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05 15:40:24Dave

我讀「大江大海一九四九」


一字一字非常緩慢的讀完這一本沈重的書,這段長期晦默若深,卻糾結、糾纏了台灣島國人民,包括我在內幾十年的歷史。只是閱畢的諸多懸念,卻遲遲找不到適當的切入點來開釋,直到一位好友在網路上寫下這段文字:「唸了那麼久的歷史,我對『歷史』的態度變得很工具性,這樣也代表我對於這個學科的態度更加虛無......歷史是用來記憶的嗎?」,我如此回答:「我以為歷史是用來解釋, 解釋目前所處以及未來可能的狀況, 但重要的是, 必須先掌握解釋權。」

 

我得坦白承認,我從來就沒喜歡過龍應台,無論是從最早的「野火集」,到她遠嫁德國、擔任台北市文化局長,一直到前陣子出版的「親愛的安得烈」。這想法從未對人言,怕的是可能遭致的圍剿撻伐,但也未嘗花費心思去分析原因。潛藏的心理或許直認為她是一個逃兵,每回拋出議題、引起騷動後就遠離台灣,老是有種從「外人」的角度觀看台灣的疏離,而她一貫予我的形象總是仰起臉孔,呈現倨傲、高不可攀,似乎永遠充滿使命感的高知識份子的高姿勢。但還有另一個可能的理由,或許她將所有的讀者都當作是她「親愛的安得烈」,她的文字,充滿許多這種母親的感懷。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朋友告訴我「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即將出版的消息時,立即的想法是,這大局,龍先生是否能耙梳釐清?



我印象中的龍應台


所以我閱讀的速度很慢,我很懷疑面對這本「傷痛之書」,誰有能力不一步一躊躇的快速閱畢?不過,另一方面,我交叉著讀齊邦媛教授的生命之作「巨流河」,相互參較下,「大江大海」的視野當然大了很多,企圖也強,但即使不是個人自述,卻摻雜了許多情緒抒發,讓歷史事件偏向個人評斷,已經不能稱作是歷史書,而屬於報導文學範疇。不過誰來規定歷史書該如何寫?或者規定誰來寫這一段歷史?我相信龍應台應該也不是抱持著「寫歷史」的心情來完成此書,而是純粹想知道,在這一段時間的前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過去有關這段歷史的書籍絕不會少,兩岸官方已分別從「國史」的角度作了不少詮釋,分別掌控了解釋權,當然也各自掩飾不利己方的部份,或曲解,或美化。回想自己在成長過程中,「國民政府播遷來台」一直是個極深的創傷疤痕,從小到大的歷史書中都是含糊的一筆帶過,「為什麼」的大哉問一直被壓抑,即使解答也常常相互衝突。這該是龍應台體悟到,當官方詮釋恐大半偏屬謊言的情況下,期待從中發掘真相無異緣木求魚。

但整部書讀下來,顯然龍應台並無意去解答有關「為什麼」的大問題,她只專注去書寫一件事:戰爭!其慘、其殘酷、其生靈塗炭,以及因戰爭所造成的流離、遷徙、荒塚、蔓草,這整部書,無異是在回答書扉頁的這一段話:「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所以書中寫那些遙遠但仍依稀記得的徐蚌會戰、平津戰役、遼審戰役中的長春圍城、渡海戰役等等,寫奉命來接收台灣,被視為「叫化子軍」的七十軍,寫退到泰緬邊境金三角的國軍93師,也寫跟隨國民黨軍隊遷徙的河南5000名中學生,翻過十萬大山進入越南後僅存數百人。這些遍野流民,從遼東、北平、上海、香港,一直流亡到基隆、高雄,而這些人名:管管、瘂弦、林百里、席慕蓉、白先勇、張拓蕪、李登輝、吳濁流、彭明敏、馬英九,以及不是名人的陳青山、吳阿吉、柯景星和蔡新宗,都滾入這在當時無休無止的戰亂中,而大規模的國共內戰從二戰結束、日本無條件投降的1945年,一直打到國民黨撤退台灣的1949年,這短短前後4年一共多少人死亡?大陸的教科書中作了記載,解放軍一共「消滅」國民黨軍隊807萬人,平民估計死亡300萬人,合計約1100萬人,但若根據新版「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野戰軍戰史資料」,被殲滅的國民黨軍隊應該超過1065萬人,尚不計解放軍和平民百姓的傷亡,譬如長春圍城一役中,原有居民約50萬人,但歷經5個月的圍城終於「解放」後,僅存17萬人,33萬條人命就這樣抹去,早超過了「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至於這些成千上萬的國民黨軍隊從何而來?抓伕!用偷、用搶、用威嚇、用拐騙的各種手段,毫無訓練、毫無經驗的送上戰場,僥倖不死的話,或者投降成為解放軍,或者跟著撤退到台灣,只是有誰真心願意遠離家鄉?所以必須綁縛在船上,敢跳船便槍殺,一離開家便相隔560年,流落在台灣成為永訣的老兵。從未歷經戰亂的我,如何用正常人的心理去看待這些血淋淋的史實?書中那一段「管管你不要哭」讀來尤其讓人心酸落淚!


