地利用方式是受到許多因子(包括政策、土地權屬、經濟、社會、文化、居民行為及自然環境等)交互作用下的結果,同時土地利用變遷也會對相關環境因子造成 衝擊,例如:降低生物多樣性、引發環境災害,以及造成區域經濟結構的改變等。

節能減碳攏係假, 穩占排碳金牌卻是真

2008-09-05  文/徐光蓉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馬劉政府在就任百日前後, 頻頻在媒體曝光說明政績, 其中提到"節能減碳已見獲民眾支持"; 問問左鄰右舍, 比去年同期少用10, 20, 甚至40%; 其實民眾節約能源除了顧環境外, 更是百物飛漲後顧自己的荷包表現; 但是馬劉政府真有在節能減碳嗎?

【防治全球暖化宣導研習】城鄉規劃與全球暖化

img_5254.JPG

2008.09.04

董建宏

中興大學農村規劃所助理教授

當代社會的發展,使人類社會過渡使用都市與鄉村空間,進而去擠壓了自然生態系,形成都市氣溫上升,以及都會區排水不良問題。人口的增加,造成「綠色革命」的需求,使得農業土地被大量的化學藥劑污染。

【防治全球暖化宣導研習】氣候變遷因應策略探討


http://www.tepu.org.tw/?cat=37&paged=3



img_5191.JPG

2008.09.03

徐光蓉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冰島在有人類以前,土壤肥沃,物種豐富,森林覆蓋四分之ㄧ的地區。在西元874年挪威移民遷到冰島居住,導致原生植物消失、森林僅占1%、土壤流失、地區沙漠化。西元1400-1700年天災與黑死病的影響,使人口急速下降、牲口驟減。

【防治全球暖化宣導研習】氣候變遷與全球暖化的科學瞭解

2008.09.02

許老師

許晃雄

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委

地球溫室效應在大部分的太陽輻射直接穿透大氣層抵達地球表面,有些會被地表或是大氣層反射回太空去,而從地球表面散出的紅外線輻射有些會穿透過大氣層輻射出去,而有些卻被大氣層吸收然後再輻射回來,如此在地表和大氣層之間流動。

高油價時代來臨

2008.07.17

王塗發/國立台北大學經濟學系兼任教授/台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

近年來油價不斷地上漲,二○○五年國際油價平均為每桶55-60美元,如今已逼近每桶150美元,高油價時代已然來臨。 此次油價高漲的主因在於需求面,是由於金磚四國(中國、印度、俄羅斯、巴西)經濟快速成長,對於能源的需求大增,而全球石油又無法充分供應所致。尤其是中 國自一九九三年成為石油淨進口國,對進口石油需求不斷升高,自二○○三年就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與進口國。

全球氣候變遷與能源危機:從「不願面對的真相」談起

21st-century-humenwill-face-10-big-problems.jpg

2008.03.21

最近氣候變遷議題是很受矚目的議題,我們在看這個議題時都著重在滅碳的部份,但是我個人把它拉高層次為國家威脅。

我很喜歡上面這張圖所說的內容。於1996年時,諾貝爾化學獎提出來,人類在二十一世紀將面臨十大問題:1能源、2水、3食物、4環境、5貧窮、6恐怖主義、7疾病、8教育、9民主、10人口。這幾項都跟人類有關係,很難說哪一項是最重要的。

自二十世紀初開始,地球表面呈現持續暖化的趨勢。根據Britian’s Hadley Center 及East Anglia大學的監測,配合自十九世紀中期可靠的監測數據,發現2004年之前十年是地球最溫暖的十年;報告評估,這段期間也是過去一千年以來最溫暖的。

time-magazine.jpg2006 年4月時代雜誌的標題「Be worry! Be very worried!」其實是非常貼切的。如果北極的溶化,在冰中的二氧化碳被釋出,其排放量約為2000至8000億公噸。且北極熊會漸漸失去大片賴以捕獵 的浮冰。至2060年後將全部滅絕。2006年我用這張圖片的時候,其實台灣媒體對這關切非常少。直到2007年媒體才開始注意這議題。國際對暖化關切非 常多,而台灣相對較少。

通常大家談到氣候變遷都想到暖化,其實是引起所有的異變。可能造成全球不正常的氣候:有的地區水災、有的則旱災。台灣多少也受到影響。之前颱風頂多 至九月就沒了,可是今年11月還有雙颱。其實各地有很多地方都出現了異狀,如南太平洋有很多地方歷史上沒有颱風,但是都出現了。所以看得出來其實都在變 化。

說來說去,其實重點都放在能源的使用,排放最多的是二氧化碳,所以談最多的也是二樣化碳這塊。其實在國際上有六種氣體管制如:二氧化碳(CO2)、 甲烷(CH4)、氧化亞氮(N2O)、全氟硫化物(PPCs)、輕氟硫化物(HCFs)、六氟化硫(SF6)。這些氣體可能是台灣半導體或是其他關鍵所 在。國際也慢慢開始管制這部份的氣體。大家不要忽略,其實這些氣體對溫室效應的影響也很大。

整個國際對這的影響從80年代開始,應該說從30年、40年前開始。高爾算是一位很早就關心此問題的人。較具體的要從1992年,再巴西成立的氣候 綱要公約。大家現在談的比較多的是京都議定書,可是很多人都把這兩者混淆。氣候綱要公約於1992年簽署,1994年各國代表要回去自己的國會簽署生效。 所以從1995年開始第一次的締約國會議(Conference of Parties, 縮寫COP),所以今年在Bala島剛結束的會議就是第13次會議(COP13)。基本上從1995年開始,每年一次,開到今年是第13次。大家說的京都 議定書,其實就是第三次會議(COP3)在京都開會,早期在氣候綱要公約裡都只談資源性減量。所以沒有新的做法。可是很多國家覺得資源性減量不夠,於是在 第三次會議才通過京都議定書,才開始談強制性的減量。所以嚴格來說氣候綱要公約還是很重要的模範。根據這個公約發展出約束力的法案。可是它的訂定到 2012年就結束了。kyoto-protocal.jpg

