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09 11:32:09chngyh
MLB季後賽制知多少?
【完稿於2007年9月25日】
十月,是讓棒球迷最為興奮的季後賽時期。每當球季逼近末段,隨著各隊戰績起伏,連帶影響季後賽的對戰組合,就已經讓不少球迷的心臟飽受考驗。當然更不必說正式進入季後賽的廝殺後,是多麼使人血脈沸騰了!
然而,目前大聯盟的季後賽制度是如何演變而來?對戰方式又是如何決定?相信就不是每一位球迷都十分了解的。所以,在此便利用簡短的篇幅,為大家介紹關於季後賽的種種。
季後賽的演變史
自1876年起步的MLB,最早的季後賽可追溯到1884年起由國家聯盟和美國聯會(American Association,1891年解體)舉行的「世界大賽」(World Series)。和現在相同,是由兩聯盟的冠軍隊交手。目前大家熟悉的世界大賽,則是1903年起舉行,由國聯冠軍面對美國聯盟(1901年成立)的冠軍。這個現代的世界大賽開辦至今,只有1904年和1994年未舉行。前者是因為國聯的冠軍紐約巨人隊拒絕比賽,後者則是球員工會罷工所導致。此外,相對於現在慣用的七戰四勝制,在1903年和1919年到1921年則是採用九戰五勝制。
1969年,由於兩聯盟都擴張到十二隊,進入世界大賽的門檻提高不少。因此,MLB作出了一項重要的變革,將各聯盟分為東西兩區。季後賽的方式也改為兩區排行首位的球隊先進行五戰三勝的聯盟冠軍戰(League Championship Series),獲勝的一方便可以聯盟冠軍的身份打進世界大賽。1985年,聯盟冠軍戰也改為七戰四勝制,也就是現在球迷們所知道的打法。
1994年,同樣為了疏解球隊再度擴張的狀況,並且提升球賽的精彩度。MLB決定仿傚美式足球聯盟NFL的作法,引進外卡(Wild Card)制度,同時將兩聯盟各分為東、中、西三區。季後賽的方式,則是由三個分區的冠軍和非冠軍隊中戰績最佳的外卡球隊,先舉行五戰三勝的分區系列賽(Division Series),勝者可晉級到聯盟冠軍戰。可惜這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方案,因為球員工會罷工使得球季中斷,季後賽也因此無法舉行,等到隔年才開始實施。
主場安排的學問
主場優勢乃是進軍季後賽的各隊極力想爭取的要項之一,畢竟在自家打球可說是好處多多。目前的七戰四勝制,是從1924年開始實施,採取的是2-3-2的場次安排。
在聯盟冠軍戰中,前後各有兩場主場比賽的球隊,是取正規球季戰績較好的球隊。不過外卡球隊就算戰績比分區冠軍好,仍然無法享受這項優勢。至於世界大賽的安排,到2002年為止是由兩聯盟輪流獲得。不過自2003年起,改為在明星賽取勝的聯盟可享受主場優勢。近年由於美聯在明星賽連勝,所以新制度啟用到現在,國聯還沒有在世界大賽中取得過主場優勢。
分區系列賽的主場安排更為複雜。在1998年之前,取得較多主場舉辦權的球隊是由三個分區輪流,和球隊的戰績無關。1998年之後,才改為由戰績最好的兩個分區冠軍隊取得主場優勢。
另一方面,場次的安排也隨之有變。1998年之前是參考1969到1984年聯盟冠軍賽使用的2-3制,1998年之後則發展出2-2-1制。這樣的分配在某種程度而言是減少了主場優勢,讓雙方各獲得部分的好處。成績較好的球隊依舊可以享受到較多的主場比賽,成績較差或外卡的球隊,原本的制度下完全不可能在自己家中晉級,新制度則讓他們獲得在主場晉級的機會。
對戰組合影響重大
分區系列賽的對戰組合安排,原則上是由戰績最好的分區冠軍(第一種子)和外卡球隊(第四種子)交手,另外兩支分區冠軍球隊(第二及第三種子)互相交手。如果第一種子和第四種子是同分區的球隊,則要先避開,改為由第一種子和第三種子、第二種子和第四種子進行廝殺。
若是兩個分區冠軍戰績相同,或同一分區內有兩隊並列首位,得決定誰是冠軍誰是外卡時,就要比較兩隊的直接對戰成績。後者的狀況史上已有三次,分別是2001年國聯中區的休士頓太空人和聖路易紅雀、2005年美聯東區的紐約洋基和波士頓紅襪、2006年國聯西區的聖地牙哥教士和洛杉磯道奇。
如果是同分區有兩隊並列首位但得淘汰一隊,或是外卡有兩隊戰績相同,就有可能加賽一場定生死。類似情況至今也出現過三次,分別是1995年美聯西區冠軍西雅圖水手對洛杉磯天使、1998年國聯外卡芝加哥小熊對舊金山巨人、1999年國聯外卡紐約大都會對辛辛那提紅人。
以今年的狀況來說,美聯東區的紅襪和洋基無論誰是冠軍、誰是外卡,在分區賽必定會避開,分別面對中區和西區的冠軍克里夫蘭印地安人和洛杉磯天使。不過這兩隊的戰績也非常地接近,真正的組合恐怕要到球季最後才能確定。國聯的戰況更為詭異,分區冠軍和外卡的球隊都有可能到最後一刻才揭曉,當然對戰的安排就更多變。
今年的分區系列戰於美國時間10月3日開打,聯盟冠軍戰自11日起舉行,世界大賽的重頭戲則在24日登場。熱愛棒球的球迷們,千萬別錯過球季最後的高潮。
十月,是讓棒球迷最為興奮的季後賽時期。每當球季逼近末段,隨著各隊戰績起伏,連帶影響季後賽的對戰組合,就已經讓不少球迷的心臟飽受考驗。當然更不必說正式進入季後賽的廝殺後,是多麼使人血脈沸騰了!