長春圍城

站在中共大肆宣揚建國60週年的時間點上,這本書有如當頭棒喝!確實,以數字、數據來討論勝負是簡單的,誰的傷亡較重、哪一方的版圖較大、歷史由誰來寫,等等,但是對於庶民、尋常百姓,對於歷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凍飢餓殍並僥倖生存下來的所有人來說,這種傷痛、傷痕從來沒有真正治癒,或許傷痕早已消失看不見了,卻成了隱形的瘢痂,而且也不只存在於失敗者。所以,當一隊隊的分列式和各式精良武器通過閱兵台時,是否該反思所謂「建國」的背後埋藏了何止千萬枯骨,這千萬枯骨的背後,又有多少喪亂家庭,而所謂勝利,是否真值得如此鋪張宣揚?這便是為什麼會有國外媒體質疑這本書的出版是衝著中共的《十一國慶》而來,也是為什麼這本書在大陸被禁的原因。

或許我不需要再期盼看到原因分析了,因為與其說這是本歷史書,不如說更像是一種療癒,讓兩岸勝利或失敗的雙方,都能重新回顧這段歷史而得到某些體悟。只是我所謂的「療癒」,或許過於一廂情願,因為對勝利的一方而言,絲毫無自掀瘡疤的必要,但對失敗的一方呢?我無法如同龍應台一樣「以失敗者的子女為榮」,不過更有另一層意義,這意義在於「國民政府接收台灣」的不堪印象:裝備破爛的軍隊、大批外來客的不同外省口音、空降掌權不放的官僚等等,加上台籍老兵、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受害者,全匯聚在這命運的巨網和鎖鍊中,也因此蘊藏著許多傷痛,導致60年後成為政治攻伐不斷的理由或藉口。「台灣這幾年的藍綠對立,其實跟看不見彼此的傷口有關」- 龍應台語,如果能碰觸、重新檢視那癒合的瘡疤,也許能產生更多的同情和包容,便如同當年從大陸寧波扺達、接收台灣的「叫化子軍」,也如同仍身存台灣各地的老榮民。我對學校剛教到這段歷史的小孩說,台灣這許多老兵,被迫離開家的時候大概也是和你一般年紀,身子雖長,但仍需要父母的疼愛,萬里長征、毫無選擇自己命運的機會,而就這麼的一去5060年,回到故鄉父母早已不存在,你說,能不為此一哭嗎?

附註:1987年底開放大陸探親,紅十字總會準備了1萬份的申請登記表,從112開始3天之內就被領光,不得不臨時加印10萬份以應需要,當年年底之前,啟程前往大陸的民眾已經超過3萬人。

cpgmf 2013-05-22 09:37:08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maymay123 2009-10-31 10:27:00

呃…剛好因緣際會,見過龍女士本人…沒有太多談話,只是應景社交…她的本質就有點「疏離」。還沒看過這本,這幾年比較有記憶的是《看世紀末向你走來》。我會去找巨流河。

版主回應
我沒見過本人,所以全憑印象,如此說來不怎麼負責。

但我仍是推巨流河,兩部書放在一起閱讀,筆觸中的人文/文人涵養有著明顯差異(本來想用"高下立判",但似乎語氣有些過強),一部生命之書-我如此崇敬的稱呼,甚至不知該如何動筆寫讀書心得。
2009-11-02 13: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