比較有趣的就是跟以往的規範不一樣:大家不再是都減3%或5%。比較不一樣的就是它會看看其他國家而有不同的標準,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減少。

我簡單的提兩件事:清潔開放機制(CDM)及碳交易。所謂附件一國家,就想像成公約後面附上的第一個文件。有列於附件一的國家基本上要被管制,這些 國家通常是工業化國家。這裡面最有趣的設計就是如在美國或很多國家,它們這些發展中國要做減量比較困難,於是發展出一些機制。如美國可以在開發中國家投資 生質能源廠或重樹等,而將減量算成自己國家的成果。對這些工業化國家當然比較有利。因為它們有足夠的資金,而且很容易就可以買下森林。從這觀點去看是有誘 因的,但是到別的國家減量卻還算成自己的,並不公平。這就是清潔開發機制的效果。得到的成果就可以拿來做碳交易。

講者林子倫 /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 /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委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整理

抗暖化節能減碳Flash小遊戲

「我們的地球泡在水中」抗暖化畫冊>>

「我們的地球泡在水中」抗暖化畫冊

2010.10.25

地球溫暖化與生物多樣性

地球溫暖化與生物多樣性 2010.10.19
作者:台大森林系兼任教授 陳信雄

據日前日本NHK報導,目前正在名古屋召開第10屆生物多樣性條約締約國際會議(COP10),約有一百餘國參加,為國際關心環境的一大盛會,惜台灣為非締約國未能參與,故至今未見國內媒體有所報導,令人扼腕。

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 疑問系列 六國論一: 吹牛皮亡國

文 /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國光石化環評分析小組

2010年5月, 國光石化召開董事會, 決議給馬政府一個月時間, 並揚言若今年底前不動工, 民股就退出。 其實, 國光石化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在今年4月中才舉辦第一次初審小組會議。 國光石化不像鄰家設置洗衣店, 是規模尺度與目前台塑六輕相當的開發行為。 對環境的影響當然非比尋常, 應該謹慎審查各種可能問題, 在事前提出適當的因應措施以避免破壞環境。 而國光石化的民股董事卻似要脅政府要讓「環境影響評估」快快通過。

畜產與溫室效應陰影

周晉澄 / 臺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臺灣大學獸醫系教授 2010年04月02日

2006年聯合國農糧組織發表畜產長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指出,畜產業產生與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如甲烷、氧化亞氮與二氧化碳等,佔了全球人類製造的18%,2009年11月《看守世界》雜誌進一 步依畜產業直接與間接生產的資料更正為51%。 

「正負2度C」哪裡不對勁

作者: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2010.03.02

「正負2度」哪裡不對勁
最近「正負2度C」電影發表引起不少討論, 部分人士建議應該當作基本教材全臺灣各學校放送; 本會仔細觀之, 發現該片除大量採用電視台的紀錄片外, 對氣候變遷問題避重就輕, 內容有不少錯誤; 僅適合茶餘飯後閒聊之用。 以下簡述發現的不對之處。

政治妥協 -寧爛勿缺?

2009.12.25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徐光蓉整理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多次更改行程後, 終於在十七日抵達丹麥哥本哈根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第十五次會員國大會, 立刻和多國元首協商, 企圖打開協商僵局。 十八日晚美國宣布與四個高CO2排放的開發中國家達成協議(哥本哈根協議)。 歐巴馬總統隨即以美東惡劣天氣為由, 匆匆返國, 丟下這少數國家達成的共識提供大會’參考’。驚愕之後, 許多國家紛紛表態: ‘有比沒有好’, ‘一個開始’…等, 海島國家代表反對, 直言’不能販售我們的未來’。 這協議對未來氣候變遷政策是否有意義? 應該先瞭解哪些是主要議題, 與這’協議’內容。

哥本哈根最前線-COP15系列特別報導

2009.12.16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王俊秀教授、前會長徐光蓉教授及林碧堯教授12月前往哥本哈根參加2009氣候變遷高峰會COP15,宣示台灣對國際防止全球氣候暖化協議所投注的關心。以下為現場直擊報導。
環保聯盟會長 王俊秀教授PEOPO公民新聞部落格>>

環保聯盟前會長 林碧堯教授部落格>>

全球暖化和環保意識-致台灣2099年大學畢業生講稿

2009.06.23

Dan Bloom,   中文名: 丹布隆

大家早安. 2099年畢業生,我不能親自來跟你們講話,因為我早就死了.不過,1971年美國波士頓大學畢業生之一的我,想把這個關於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對台灣和全球的影響的短演說,從過去的日子說給未來的你們聽。

地球溫暖化與生物多樣性

地球溫暖化與生物多樣性 2010.10.19
作者:台大森林系兼任教授 陳信雄

據日前日本NHK報導,目前正在名古屋召開第10屆生物多樣性條約締約國際會議(COP10),約有一百餘國參加,為國際關心環境的一大盛會,惜台灣為非締約國未能參與,故至今未見國內媒體有所報導,令人扼腕。

國光石化環境影響評估 疑問系列 六國論一: 吹牛皮亡國

文 /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國光石化環評分析小組

2010年5月, 國光石化召開董事會, 決議給馬政府一個月時間, 並揚言若今年底前不動工, 民股就退出。 其實, 國光石化案的環境影響評估在今年4月中才舉辦第一次初審小組會議。 國光石化不像鄰家設置洗衣店, 是規模尺度與目前台塑六輕相當的開發行為。 對環境的影響當然非比尋常, 應該謹慎審查各種可能問題, 在事前提出適當的因應措施以避免破壞環境。 而國光石化的民股董事卻似要脅政府要讓「環境影響評估」快快通過。