然而,目前大聯盟的季後賽制度是如何演變而來?對戰方式又是如何決定?相信就不是每一位球迷都十分了解的。所以,在此便利用簡短的篇幅,為大家介紹關於季後賽的種種。
季後賽的演變史
自1876年起步的MLB,最早的季後賽可追溯到1884年起由國家聯盟和美國聯會(American Association,1891年解體)舉行的「世界大賽」(World Series)。和現在相同,是由兩聯盟的冠軍隊交手。目前大家熟悉的世界大賽,則是1903年起舉行,由國聯冠軍面對美國聯盟(1901年成立)的冠軍。這個現代的世界大賽開辦至今,只有1904年和1994年未舉行。前者是因為國聯的冠軍紐約巨人隊拒絕比賽,後者則是球員工會罷工所導致。此外,相對於現在慣用的七戰四勝制,在1903年和1919年到1921年則是採用九戰五勝制。
1969年,由於兩聯盟都擴張到十二隊,進入世界大賽的門檻提高不少。因此,MLB作出了一項重要的變革,將各聯盟分為東西兩區。季後賽的方式也改為兩區排行首位的球隊先進行五戰三勝的聯盟冠軍戰(League Championship Series),獲勝的一方便可以聯盟冠軍的身份打進世界大賽。1985年,聯盟冠軍戰也改為七戰四勝制,也就是現在球迷們所知道的打法。
1994年,同樣為了疏解球隊再度擴張的狀況,並且提升球賽的精彩度。MLB決定仿傚美式足球聯盟NFL的作法,引進外卡(Wild Card)制度,同時將兩聯盟各分為東、中、西三區。季後賽的方式,則是由三個分區的冠軍和非冠軍隊中戰績最佳的外卡球隊,先舉行五戰三勝的分區系列賽(Division Series),勝者可晉級到聯盟冠軍戰。可惜這項大刀闊斧的改革方案,因為球員工會罷工使得球季中斷,季後賽也因此無法舉行,等到隔年才開始實施。
主場安排的學問
主場優勢乃是進軍季後賽的各隊極力想爭取的要項之一,畢竟在自家打球可說是好處多多。目前的七戰四勝制,是從1924年開始實施,採取的是2-3-2的場次安排。
在聯盟冠軍戰中,前後各有兩場主場比賽的球隊,是取正規球季戰績較好的球隊。不過外卡球隊就算戰績比分區冠軍好,仍然無法享受這項優勢。至於世界大賽的安排,到2002年為止是由兩聯盟輪流獲得。不過自2003年起,改為在明星賽取勝的聯盟可享受主場優勢。近年由於美聯在明星賽連勝,所以新制度啟用到現在,國聯還沒有在世界大賽中取得過主場優勢。
分區系列賽的主場安排更為複雜。在1998年之前,取得較多主場舉辦權的球隊是由三個分區輪流,和球隊的戰績無關。1998年之後,才改為由戰績最好的兩個分區冠軍隊取得主場優勢。
另一方面,場次的安排也隨之有變。1998年之前是參考1969到1984年聯盟冠軍賽使用的2-3制,1998年之後則發展出2-2-1制。這樣的分配在某種程度而言是減少了主場優勢,讓雙方各獲得部分的好處。成績較好的球隊依舊可以享受到較多的主場比賽,成績較差或外卡的球隊,原本的制度下完全不可能在自己家中晉級,新制度則讓他們獲得在主場晉級的機會。
對戰組合影響重大
分區系列賽的對戰組合安排,原則上是由戰績最好的分區冠軍(第一種子)和外卡球隊(第四種子)交手,另外兩支分區冠軍球隊(第二及第三種子)互相交手。如果第一種子和第四種子是同分區的球隊,則要先避開,改為由第一種子和第三種子、第二種子和第四種子進行廝殺。
若是兩個分區冠軍戰績相同,或同一分區內有兩隊並列首位,得決定誰是冠軍誰是外卡時,就要比較兩隊的直接對戰成績。後者的狀況史上已有三次,分別是2001年國聯中區的休士頓太空人和聖路易紅雀、2005年美聯東區的紐約洋基和波士頓紅襪、2006年國聯西區的聖地牙哥教士和洛杉磯道奇。
如果是同分區有兩隊並列首位但得淘汰一隊,或是外卡有兩隊戰績相同,就有可能加賽一場定生死。類似情況至今也出現過三次,分別是1995年美聯西區冠軍西雅圖水手對洛杉磯天使、1998年國聯外卡芝加哥小熊對舊金山巨人、1999年國聯外卡紐約大都會對辛辛那提紅人。
以今年的狀況來說,美聯東區的紅襪和洋基無論誰是冠軍、誰是外卡,在分區賽必定會避開,分別面對中區和西區的冠軍克里夫蘭印地安人和洛杉磯天使。不過這兩隊的戰績也非常地接近,真正的組合恐怕要到球季最後才能確定。國聯的戰況更為詭異,分區冠軍和外卡的球隊都有可能到最後一刻才揭曉,當然對戰的安排就更多變。
今年的分區系列戰於美國時間10月3日開打,聯盟冠軍戰自11日起舉行,世界大賽的重頭戲則在24日登場。熱愛棒球的球迷們,千萬別錯過球季最後的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