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心得
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心得
無相頌
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但向心中除罪緣 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 除邪行正即無罪
學道常於自性觀 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 普願見性同一體
若欲當來覓法身 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 後念忽絕一世休
若悟大乘得自性 虔誠合掌至心求
心得摘要:
1. 覺察念頭,懺悔惡業。〈懺悔品〉:「從前念、今念及後念,念念不被愚迷(憍誑)(嫉妒)染,從前所有惡業愚迷(憍誑)(嫉妒)等罪,悉皆懺悔,願一時消滅,永不復起。」要以精進力持續不斷的覺察念頭,不被惡業所染,才能遠離煩惱,使內心清靜。
2. 決心改過,永不復生。〈懺悔品〉:「凡夫愚迷,只知懺其前愆,不知悔其後過。以不悔故,前罪不滅,後過又生。前罪既不滅,後過復又生,何名懺悔?」故懺悔不能只是對過去認罪求恕,還要決心改過,永不復生。
3. 「修行要發願」,故六祖為大眾傳授「自心四弘誓願」:
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
慧能大師所說的無邊眾生實際上不是指外在的眾生,而是自己心中的眾生,也就是出自內心的貪婪丶嫉妒丶狂妄丶輕慢丶邪見等諸多不善心,想要降服這些在心中「眾生」,必須要看清自己的本心。
「自性自度」用慧能大師的話來解釋。就是對於心中的愚癡類眾生,就應該以無上的智慧去度化,對於內心中的貪婪類眾生,就應以心中的正見去度化。眾生的諸種顛倒煩惱,就以自覺自性來度化。
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
眾生皆應沒有智慧,所以才會煩惱叢生,苦不堪言。其實,真正的困擾,都是來自各自內心的掙扎,如果眾生放下以「自我為中心」的偏執,則外在的煩惱也就不存在了。
一切煩惱都是出自眾生自心的妄動,是清淨自性被迷惑之後的充分體現。如果要用來自內心的般若之光去照亮無邊的黑暗,以消滅虛妄不實的思想。就一定要做到內心不生一絲雜念。
自性法門無量誓願學
慧能大師説:「須見自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學。」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學法並不是讀遍一切三藏經典,透徹地理解一切深奧的佛法要領,而是要見證自己的清淨自性,放下一切執著念想。
只有見到了自性,方可知道一切法空的道理,才能斷卻一切執著。要想學好無邊無上的法門,見證到自己本有的自性,最佳的途徑就是觀照自己的清淨自性,向自己心中修學,才稱得上真正的修學。
自性佛道無上誓願成
修行眾生自信易受迷惑,所以佛引導眾生脫離迷惑,證得無上法門。但是無上法門並不是脫離迷惑,進入覺悟,而是在脫離迷惑的同時也要脫離覺悟,既不能助於覺,也不能沉於迷,要斷除一切執著。
很多修行者在念誦四弘誓願時,往往忽略「自性」二字。修行者整日都在尋求開悟的真理,如何才是真正的開悟呢?認識了自己的本性就是開悟,一旦真正開悟,即能見到自性中的般若智慧,由般若智慧帶來解脫之真理,這就是自性自度的道理,而最根本的成佛之道就是要
「自性自度」。
4. 心佛同體,除邪行正。
(1)六祖要吾等「從自性中起。於一切時,念念自淨其心,自修其行,見自己法身,見自心佛,自度自戒。」才能「見自己法身」。故為大眾傳授「自性五分法身香」(註),要大家「各自內薰,莫向外覓。」六祖傳授「無相三歸依戒」,要吾等自度自戒,並開示佛不在外,自性是佛,心佛同體,要吾等歸依自性三寶。
(2)以「無相頌」將〈懺悔品〉做重點複習,提醒大眾:只是修福不修道,後世得福罪仍在。悟心佛同體,於自性中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這就是祖師所傳的「頓法」。
※ 註:自性五分法身香 — 即戒香、定香、慧香、解脫香、解脫知見香。此五者為佛之自體所具備之五種功德,亦為成佛之因。
5. 精進修行,方是真懺悔。禪修要得力,必須去除障礙。在身心方面,主要的障礙有「五蓋」──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心中眾生,所謂邪迷心、誑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惡毒心,如是等心,盡是眾生」,如是眾生,盡是修行的障礙。要遠離修行的種種障礙,必須以正見、般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度自心無邊之眾生,使內心清靜,如此才是真懺悔。此亦是〈懺悔品〉:「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之理。
6. 「反聞聞自性」。我的心太外放了,要將心收攝,要叩問自性自心,勿向外攀緣祈求。老實修行,在生活中持續用方法。所有的名相(如:「見道位」、「開悟」)都只是為了解說方便,不要著於文字相。不求捷徑,沒有得失。在每個根境相觸的當下,覺察起心動念,如法修行,無住、無心。在每個身心蛻變的過程,唯有真切體會,當下冷暖自知。
【相關補充】
1.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要求自己所種的新種子是善業,重要的是「自淨其意」,這就是懺悔我們的種子,讓「種子不起現行」。 「種子」攝藏於第八識阿賴耶識中,能生起宇宙萬法。懺悔就是要自淨其意,讓本有不好的種子,因為沒有陽光、空氣、水,就不會生長(因緣不俱足),惡果就不會形成,這即是讓「種子不起現行」。
2. 「罪由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自(主)淨(化)其意(識),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
(1)懺悔文:「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2)四祖道信《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門》:「《普賢觀經》云:『一切業障海,皆從妄想生,若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
3. 自心、自性的四弘誓願跟一般的四弘誓願的差異為何?
一般的四弘誓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悟後起修,從自性而起,以無心之三輪體空(布施後無我、無他、無物),隨緣度眾。自心、自性的四弘誓願,是要先度自己內心的眾生(煩惱),才能了悟即心即佛。
4. 無相頌「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普願見性同一體…離諸法相心中洗…」可以參究看看!
學道修行須觀自性,了悟自性即佛。祖師所傳頓法,即見自性與佛性乃是同一體。欲見自己法身,先離諸(法)相,離意識心,一切塵勞愛欲境界,皆不染著。
5.「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楞嚴經》:欲辨真心,不渴內守幽閒,須放捨諸相,包含心之粗與細的「動相」,及禪定中所見之「靜相」(此亦為第六識定中獨頭之作用),亦即楞嚴經「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6.《圓覺經》云:「居一切時,不起妄念,於諸妄心,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彼諸眾生聞是法門;信解受持,不生驚畏,是則名為隨順覺性。」
此段告訴吾等:如何在不同情況下隨順覺性?由難至易,可分為四個層次:
(1) 居一切時,不起妄念。
(2) 於諸妄心,亦不息滅。
(3)住妄想境,不加了知。
(4) 於無了知,不辨真實。
這是圓覺經的「隨順覺性」法門。
因眾生習氣太深,要「居一切時,不起妄念」,幾乎是不可能的。要如何去面對妄念?即「於諸妄心,亦不息滅。」妄念出於妄心,是生滅法,不必刻意去息滅,它自會息滅。(「知幻即離,離幻即覺。」)至於第三、四層次「住妄想境,不加了知」、「於無了知,不辨真實」,是要我們不以意識心了知分別,因為了知與分辨,乃是意識心的作用,不以意識心去了知分別,讓意識心的作用降低,覺性才能顯發。
上一篇:人生應該也可以如此生活
下一篇:為什麼佛法的道理都懂,卻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