畜產與溫室效應陰影

周晉澄 / 臺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臺灣大學獸醫系教授 2010年04月02日

2006年聯合國農糧組織發表畜產長陰影(Livestock’s Long Shadow)指出,畜產業產生與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如甲烷、氧化亞氮與二氧化碳等,佔了全球人類製造的18%,2009年11月《看守世界》雜誌進一 步依畜產業直接與間接生產的資料更正為51%。 

「正負2度C」哪裡不對勁

作者:台灣環境保護聯盟 2010.03.02

「正負2度」哪裡不對勁
最近「正負2度C」電影發表引起不少討論, 部分人士建議應該當作基本教材全臺灣各學校放送; 本會仔細觀之, 發現該片除大量採用電視台的紀錄片外, 對氣候變遷問題避重就輕, 內容有不少錯誤; 僅適合茶餘飯後閒聊之用。 以下簡述發現的不對之處。

政治妥協 -寧爛勿缺?

2009.12.25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徐光蓉整理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多次更改行程後, 終於在十七日抵達丹麥哥本哈根參與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的第十五次會員國大會, 立刻和多國元首協商, 企圖打開協商僵局。 十八日晚美國宣布與四個高CO2排放的開發中國家達成協議(哥本哈根協議)。 歐巴馬總統隨即以美東惡劣天氣為由, 匆匆返國, 丟下這少數國家達成的共識提供大會’參考’。驚愕之後, 許多國家紛紛表態: ‘有比沒有好’, ‘一個開始’…等, 海島國家代表反對, 直言’不能販售我們的未來’。 這協議對未來氣候變遷政策是否有意義? 應該先瞭解哪些是主要議題, 與這’協議’內容。

哥本哈根最前線-COP15系列特別報導

2009.12.16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王俊秀教授、前會長徐光蓉教授及林碧堯教授12月前往哥本哈根參加2009氣候變遷高峰會COP15,宣示台灣對國際防止全球氣候暖化協議所投注的關心。以下為現場直擊報導。
環保聯盟會長 王俊秀教授PEOPO公民新聞部落格>>

環保聯盟前會長 林碧堯教授部落格>>

全球暖化和環保意識-致台灣2099年大學畢業生講稿

2009.06.23

Dan Bloom,   中文名: 丹布隆

大家早安. 2099年畢業生,我不能親自來跟你們講話,因為我早就死了.不過,1971年美國波士頓大學畢業生之一的我,想把這個關於全球暖化和氣候變化對台灣和全球的影響的短演說,從過去的日子說給未來的你們聽。


Category Archives: 暖化(氣候變遷)

以核能對抗溫室效應? 不切實際的夢想

2007.11.30

最近臺灣部分的擁核人士與媒體大肆宣傳: 只有核電才可以有效降低CO2排放, 以緩和氣候的改變。 真如此嗎? 由歐洲議會委託研究報告–"世界核能2007年現況分析" 剛剛發表, 核能的未來遠遠不如這些擁核人士’想像’的樂觀。

背景: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1974年估計公元2000年時核能總發電容量為4,450GW; 1992年由看守世界(Worldwatch), WISE-Paris, 及綠色和平(Greenpeace)預估2000年核電裝置容量不超過360GW。 2007年10月底, 全球總共有339座機組運轉, 總裝置容量僅為352GW。 顯然IAEA估計過度樂觀。

nuclear-graph-01.bmp

【環保論壇】他山之石-日本經驗 國際無車日有感

2007.11.27

汽機車造成的空氣污染和能源消耗,已是台灣都會區環境問題的重點之一。 自行車是公認的低環境負荷運具,每到一年一度的國際無車日,政治人物也會想起曾經許下的自行車城市願景。但年復一年,除了鄉間、河岸或池畔的自行車旅遊漸 成規模外,自行車融入城市生活仍然不見具體成效。不過今年在北市,似乎有玩真的的感覺,除了政治人物象徵性的年度活動外,警政單位也總算訂定了若干交通規 則,讓民眾有規矩可循。但還是有幾點感想,自行車無法融入都市生活,可能有幾個徵結:

其一 無適當停車位

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筆者曾經在北市買了輛自行車當代步工具,但隨著機車退出騎樓,有限的停車空間已被汽機車停車格所佔據。除了學校週邊外,實在很難找到棲車之處。以筆 者的使用經驗來說,一般的狀況下,筆者的腳踏車會被機車停車者移到神奇的角落,幾次之後,最後腳踏車竟"消失了",連一根螺絲釘都找不著,也沒有留下隻字 片語,生命週期僅兩個月不到…。若想在台灣都市內導入自行車為代步工具,應首要劃出專屬腳踏車的停車空間,不然預計又只會是個失敗的策略。

e8-7.jpg 圖1景觀污染–地鐵站附近違規停置之自行車輛

e8-3.jpg 圖2景觀污染–地鐵站附近違規停置之自行車輛

e8-1.jpg 圖3 景觀污染–商圈附近違規停置之自行車輛

其二自行車行車空間

以筆者目前所在的國家-日本而言,腳踏車不能騎到慢車道,只能在人行道上使用(儘管再窄小的人行道亦然)。因此在大阪、東京這樣的大都市裡,中心都 會區內腳踏車不是一個常見的交通工具;但人口密度較低的都市和地區,自行車是普遍到需要管制的東西。在許多日本都市,警察路上臨檢的主要對象是腳踏車,而 不是汽機車。除了中心都會區外,交警的重點在腳踏車的使用是否符合規則和是否為贓車(每輛腳踏車皆烙有專屬號碼)。對照國人的使用習慣,自行車的行車空間 是和機車競爭慢車道。這樣的危險度來看,實在不利於激起台灣民眾使用自行車做為都市內短中程交通工具的動機。但若仿傚日本般讓自行車行車空間限於人行道, 又有賴有水準的自行車騎士,這點似乎仍需細部規劃來輔導。

e8-6.jpg 圖4 十字路口自行車專用車道

其三未來腳踏車停車可能造成的景觀問題

在日本車站或鬧區附近,最常看到的標誌,就是腳踏車違法停置拖吊的警告標誌。類比於台灣,就相當於目前都會區的機車停車問題。腳踏車或許比較有彈性,畢竟重量較輕,較容易移動。

但當腳踏車數量到一定規模後,亦會形成都市景觀管理的一大問題,如何讓自行車的使用兼顧環境友善與景觀友善,當是在鼓勵自行車使用時亦需考量的重點。當然必要條件是有足夠的腳踏車停置空間,不管收費與否..

