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2-22 19:34:57CHRISTINA CHEN

國際氣候協商逐漸成形,台灣只會聽天由命?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第19次大會結論聲明稿


http://www.tepu.org.tw/?cat=37&paged=7


號外!! 臺灣CO2排放站上世界舞台

2007.11.15

powerplant_natures07.bmp

所有國家都該減量

 

 

 

科 學界著名的”自然”雜誌十一月的報導, 比較全球的火力發電, 電廠總排放前十名分別為: 美國(25.3億噸), 中國(24.3億噸), 俄羅斯(6億噸), 印度(5.29億噸), 日本(3.63億噸), 德國(3.23億噸), 澳洲(2.05億噸), 南非(2.01億噸), 英國(1.92億噸), 以及南韓(1.68億噸)。

同篇文章還比較個別電廠, 發現全球火力電廠CO2排放最多前十名, 臺灣名列第一及第六! 分別是台中火力電廠(超過0.37億噸), 及台塑麥寮電廠(0.29億噸)! 真是可喜可賀, 臺灣在世界上除了高科技產品外, 另一項”傲人”的表現。

<>其實最新資料顯示, 台塑麥寮電廠業已晉升為全球第五名啦! 環保署與台電都聲稱是本來機組容量大, 但是為什麼其他國家不如此? 因為除了CO2, 還有許多空氣污染物隨之排放, 發電容量大的電廠周遭空氣品質遠較小容量者差 台中火力之外, 原本台電要在距15km遠處增加一彰工火力電廠(預備為台中電廠的2/3), 接著就是麥寮電廠, 中部地區空氣品質可想而知了!

<>當然臺灣中南部CO2排放不僅於此, 包括麥寮電廠的六輕廠區, CO2排放就佔了臺灣2003年的27%(0.68億噸), 政府還大力推動大煉鋼廠, 與六輕規模相當的八輕!! 我們認為政府不能再漠視全球降低以CO2為主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趨勢, 雖然我們不是聯合國會員國, 世界沒有忘記我們! 如果臺灣還要繼續大幅增加CO2排放, 不僅少數邦交國將因為海水上升而消失, 組織國際環境組織將成為十分諷刺的事, 更將面臨國際制裁! 請問屆時該如何因應? 工廠減產停工, 或全民減量?

近來坊間少數人士趁此機會推動以核能減量, 殊不知傳統能源不僅是石油、天然氣儲存量有限, 鈾礦以目前使用速度也僅足夠供應40至60年。 更何況核能使用時安全疑慮, 五六十年來仍找不到妥善處存核廢料方式等, 聯合國氣候變遷討論也正式排除核能作為適當減量方案。 該是臺灣嚴肅面對此人類史上最重大的環境問題的時候了。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Read More


Category Archives: 暖化(氣候變遷)

【溫效自救】02 為什麼需要擔心溫室效應氣體大量增加?

2007.11.15

溫室效應完全自救手冊

氣溫改變並不是均勻地分布, 根據觀測資料顯示, 緯度高的區域增溫幅度較大; 降水的分布也會改變。 人和動物的作息和氣候變化息息相關, 快速的氣候改變不僅打亂生物的作息, 影響人類的經濟活動, 嚴重時甚至可能因為不能適應而導致物種滅絕。 當然氣溫上升可能會增加緯度高的地區的可耕作範圍及時間; 然而對多數區域而言, 農業生產周期破壞, 氣溫上升會加速病蟲害的繁殖, 導致更多的損失; 溫度上升也會讓傳染病病媒散佈區域變大, 加重原本衛生環境較差國家的負擔; 海平面的上升直接影響低窪地區民眾生存空間; 動植物棲地、生態環境, 甚至整個社會結構都可能因而改變。

對於以上所提溫室效應氣體增加產生的負面影響, 科學家還無法明確證實是否會一一發生, 但根據過去四十年國際再保公司資料顯示, 因為洪水、乾旱、颶風等極端天氣現象所導致的財物損失從八十年代末期起迅速攀升。 因為缺乏足夠長的資料, 因此無法確定是颱風洪水等天災次數增加, 還是這些天災的強度增強, 但已然是個強烈的警訊。

