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09 00:36:57發明家

為何我沒錢-迷思116》另類「生於安樂,死於憂患」!!!

‧李雪雯 2007/01/04
由於時代與環境都在變,前人的做法不能完全學;但不變的卻是與「穩健儲蓄、投資」有關的核心原則與價值...

每到年底、年初之際,就有不少的人會找人替自己,算一算來年的運勢如何?只不過,上天雖然很公平地給每個人一天24小時,會出生在「亂世」還是「盛世」,卻不是個人可以選擇的。

儘管如此,怨天尤人,或照抄前人的方法是都不足取,重要的是了解自己的劣勢為何?並從中找出解決的方法。因為,唯有知道自己現在及未來所處的境地、先天上的有餘及不足,才能夠想辦法「發揮自己的優勢,取代自己的弱點」。這恐怕是每一位在進行投資理財規劃的人,在新的一年來臨之際,應該及早思考清楚並做好準備的。

話說某雜誌在上一期的「我敢失業」特別報導中,曾提到一位保險公司前副總,靠著過去買的10張儲蓄與年金險保單,每個月可以領20萬元,就算失業到99歲,都不用擔心正常生活發生問題。

文中指出:這位副總在過去10年間,陸陸續續買了10張保單,年繳保費高達84萬元。由於預定利率超過8%以上的保單,就有5張以上,所以總計他每月至少可領20萬元以上。

筆者之所以特別舉出以上的例子,就是想提醒讀者兩項錯誤的迷思。首先,該副總主要是靠著過去高預定利率時代,就已經購買的儲蓄險,才能在目前低利率時代,享有較高的收益。

可以這麼說,這位副總是因為比其他人幸運,剛好出生在一個「倒吃甘蔗的順境」。所以,重點並不在於人人買了個儲蓄險,就可以跟那位副總一樣,完全衣無缺地活到99歲。
因為以現階段低利率的環境趨勢,不要說未來利率有可能走高了,就算是未來20、30年利率維持目前的低檔,由於儲蓄險的收益力極低(比定存還不如),投資人除非買上天文數字的儲蓄險,才能維持每月有20萬元的進帳。

當時下大多數人都不可能有那位副總的「好運」之際,一般大眾也應該有不同於以往的投資理財新作為,而不只是將前人的方法,完全不改地死搬硬套在自己的身上。

其次,這位副總過去是用一年80多萬元,陸續購買了10張的儲蓄險。老實說,這樣的保費支出水準,絕非一般人輕鬆可以付出的。所以,大環境的改變,再加上個人財務能力上的差異,除了只能讓廣大讀者「純欣賞」之外,根本不能拿它當做身體力行的樣板。

既然過去的榮景可能不再,那麼,面對不可知的未來,廣大的投資人又該何去何從呢?筆者認為,上述媒體所介紹的例子,還是有以下五個正面而積極的價值存在。

首先,該文告訴廣大的理財大眾「儲蓄的重要性」。因為沒有先前的辛苦儲蓄,這位副總怎麼可能可以率性地「說不工作,就不工作」?讀者應該注意的不是那位副總買了哪種的儲蓄險,而應該注意他平日累積財富上的辛苦。

因為不管是儲蓄險還是定存,沒有先前的辛勤儲蓄,就不可能有日後的失業本錢。所以,為了因應高失業社會的來臨,儲蓄率只能儘量拉高,而不只是「賺多少,花多少」,或是極端擴張信用。
第二,上述例子的價值,並不在於他到底買了什麼「偉大」的商品,而在於真正存留了多少?因為高報酬率工具必伴隨的高風險,雖然可以在短期為投資人,帶來可觀而令人欣喜的收益,長期下來能不能守得住本,反而才應該是投資理財最在意的重點。因此,儲蓄的錢應該穩當而非大起大落,否則很容易「從有變無」。

第三,由於不同資產的流動性(變現性)有差,所以隨時保有六個月以上的緊急預備金,絕對是時下理財大眾所必要的,特別是在目前就業環境變化多端之際。

第四,既然緊急預備金是為了「應急」,那它就絕對不是長期失業的萬靈丹。除非是還未退休,就已經賺足金錢的人(像該文中所訪問的副總),否則,一般大眾想要避免長期失業,重點還是在於「是否擁有一技之長」。純粹靠固定而微薄薪水收入的上班族,千萬別想光靠那少少的存糧,就能吃喝一輩子。

最後的第五個價值是:每個人的生活得靠自己來過,所以也不需要強求跟別人一樣;也正因為人生是這麼地無可取代及獨一無二,自然也不適合將他人的框架,套在自己頭上。

總結來說,由於時代與環境都在變,前人的做法不能完全學;但不變的卻是與「穩健儲蓄、投資」有關的核心原則與價值。筆者衷心期望各位讀者,不管在什麼樣變化萬千的時代中,都能過適當的投資理財方法,活得輕鬆自在,游刃有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