其四 不利於自行車和行人使用的橋樑

目前各都市普遍都設有聯絡橋樑或高架道路,但很遺憾地,很多僅是為汽機車使用而設計的橋樑或道路,而不是為了讓行人或自行車使用而設計的,削減了使 用動機和便利性,也造成汽機車在都會區需求量居高不下的主因。一個沒有行人和自行車出現的交通網絡,應是都會區交通規劃中最大的敗筆。但這是結構性問題, 設置輔助廊道或徹底改變硬體設計理念,只能有待有遠見的政府官員來扭轉目前的現況,否則與自行車共存的都市,將永遠只是空話。

e8-4.jpg 圖5 自行車與行人可安全使用的橋樑

綜上所述,行政單位當務之急應在都會區劃設自行車專用停車位及停車場,並詳訂自行車行車規則。橋樑處亦應考慮設置自行車專用車道並檢討設計,此外, 亦需加強人行道基礎建設,如加寬人行道寬度與統整其高度等,如此才能有效產生民眾在都會區內使用自行車的誘因,並預防未來可能產生的問題。在使用需求與停 車位需求面上,自行車與機車應處於競爭關係,所以若規劃得當,自行車應可有效取代部分機車的使用量,不但都會空氣污染與能源消耗得以改善,市民也有更多的 運動機會,與營造健康城市的目標一致。以環境友善度來說,短程使用自行車配合轉乘大眾運輸網絡應是終極目標。如何設計細部配套措施,行政執行單位應提出符 合實際運作的短中長程規劃。在此同時,除交通方式改變之外,也應期待社會能形成一個更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e8-5.jpge8.jpg 圖6 火車站旁自行車停收費車場(雙層)

e8-2.jpg 圖7 車站旁道路自行車收費停車場之自動付款 (四小時內免費) ,岡山市,日本

e8-8.jpg 圖8 車站旁道路自行車收費停車場使用情況

文章及圖片:翁御棋/京都大學都市環境工學專攻博士生

【環保論壇】拚經濟換污染 絕非必要之惡

2007.11.26

一九七二年, 羅馬俱樂部提出了「成長極限」的警訊,預言二十一世紀初會發生:食物原料短缺導致饑荒,原料價格飛漲,爭奪資源引發戰爭與大規模毀滅等。 三十多年後預言並未實現,因為人類發明出新的物質,替代生活中所需鐵、銅、玻璃等材質;農藥及化學肥料讓糧食生產增加足以應付全球倍增的人口。但人類賴以 維生的陽光,乾淨的空氣和水依舊無法取代。同時也發現,一些新產品雖然人類帶來舒適、便捷,但也帶來過去無法想像的問題:氟氯碳化物之於大氣的臭氧洞,持 久性有機污染,環境荷爾蒙,有毒廢棄物,重金屬…等污染了土壤、水、空氣,再從環境中經呼吸、飲食、接觸進入人體,累積造成各種病痛。除此,環境污染也影 響其他動植物生存,引發全球氣候改變,正在改變全球生態體系的平衡。

多數人都認知降低污染物排放,會增加生產者的成本。但很少考慮為什麼。生產者在製作可販售的產品過程中,會有沒利用到的原料及過程中產生無法利用物 質都成為廢棄物。沒有法令禁止情況下,最省錢省時的處理「廢棄物」方式就是隨意拋棄。至於這些「廢棄物」在環境中會不會擴散、滲透、轉換,進入動植物或人 體等問題,因為生產者不須為此付出「代價」,都不會是生產者關心的議題。

若生產者不需負責處理廢棄物, 這些’廢棄物’是否需要處理? 如果是,應該由誰處理? 「廢棄物」如果量少,或許自然有能力消化。如果量大,自然界無法適時地消受。開始時周圍居民只得非自願承受,不然就要社會共同負擔清除處理工作。俗語說覆 水難收,往往傾倒容易,收拾卻得花費千百倍資源氣力還未必能恢復原貌,這些處理經費真的與生產者沒有關係嗎?如果生產者能夠多花費一單位的經費,避免後續 處理所需千百倍的社會財富,我們認為應該社會負擔嗎?