03.jpg

多數溫室效應氣體在大氣中存留很久 — 如CO2可存留約120年, 到全氟碳化物的五萬年生命期; 也就是說今天我們釋放的廢氣, 在一個世紀或數百個世紀後才會消失。 依據2007年IPCC評估報告, 如果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到工業革命前的兩倍, 全球平均溫度將約上升攝氏3度, 海平面升高約10 – 60公分。 如果從工業革命開始累積到現在的二氧化碳排放, 已經逐漸影響現在的氣候; 而現在起前所未有的排放量, 不僅可能影響後代子孫, 還可能加劇直接影響我們。 為了子孫, 也為我們自己, 我們不僅必須關心, 更需要採取行動。 今日的怠忽意味著未來更嚴厲地緊縮。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徐光蓉編撰)

【溫效自救】01 什麼是溫室效應?

2007.11.15

溫室效應完全自救手冊

在人類還開始發展工業之前, 地球大氣中一些氣體會吸收地表向外發散的紅外線(熱), 並再釋出, 接近地表的氣溫因此略為上升。 這種近似暖房的增溫作用, 被通稱作溫室效應(Greenhouse Effect), 產生這些作用的氣體就是溫室效應氣體(Greenhouse Gas, 簡稱GHG)。 如果地球沒有溫室效應氣體, 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應該僅為攝氏零下18度, 而不是目前全球平均溫度的攝氏15- 16度。

地球上重要的溫室效應氣體包括: 水、 臭氧、 二氧化碳(CO2)、 氧化亞氮(N2O)、 甲烷(CH4)、 氟氯碳化物類(含CFCs、 HFCs及HCFCs)、 全氟碳化物(PFCs), 及六氟化硫(SF6)等, 最後三類完全是人工合成自然界沒有的產物。 水與臭氧的時空分佈變化很大, 因此一般不考慮這兩項。 剩餘氣體中以二氧化碳的溫室效應約佔總效應的三分之二為最多, 2005年大氣中CO2濃度已經接近380ppm, 比起工業革命前的280 ppm, 多出三分之一強。 CO2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人類大量使用煤, 石油, 天然氣等化石能源導致; 此外, 人口快速增長, 大面積森林開墾作為農業或住宅之用, 削弱自然界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01.jpg

(資料來源: IPCC 4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一部分太陽能會被地球反射, 多數太陽能被地表吸收之後使得地表暖化, 但是地球也會將吸收的熱以紅外線形式向外釋出; 部分紅外現在向外的過程中會被大氣中的溫室效應氣體吸收, 這些被吸收的熱再度釋出時, 一部分會折向地表, 使得地表或大氣低層溫度上升; 這現象就是溫室效應。

由1850年至今, 全球地表平均溫度已經上升攝氏076度, 海平面上升約17公分。 只考慮自然擾動因素, 如: 火山爆發、 太陽週期性變化, 及太陽與地球相對位置改變等, 無法解釋目前快速的氣候變化。 2007年國際的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 在第四次評估報告結論中指出: 「集合近年來更多資料, 氣候變遷有百分之九十的機率是因為1750年以來人為活動造成」。

02.jpg

(資料來源: IPCC 4th Assessment Report,

Climate Change 2007: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Summary for Policymakers)


ppm 為 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之一.(臺灣環境保護聯盟 徐光蓉編撰)


探討全球氣候變遷對人體健康的衝擊與影響

2005.03.10

許惠悰(中國醫藥大學風險管理系、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委)
今年的2月16日,經過七年痛苦的政治角力,限制二氧化碳和其他「溫室氣體」的排放以控制全球氣候變遷的《京都議定書》終於正式生效了。京都議定書是國際社會承諾削減溫室氣體排放、遏止地球氣溫上升的一項國際公約,於一九九七年在防止全球氣候暖化會議上通過。議定書要求包括美國、加拿大、日本、歐盟等全球三十九個工業國家與地區,保證於二零一二年前,以一九九零年的排放量為標準,減少包括二氧化碳在內六種溫室氣體百分之五點二的排放量。