鼓吹經濟發展者常說「污染」是必要之惡。但未償先釐清多少量的惡是必要的,或「必要之惡能否換取更大的社會財富?」英國在施行Akali Act前,肥皂製造者直接將鹽酸廢氣排放到空氣中,使得周圍土地嚴重酸化,完全無法耕作,這絕對不會是必要之惡。一九五二年十二月倫敦發生嚴重空氣污染事 件,短短五天死亡人數比平均多出四千人,最嚴重地區甚至能見度達到零! 類似事件也曾發生在四零五零年代的美國紐約、匹茲堡、比利時等地。如果這些都屬於「必要」之惡,歐美國家應該會容許這樣的情況重複發生,顯然當時的污染排 放不屬於「必要」之惡 — 開發行為對於整體社會所造成的損失遠高於因此增加的稅收。這些過去發生嚴重污染事件的國家,今日的環境標準許多方面已比台灣嚴格,卻仍在探討進一步降低污 染排放的可能,因為他們目前污染排放依舊比’必要之惡’高出許多。

近幾年台灣經濟成長較二三十年前緩慢許多,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失業問題開始在社會發酵,對此種種現象,缺乏信心的執政者深感惶恐,開始擁抱反對黨過 去一貫的財經策略,汲汲於恢復舊有的「奇蹟」,對於任何能夠迅速增加「帳面」的重大開發行為,莫不儘可能排除所有障礙,協助實現。沒有進一步了解在現有體 制下,這些重大的開發行為對台灣帶來實質的影響是否弊多於利。舉例說: 政府稅收的增加,是否抵過社會提供「吸引」投資的付出:優渥的促進產業升級條例,貧脊地區投資減免條例,超廉價的水,電及土地,和一般中小企業無法享有的 特權等? 增加的工作機會有多少是用來本地勞工? 如果這些貢獻十分有限,這樣的開發帶給台灣社會什麼? 而大型開發案還會影響鄰近既存的農漁牧業,這些產業損失,健康影響及引起的失業問題依舊由全體社會擔負。如果開發只帶給業者與少數人好處,壞處及事後的處 理由全民負擔,這樣的模式還應該排除萬難繼續嗎?

王建民先生是台灣近來最受歡迎的人物,也是許多人仿效對象。台灣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的王建民,但確定的是「不可能所有人都成為王建民」。 王建民先生可能十分聰穎,不成為職業運動家也可能在其他領域展頭露角,但絕不如在體育方面發展。喜愛棒球的李遠哲教授若放棄學業嘗試職業運動,今天就少了 位頂尖的學者。每個人資質體質不同,適合發展方向不一。不可強求,即使日以繼夜地勤奮練習,終究無法達到王李兩位的境界,反而枉廢自己原有的優勢。個人如 此, 國家的發展也應如此,台灣地狹人稠,天然資源有限這些都是大家熟悉的事實。 應該嚴肅面對自身的優缺點,將屬於全民的自然資源做最有效的利用,不應該昧於現實企圖和擁有數倍於台灣土地勞工的國家競爭生產數量。資源的錯置不僅止於浪 費自然社會資源,耗盡這一代資源還要去佔用了子孫應有的權益,只會陷國家未來發展於無法挽回的困境。(原載於Taiwan News300期)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 /徐光蓉教授

【環保論壇】暖化議題下 全球化的綠色思維隱然成形

2007.11.26

二○○七年,熱浪、乾旱、水患在全世界各地頻傳,《不願面對的真相》影片一再播放,「跨國氣候變遷研究小組」預告全球暖化的高風險年代將無可避免。 一時之間,全球暖化成為今年上半年最熱門的話題之一。當然也有反對聲浪,比如英國第四頻道拍攝的《全球暖化大騙局》就是衝著「跨國氣候變遷研究小組」的最 新報告而來。另一個例子,就是一至二年前出版,由著名小說與劇作家麥克‧克來頓撰寫的《恐懼之邦》,直指全球暖化是「政客-媒體-極端環保團體」聯手營造 出來的假象。

先進國家的因應之道

「跨國氣候變遷研究小組」動用了數百名學者,利用最先進的氣候模式,分析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資料,引用數百篇學術論文,完成了有史以來最完整的氣候 評估報告。這份報告告訴我們,不同的研究中心,用不同的模式,都得到類似的結果- 人為影響造成目前的暖化,而且在溫室氣體排放無法抑制的前景下,全球暖化將越趨嚴重。這些不是想當然耳的結論,而是許多科學研究的結晶,雖然不完美,但是 我們並沒有更好、更可靠的結果可以參考。這個研究結果完全建立在「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無法抑制」的情境上。它並不是告訴我們氣候一定會如此變遷。它告訴我 們的是,如果不抑制溫室氣體排放,人類未來可能面臨的狀況;如果這些情境不發生,結果就可能不同。這些研究結果提供給我們一個指引:人類應該如何調整發展 方向與腳步,以便降低過度暖化對天氣與氣候、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衝擊。

面對這樣的警訊,有智慧的政府將如何因應?處於這種進退維谷的境況,人類又有多少選擇?我們可以選擇忽略這些警訊,因為他們是不完美工具與知識的產 物,寄望那些只不過是人類史上最大的科學烏龍事件,一切會否極泰來。或者,依據情境推估,做最佳的風險評估與管理,調整發展步調與策略,降低未來全球暖化 的衝擊。每個國家的風險評估結果不一樣,採取的策略也不同。相較於美國政府對全球暖化的冷漠,歐洲國家普遍積極思考降低全球暖化衝擊的具體作為。荷蘭政府 認為全球暖化與海平面上升無可避免,許多國土將為海水淹沒。面臨這樣的風險,荷蘭政府選擇面對全球暖化,提出「免於氣候變遷恐懼」的觀念,積極開發水上生 活、水上都市、水上工業區所需的尖端科技。甚至拆掉海堤,將陸地還給大海。

綠色消費將成主流

面對全球暖化的高風險,「經濟環保大和解」的新思維,已經在許多國家與企業中悄悄萌芽。「環保對抗經濟」的主流思維,已經不再被奉為圭臬。新思維尋 找人類的出路。許多企業不再將環保當成企業成本,而將之當成新的商機。十多年前,英國石油公司刊登大幅廣告,宣稱他們不再是British Petroleum(英國石油),而是Beyond Petroleum(超越石油)。他們降低化石燃料在企業所占的比例,開發太陽能、風能、生質能等替代能源,發展碳攫取與儲存技術,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 放。這個轉型策略兼顧環保與企業的長期利益,企圖讓BP在二十一世紀保持它的企業優勢。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在美國國會作證,宣稱三 大環境目標:一、百分之百使用替代能源,二、零廢棄物,三、販售資源與環境永續的產品,企圖塑造二十一世紀新形象,節約資源與成本,並且保護地球環境。最 近出版的一本書-《超限未來十大趨勢》,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認為環境問題會為未來帶來無窮的綠色商機。為了解決全球暖化或其他環境問題,淨化(或綠色) 科技可能成為重要的經濟發展動力,綠色消費觀念成為主流,新的工作形態也應運而生。

台灣豈能渾然不覺

這些新思維都圍繞這一個全新的觀念-「環保等於經濟」。這樣的思維不會自動轉換成現實。由個人生活起居做起,是最徹底且長久的方法,但是曠日廢時, 恐怕比不上人為溫室氣體的排放速率與衝擊。最有效率的方法是,從政府與企業著手。政府制訂百年環境(或抗全球暖化)政策,營造企業轉型的有利環境,發展綠 色(淨化、節能、低污染、低耗資源)科技。企業則開發與製造綠色產品,改變消費者生活習慣於無形。人類是追求物慾的動物,不僅求溫飽,也追求舒適與享受。 陳義過高的理想主義,叫好不叫座,得不到太多的共鳴。如何活得明智才是重點。如何維持高品質的生活,而仍能與環境為善,才是萬物之靈的人類應該追求的睿 智。也唯有這樣,全球暖化或其他環境問題才有可能徹底解決。

今年,台灣仍舊深陷於藍綠對決與政治僵局。雖然媒體大肆報導,全球暖化議題在台灣,如船過水無痕。對在朝與在野而言,連口水也算不上;對媒體而言, 可能只是一時的腥羶。台灣人好像是一群汲汲於經濟發展的工蟻,要緊的是把食物搬回窩內,在哪裡築窩則無所謂。環境問題從來不是台灣的優先選項之一,經濟發 展才是重中之重,環境保護只是經濟發展的絆腳石。我們渾然不覺, 一個全新的「全球化」綠色思維,隱然形成。台灣已然成為全球暖化浪潮中的「中流砥柱」,稍微不慎將成為化外之國。站在「全球暖化」的十字路口,台灣,妳將 何處去?妳可曾想過?(原載於Taiwan News306期)

作者:許晃雄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委

【環保論壇】台灣還是要選擇不願面對真相嗎?

2007.11.26

五月上旬,立法院初審通過溫室氣體減量法草案部分條文,明訂溫室氣體排放減量應在2025至2030年間回歸到2005基準年排放量為努力目標。此項立法隨即引起產業界與經建部門的反對、阻撓,致溫室氣體減量法未能在立法院本會期內完成立法程序。

環保團體與經建部門對於減量目標與時間表是否明訂於母法中,多年來一直爭論不休。經建部門擔心一旦明訂目標與時程,將對產業造成重大衝擊,且若未能 達成目標,就得負起行政責任。而環保團體則認為,若不明訂目標與時程,則碳減量工作便會「光說不練」,溫室氣體減量法將成為具文,毫無意義。其實,訂定明 確的目標與時程,循序推動減量工程,才可避免排放量過度累積,未來必須付出龐大的調整成本,亦可呼應京都議定書規範的精神,並展現落實減量成效的誠意。

由美國前副總統高爾所主演的環保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正在世界各地掀起一股全球暖化熱。該紀錄片不僅要傳達全球暖化的真相,也同時指出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很多人還停留在經濟成長優先的迷思 中,不願面對真相。這種情況在台灣更加嚴重,因為經建部門還是捨不得停止獎勵發展高耗能、高污染產業,所以包括國光石化、台塑大煉鋼廠等產生大量二氧化碳 的污染性工業之投資計畫仍在強力推動。政府與企業雖然口說尊重環評結果,但實質上卻是一副非建不可的態度。經建部門的官員所持的理由竟然是:這些計畫在台 灣進行,可以採取最先進、最有效率的生產技術,使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比在其他國家生產時的排放量少,而對全球的二氧化碳減量有所貢獻!殊不知基於自利的動 機,企業本來就該採取最有效率的生產技術。更何況,即使在台灣採取最先進的生產技術,可以提高1%的效率,而可能為全球減少1%的「碳排放增加量」,但卻 在台灣增加了99%的「碳排放增加量」。而國際上則只會看到台灣的總排放量大幅地增加,卻根本不會認為台灣在此對全球的二氧化碳減量有任何貢獻可言。

全球暖化問題,從一九九二年在巴西里約舉行的地球高峰會時就受到舉世高度關切,該次會議並通過了全球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五年後(一九九七年),第三 次締約國大會(COP3)在日本京都通過了管制時程的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該議定書在去年五月正式生效。我們要關心的是:台灣是不是已經做好面對全球暖化的準備?或是仍要選擇不願面對真相?

台灣因為不是聯合國會員國,所以無法簽署這項議定書,但基於作為地球村的一分子,仍應對地球環境善盡共同維護的責任,以期降低氣候暖化、海平面上 升、大地反撲對台灣的影響。何況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已占全球的1%,排名第22名,若仍快速成長而不加節制,未來極可能成為國際注意的焦點及貿易制裁 的對象。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自一九九○年的一.一三億噸,一路快速成長,到二○○五年上升到二.七億噸,成長率達一一○%以上,是全球平均成長值的四 倍。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偏向高耗能、高污染產業(鋼鐵、石化、水泥、造紙等產業)。在過去二、三十年間,這些能源密集產業所消耗的能源與 排放的二氧化碳都超過全國的三成,但所創造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卻不到全國的5%。據估計,若再通過台塑煉鋼廠、國光石化廠、台電燃煤電廠等開發案, 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再成長四三%,每人排放量將是世界前幾名。「大投資」計畫恐怕只會造成「大暖化」!照這樣發展下去,台灣恐將成為「全球公敵」。可 見立法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實有其必要性。