冬颱與京都議定書的因應

■徐光蓉
2004.12.06
冬颱南瑪都來襲,讓人暫時放下如火如荼的選舉,啟動預報防災等機制,希望能盡量減少損害。預防勝於治療是大家都認同,但常被忽略的道理,不僅災害來臨前要加強防災工作,更重要的是災害未形成前的準備。冬颱極為罕見,是氣候變化, 還是自然的擾動?嚴謹的科學家至今尚無法明確區分。如果最近現象已是變化的一部份,要等科學家提出具體結論後再採取行動,可能為時已晚。

環境臨界點上的台灣

環境臨界點上的台灣
作者許晃雄╱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04.11.08
(原刊於自由時報)
西北太平洋西北角上的台灣,位於地震帶上,對衝繁忙的颱風輸送帶,自古以來,天然災害不斷,但有時稍歇有時頻繁。一九九六年的賀伯颱風似乎是開啟最近一波劇烈天然災害的序曲。一九九九年初秋深夜的九二一大地震,撼動大地,也撼動人心與人性。從此之後,大地不再是我們熟知的地形地貌。昔日看似堅實的土地,變成殘缺危危欲墜的果凍。昔日無大害的豪雨,引發難以預期的坍方、山崩與土石流。宛若欲鍛其筋骨,鍊其體膚,上天對台灣子民不假詞色,接續而來的是二○○一年潭美、桃芝、納莉等九個颱風,肆虐全台,僅台東倖免於難,連號稱首善之區的台北也是汪洋一片。

如果說台灣人如無知稚童,玩弄大地於股掌之中,上天則戲耍祂的台灣子民。二○○一年秋天之後,台灣宛若擰乾的抹布,再也榨不出一滴水,竟然跌入長達二年的大乾旱。二○○四年春天雖然雨水仍舊不多,幾場及時雨總算不無小補,稍解台灣乾旱之苦。可別高興,試煉尚未結束,這只是中場休息。入夏之後,颱風似乎玩著接力遊戲,一個接一個往台灣而來。六月底、七月初的敏督利,及隨後而來的豪雨,二 – 三天內下了二千多毫米,重創中台灣。八二四的艾利與九一一的超大豪雨,不是土埋山村,就是水淹都會。過多的水與缺水竟然只是一線之隔,上天給予台灣子民的試煉何其慘烈、何其嚴苛。事過境未遷,朝野、族群、中央與地方,不是交相指責對方,就是將之歸於因氣候變遷導致前所罕見的超大豪雨與乾旱。氣候仍或有變遷,氣象環境或許比以前惡劣,我們還是得捫心自問,為何發生如此大災難,為何台灣的大地與社會如此脆弱,幾乎喪失應變能力。何況,以目前的科技水準,專家還無法肯定氣候變遷是這些異常天氣與氣候現象的始作俑者。

許多大災難都是因為幾個看似互相獨立的事件同時發生而造成的。就好像好事情要發生,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三項的配合。單一豪大雨事件,如果沒有不當開發與政策,或其他天災的配合,衝擊有限。這幾年來大災難頻傳,或許可以用天命地害人禍來解釋。颱風、超大豪雨、乾旱是天命,吾人無法控制,甚至無法準確預測。地害則是九二一大地震,讓台灣的山林變得史無前例的脆弱。人禍則就太多元了,舉凡濫墾濫伐、不當政策,甚至是工程的偷工減料、打馬虎眼,都算。如果不是因為超大豪雨,加上翡翠與石門水庫同時洩洪,偷工減料的捷運防洪工程,也不會水淹三重。說不定,許多工程都是如此矇混過關,只是甚少遇到如此特殊的狀況而破功,因此沒有釀成大害,也不為人知。