國際上溫室氣體減量績效最佳的國家為德國與英國。為了因應全球暖化問題,英國政府的協調層級是部長級,甚至是首相,並以外交部為主導部會,調整其外交策略,強調氣候變遷為優先項目。而在英國國會中,各黨派也都非常重視這個問題,都將因應溫室效應策略當作主要的政見。

英國經濟學者斯特恩(Nicola Stern)於2006年10月30日發表「斯特恩報告:從經濟角度看氣候變化」,以量化方式計算地球暖化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該報告強調愈早行動才愈有可 能減少未來的損害成本;若我們現在花費1%的GDP成本來防制氣候暖化,則未來可相對減少5%~20%的GDP經濟損失。此一報告發表後,促使英國民間商 業與金融機構、顧問公司及非政府組織(NGOs)亦積極採行相關因應行動對策。英國更在2007年3月13日提出歷史性的「氣候變遷法草案」,立法限制二 氧化碳的排放量,要求在2020年前降低26%至32%的二氧化碳排放量,2050年前更將減少60%,讓英國成為全球第一個低碳經濟國。

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台灣究竟要選擇走那一條路?期盼以環保為核心價值的執政當局,不要被舊思維的官僚帶入歧途才好!(原載於Taiwan News297期)民進黨籍立法委員  王塗發

【氣候變遷】101+CO2

2007.11.22

台灣人有著對世界第一的迷戀。佇立於首都、從平地快速竄起的一百零一層高樓,成為國民自豪與對外宣示國力的指標;而每逢節慶喜日,必有想要破金氏紀錄的驚人之舉出現,比方說:最大的糕餅、最長的鞭炮、最貴的煙火與最多的人海等等。

但事實上,這種紀錄很快就可被輕易地打敗。多油黑金的中東杜拜,要建一座登天的巴比塔,並非難事。目前,世界第一高樓坐落於沙漠中,台灣101風光的時間並沒有很長。

也許是長期的被隔絕於世界之門之外,「存在」,不能得到承認,無形中潛意識裡不得不壯大自己,以締造世界第一的紀錄,來平衡一切勢態和內心中最卑微 的願望。這一切,若是一種福利於眾的措施或成就,也無可厚非;但是,台灣往往在不知不覺當中,卻又締造了另類的驚人第一,而渾渾不覺。以目前最新的紀錄 是:世界第一的火電廠CO2排放量。

觀察這一年來在歐洲所舉行的國際會議,幾乎不無例外地都將全球暖化溫世效應的議題,擺在第一順位來討論。也就是說:人類由於製造了太多的二氧化碳,導致氣溫節節升高,並且天候反常、引災無窮。而這在亞洲的新興國家與非洲尤其嚴重。

在此,台灣不知不覺地成為驚人的禍首。火力發電廠的CO2排放量,不僅是位居亞洲第一、還是世界第一,甚至,還順便包了CO2排放量最多的第六名。位於台中龍井與雲林麥寮的兩座火力發電廠,於此,留下了世界紀錄。

這裡,透露的是一種內心完全與外界隔絕的駭人訊息。全心埋首於經濟的追逐,拼了命也要好大喜功完成世界第一高樓,來顯要自身的富裕;至於,呼吸的是什麼樣的空氣,那就不關己事了。

真的會不關己事?全世界都在談的事會不關己事?不是一天到晚要與國際接軌嗎?

空氣看不見,而高樓看得見,孰乎重要?快速的經濟成長 (現在已經達到高原期,無法快了),若無視於世界的變遷與警言,最終,將毀在自己的手裡。

101+CO2=?

筆者:維也納音樂大學音樂哲學博士 /洪雯倩

【溫效自救】16 結語

2007.11.15

溫室效應完全自救手冊

許多人都認為制訂更嚴格的環境保護標準會阻礙經濟發展, 其實不然。 十八世紀製肥皂工廠最早是將製造過程中產生的鹽酸(HCl)廢氣直接排放到空氣中, 可以想像這些強酸會迅速地嚴重破壞週遭農地。 在鄰居多次抗議下, 英國政府制定了最早的環境保護法令, Akali Act.。 生產者在被要求處理廢氣時發現這些鹽酸另有用途, 也就樂於回收再利用。 要求更高的環境標準或提高能源效率, 其實是要求資源更有效的被利用。

以發電為例, 台灣電力公司發電效率約為34%, 也就是燃料中熱只有34%被轉換成電力, 其餘以熱廢氣與熱廢水的形式排放到環境中。 在臺灣特殊的政經體系下, 流失66%熱的發電效率依舊有盈餘繳庫, 也因此不會嚴肅思考如何提升發電效率。 提高發電效率可以同時和緩:能源來源日漸有限及日益上升的污染處理成本兩個問題。 最先進的天然氣複循環發電機組效率約60%, 小型社區發電配合溫熱水管線, 能源利用率甚至高達90%以上。 所以危機常常會是轉機。

歷史上數次最嚴重的空氣污染事件發生在三十到六十年代的歐美國家, 1952年倫敦的「殺人霧」導致四千人喪命; 四十年代末賓州匹茲堡附近污染嚴重到正午道路都需要開燈, 1948年污染嚴重能見度只有幾公尺, 救護車都無法行駛﹔ … 今天我門拜訪這些國家很難相信昔日問題如此嚴重, 這些國家環保標準成為我們仿效的對象, 這些國家經濟發展依舊是世界頂尖, 為什麼這些國家能做到? 這才應該是臺灣未來發展學習比較的對象。

本手冊重點是討論如何從個人開始「自救」, 涵蓋範圍有限; 其實政府有更多應該努力的部分無法在此分析, 例如: 綠建築的推廣; 削減不當的補貼; 推廣天然氣的應用; 改變計電方式以因應尖峰用電; 加強節約能源教育與宣導; 逐步取消所有對高耗能產業的獎勵或補貼; 制定溫室氣體排放管制法; 將CO2排放量納入環境影響評估項目; 加強推動能源事業自由化; 促進太陽能、風能、生質能等再生能源利用。(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徐光蓉編撰)

【溫效自救】15 從自身做起, 但也要政府協助

2007.11.15

溫室效應完全自救手冊

會自己估算CO2的排放量後, 就可以知道該從哪些方面減少CO2排放: 電, 汽油, 與瓦斯。 一般家電壽命由三五年到數十年, 因此添購時除了美觀、實用外, 還應該注意家電的能源效率。 試想年耗電1000度與600度的冰箱, 每年差800元左右電費, 累積20年差異也是相當可觀! 省電燈泡放出的光亮度與傳統光源相同, 但發熱比較少, 用電是傳統燈泡的1/4; 也因此環境中的廢熱低, 就不需要額外空調降低溫度。

其實現有技術可以使家電的能源效率大幅提升, 有些已經上市; 其實政府部門早有各類家電產品的能源效率資料, 缺乏的是進一步轉換成消費者可以一目了然的資訊。 如果能源效率資訊能轉換成以「一年或一天電費」標示的「能源標章」, 多數消費者自然會選取效率高的產品, 進一步還可以刺激廠商發展更有效率的商品!

越來越多人擁有小汽車, 擁有自用車讓人更「自由」— 掌握自己的時間及行程。 但過多的車輛帶來交通阻塞、空氣污染、及氣候改變等。 如果換用共乘, 就需要共乘者間時間密切協調, 不容易維持; 民眾如果改搭大眾運輸系統, 首先考慮的是大眾運輸系統的班次多寡, 可靠程度, 及涵蓋區域大小。 如果搭乘大眾運輸耗時且費神, 就越來越少人願意使用。 臺灣目前只有台北縣市有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 其他縣市可說是零。 如果政府正視溫室效應氣體減量工作, 就應努力發展大眾運輸系統。

所以, 除了民眾環境保護意識的提升, 政府也應該協助民眾: 提供充分資訊, 逐漸調高市售產品能源效率標準, 提供便捷的大眾運輸系統, 落實以永續發展為原則進行都市城鄉規劃, 廣納民意等。 追求更好環境的每個人都應該積極參與公共議題的討論, 以行動或選票讓民意代表及政府單位了解「民之所欲」。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徐光蓉編撰)

【溫效自救】14 估算個人的CO2排放量

2007.11.15

溫室效應完全自救手冊

發電過程中熱料的轉換並不是100%, 台電的轉換效率約在33%, 也就是熱量僅1/3被用在發電, 其餘的熱在廢氣與熱沸水中流失; 若僅考慮燃料燃燒所排出的溫室效應氣體, 燃煤火力電廠產生一度電約會排出930公克CO2; 同樣效率的天然氣火力電廠發一度電僅釋放約520公克CO2; 2003年臺灣發電57.7%來自燃煤發電, 天然氣發電13.1%, 18.6%核能。 每個人可以依據以上數值估計用電所排放出的CO2

電是多數家庭主要的能源使用形式, 我們還利用天然氣加熱; 要將10公升攝氏20度的水加熱至沸騰, 假設電熱100%轉換, 需要約一度電, 若來自燃煤電廠則排放930公克CO2; 如果直接在爐子上加熱, 轉換率為65%, 消耗約0.15度天然瓦斯, 排放約260公克CO2, 所以燒水煮飯, 直接用瓦斯爐加熱比用電節省能源, 釋放的CO2 也少。 但是對於獨居者, 如果考慮安全, 降低瓦斯外逸或空燒的危險而用電, 是完全不同的考量。

一公升汽油約排放2.4公斤CO2如果每個月加油60公升, 瓦斯20度, 此人一年用油720公升,瓦斯240度; 此人如果一年用電7000度, 全年排放CO2量為: 2.4*720 + 1.8*240 + 0.93*7000 =8670公斤, 也就是 8.7 公噸。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徐光蓉編撰)

【溫效自救】13 核能不是解決之道

2007.11.15

溫室效應完全自救手冊

我們現在關注的溫室效應主要是由使用化石燃料後產生的廢氣 — CO2 造成, 擁核人士認為核能是零CO2排放, 鼓吹應該擴大核能發電。 其實現階段核燃料(U-235)從採礦、提煉、運送等過程都使用傳統能源, 巨大的核電廠興建, 所有控制機件都耗能, 實際上不是零CO2排放。 根據地球之友(Friends of the Earth)估計,目前壓水式核電廠每單位能量所排出的CO2, 是再生能源,如水力、風力及潮汐發電平均的3.7倍。 如果利用高效率照明與隔熱改善, 則核電所排放的CO2更高出能源效率提升約12倍。 全球鈾礦資源有限, 如果核能發電大幅擴充, 會需要更多低品質的鈾礦, 核燃料循環所排出的CO2也相對增加。

與核能發電產生廢料相比較, CO2在大氣的平均生命其為120年, 對生物健康無直接影響; 核能反應產生的核廢料種類繁多, 許多不僅是高放射性物質, 毒性也很強; 以Pu-239為例, 衰減成原有一半的量就需要24,000年! 人只要吸進百萬分之一公克就足以致命! 因此國際間很擔心少量核廢料中的鈽落在恐怖組織手中, 製造髒彈 (dirty bomb)在公眾場合釋放。 因此核廢料管理需要保證: 儲存環境不會改變; 長時間核廢不會滲漏污染生態環境及人體健康; 不會被有心份子偷走等。 美國最近將要討論是否決定在內華達州的Yucca Mountain設置高階核廢料的永久儲存場, 美國環保署提出的一個核可條件是要保證一萬年地質條件不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