長久以來的只重開發不重環境生態保護,早就使得昔日號稱美麗之島的台灣殘破不全,脆弱不堪。一雨成災,無雨則鬧旱。多年的過度開發與疏於照料,加上九二一大地震,可能已經迫使台灣環境逼近臨界點。遠離臨界點的環境,颱風、豪雨與乾旱或許影響有限。逼近臨界點的環境,萬事皆備,只欠東風,任何豪大雨都極可能造成無法預期與預防的大災難。這些年來頻仍發生的災難,似乎已經驗證了這項懷疑。

如果屬實,即使台灣的颱風、豪雨與乾旱都沒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天然災害造成的災難,在台灣只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強勁。國外已經有研究顯示,天災衝擊層面日漸擴大的主因,不是氣候變遷,而是人為因素。美國如此,台灣更是如此。譬如,國人因為經濟因素,以為人定勝天,深入山林,在環境高危險區域(或脆弱區域)開發、居住。天災是自然界的常態,避災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前述行為毫無避災的觀念,反而違反大自然的運作,有迎災的嫌疑。一旦發生劇烈天災,大災難當然難免。

平地居民與河爭地也是同樣的道理。基隆河的截彎取直,表面上創造了許多經濟利益與休閒綠地,但或許也將台北縣市的環境逼近了臨界點。大水無處宣洩,只好如水銀洩地般,無所不鑽,進入了街道、民房、捷運與地下室。為了防災,我們只好投入龐大經費,建築號稱百年防洪標準的堤防,日夜提心吊膽,期盼所有工程都沒有瑕疵,抽水機都正常運作。即使如此,災害仍舊不斷。我們甚至因此懷疑是否百年標準已經不敷需求。

逼近臨界點的環境,沒有迴轉空間與應變時間,因此不容許任何的失誤。人為措施難免有失誤,加上我們的各項管理措施不夠精確健全,災難頻仍乃是意料中事。本土的天然與人為問題之外,還有外在更嚴苛的環境。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過度排放溫室氣體至大氣層,導致史無前例的快速全球暖化,未來的氣候變遷可以預期,雖然說我們對細節仍然不甚清楚。如果氣候變遷帶來更強勁的颱風、豪雨與乾旱,環境臨界點上的台灣,將面臨極其嚴峻的考驗。面對這可能日益嚴重的威脅,台灣的民眾與政府都必須將自己放在「環境臨界點」上,思考如何讓台灣一步一步遠離這個危險境界,降低天災的衝擊。位居臨界點的台灣,需要的是全新的思考、開創性的作為,最重要的是捨我其誰的勇氣。為政者與一般民眾都需戒慎恐懼擔起這個mission impossible,今日不下定決心,有所作為,吾人必然禍遺子孫,惹來萬世罵名。

 

 123

Category Archives: 暖化(氣候變遷)

國際氣候協商逐漸成形,台灣只會聽天由命?

國際氣候協商逐漸成形台灣只會聽天由命?

聯合國氣候綱要公約第19次大會結論聲明稿

第十九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大會,終於在紛紛擾擾、一再延期後,於周六(23日)晚閉幕。從1995年第一次大會至今,希望遏止氣候變遷的協商已經談了快二十年,到底有沒有成果? 除了1998年全球金融風暴外,人為二氧化碳排放屢創新高;極端天氣愈來愈常發生,卻越來越少媒體報導–因為已不再算是新聞!當然,沒有這些年的協商,現況可能更糟。而這次大會雖然沒有突破性發展,協商仍持續蹣跚向前。

「全球氣候變遷表現指標」評比,台灣停在最差組

由看守德國(Germanwatch)與歐洲氣候變遷行動聯盟(CAN-Europe)共同進行的全球各國對氣候變遷的表現指標於今日(11月18日)發表;評估對象為占全球總排放90%以上的58個國家;評估重點在現況與趨勢; 指標有三項重點: CO2排放量與改變趨勢(60%),再生能源(10%)與節約能源(10%)現況與發展,以及氣候變遷國際與國內政策(各10%)等三大項。 主要資料來源是國際能源總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加上全球250位相關學者專家與民間組織代表對該國能源與氣候變遷政策的分析結果。

災害逐漸成為常態 「食」再不能聽天由命

徐光蓉(臺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除了一九九八年,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十年都發生在二十一世紀。今年七月是北半球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七月,失控的野火在全球各地竄燒: 美國、俄羅斯、以色列、西班牙、希臘與保加利亞;同時英國、瑞典、印度、中國、孟加拉、俄羅斯與日本等地卻屢受洪水襲擊。今年,美國面臨六十年來最嚴重的乾旱,六成以上耕地受影響,玉米黃豆預估產量不斷下修,三個多月來玉米價格已經上漲六成;同為世界穀倉的俄羅斯亦飽受乾旱之苦,這是四年來第三次國際糧價大幅上漲。

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正在談什麼?

徐光蓉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氣候在改變中, 已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全球主要排放國能適時同意減少相當程度的CO2排放, 現階段人類似乎尚有機會減緩這變化。 政府最近提出要仿效以觀察員身分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活動方式參與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UNFCCC)。 醫療技術與研究, 臺灣遠比大多數國家先進, 參加不僅讓臺灣民眾能適時得到傳染病流行資訊, 臺灣也有能力協助其他國家, 互相有好處。 在氣候變遷議題, 臺灣的相關技術、研究是否比較先進? 臺灣參與對國際社會有沒有好處, 以致於會接受臺灣加入氣候變化綱要公約? 首先必須瞭解目前國際趨勢, 討論那些問題, 臺灣現況與在這趨勢中的位置, 才知道臺灣加入的好處與可能缺點。

效率差,嘜牽拖「節能減碳」!

2012/05/04
徐光蓉(臺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馬政府自2008年上台以來,「節能減碳」琅琅上口,例如:2009年元旦文告 — 「關注氣候變遷,節能減碳刻不容緩」;2010年就職兩週年提出以包括「環保救國」的「六國論」打造「黃金十年」。 具體的行動?僅2009年聲稱將”釋出六萬公頃農地種樹減碳”不知有無落實外,和這次為了合理化油電雙漲。

台電虧到哪裡去了

2012/04/12
徐光蓉(臺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不論是公、民營電力公司,都需要廠房設備、燃料、維修與人事、貸款利息、租金等支出;差別是:民營電力必須由售電收入涵蓋所有開銷及利潤,國營公司則可能將「虧損」及員工福利透過增列預算或漲電價彌補。

2011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觀察與台灣減碳現況

2012.01.10
台灣環保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台灣大學大氣系徐光蓉教授甫參加於南非德班舉辦的201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17屆締約國大會(COP17),12月28日於環保聯盟召開記者會分享參加COP17的觀察。

別讓後人怨我們愚蠢

作者:徐光蓉(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 國立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2011.03.

去年底到三月初, 天氣不只比往常冷, 而且冷的久, 冷得難過。 不僅臺灣氣溫低, 這兩年歐洲、北美冬季溫度遠比過去低, 不是說全球暖化, 怎麼如此? 其實, 這是過去少見的北極震盪, 同時間北極附近溫度較以往高許多, 全球平均溫度依舊持續上升; 嚴謹的說這是氣候變遷 — 近年的天氣型態和數千年來人類認知的變化開始不同, 似乎越來越難以預測。

誤導國人的能源政策綱領

2011 年2 月24 日對能源發展綱領政策評估意見: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系教授  臺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 徐光蓉)

主要意見:

I. 這應該是能源發展綱領,但實際內容卻只是核能發展綱領。

II. 此能源政策綱領仍沿用2000年以前之老舊能源政策,不僅了無新意,落伍不合時宜,且與國際趨勢相悖。如果依此方案,過去亞洲四小龍的臺灣不久就會成為東亞病貓。能源發展綱領應該被駁回,參考歐盟先進國家政策,重新研擬。

2010年台灣環境回顧

2010.12.31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學術委員召集人徐光蓉教授整理

世界地位:
氣候變遷表現指標 (Climate Change Performance Index, Germanwatch + CAN-Europe)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