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1 16:59:42Dave
懷疑到底
這一篇文章寫了好久了,處在國家動搖不安的時候,泰國爆發的軍事政變更是令人心驚!書寫起來,總覺得有點不合時宜,但從另一方面想,或許我們該多的就是這種懷疑精神,譬如對集體搖旗吶喊這種信仰的懷疑,才不致被推擠著追逐一個「爽」字,加入各種教條主義或政客私人利益的推波助瀾裡。至於動亂,我只能繼續引述美國已故的黑人人權領袖Martin Luther King, Jr.當年說過的一句話:「目的的正當永遠不能為手段的不正當辯護」,每個人須想看看,哪一方不是打著正義的旗幟?正義與否,絕對有討論對話的空間,但手段的正不正當,卻常常只能訴諸道德標準,一旦邁過黃線來到暴力相向,即使再正義也無任何辯駁的餘地,而自己如果不能遵循著制度,如何能指責別人的破壞體制?至於「從前可以,為何今日不行」的反駁,只顯示窮途末路下的困獸猶鬥而不值一晒!
------------------------------------------------------------------------------------------------------------
每個人難逃有意或無意犯下的「確認偏頗」謬誤,尤其牽扯到類似意識形態差異時(我不得不提起近日來的街頭運動)。生理反應上,如果Drew Westen這位學者的研究可以擴大解釋,那麼不斷加強這種偏頗,不斷在腦中觸發「消除負面情緒、活化正面情緒」的迴路反應,將形成類似興奮劑或麻醉劑的上癮效果,進而激發更多的偏頗和難以遏止的行動力。確實,當我在寫下前一篇文章的同時,甚至也上癮的欲罷不能,而如何能證實我劈頭這一句「每個人難逃無意識犯下的確認偏頗謬誤」呢?我是不是也該回過頭來檢視,並懷疑自己是否一步步踏入這個謬誤陷阱?
該自我要求的是,努力確保自己儘量不偏不頗,科學精神裡的「懷疑」與「修正」可能是唯一的出路。秉持著這種精神,不斷仔細檢視證據並提醒自己,在哪個情況、哪種環境下可能會產生哪一種的偏頗,最好能隨時提出相反例證來正反合辨證一番。這樣的方式,我盡可能的身體力行,簡單的說,也就是盡量作到「持平」,但不幸的是,這種精神推到極至,常常會被歸類為毫無信仰的憤世嫉俗一派,英文裡所謂悲觀的、嘲諷的犬儒主義或懷疑論者(cynical、sarcastic、skeptical)常屬同義,宗教上則有所謂的不可知論者(agnostic),換個最通俗的方式講,就是唏哩呼嚕、不分青紅皂白的「為反對而反對」!而一旦堅持懷疑到底,則類似的譏評標籤很難不被掛上。
為了正名,我欣喜的在http://www.sciam.com.tw/cn/cnshow.asp?DocNo=2&cn=0找到了相關字源和詞源,這篇文章裡提到,根據【牛津英文字典】,「懷疑論者sceptic」可以有如下的指稱(我附上了原文,主要是因為原始翻譯讓我看不懂,也是一種懷疑論者的基本精神表現):
1. 如同古希臘哲學家Pyrrho及其追隨者,他們懷疑任何真實知識存在的可能,或認為沒有足夠合適的基礎來確認任何命題是否為真(one who, like Pyrrho and his followers in Greek antiquity, doubts the possibility of real knowledge of any kind; one who holds that there are no adequate grounds for certainty as to the truth of any proposition whatever);
2. 總是懷疑某種特定範疇內的知識是否可靠的人(one who doubts the validity of what claims to be knowledge in some particular department of inquiry);
3. 這類人與其相信眼前的任何斷言或表面上的事實,他們習慣於懷疑,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有著懷疑傾向的人(one who is habitually inclined rather to doubt than to believe any assertion or apparent fact that comes before him; a person of sceptical temper);
4. 追尋真實的人,還沒有明確信念的探索者(a seeker after truth; an inquirer who has not yet arrived at definite convictions)。
公元前三世紀的極端懷疑主義哲學家Pyrrho提出觀點,認為所有的知識和理論都不可相信,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所有的認知都取決於個人的主觀判斷,而並沒有一個合理的依據來說明你的判斷比他的判斷更可取,推而廣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避免生活裡所遭遇的危難和恐慌,就是不對任何事物給予評判,英文字裡的Pyrrhonism說明的便是這種絕對懷疑主義。但明顯的,這類的懷疑在哲學思辯上可以成立,但不符合科學精神,因為科學殿堂上確實有一個合理的依據來辨明真假,我們必須站在某個「確信」的基石上,才能繼續往前發展。這也就是對第2類人的定義,只懷疑某種特定範疇內的知識,但不至於在根本上事事懷疑。
對第3類人來說,可能是最容易被貼上「為反對而反對」的標籤,但若能起而行的動手驗證,便立即跳入第4類的求真過程。這裡必須作個澄清,懷疑論並非「尋找,就會有答案」,那是典型的「確認偏頗」,懷疑論者必須在尋找的過程中,開放心胸接受各種可能,包括「真理」存在的可能,既非完全的信奉,也非盲目的反對。人類對這種對真實信念的探索過程,千百年以來已經發展出一套程序及方法,用以推導文明社會的演進,包括:
1. 公開所有的概念與結果,以利於其它人檢驗並重覆證明其結果;
2. 在更完整、可靠的證據支持下,放棄或修正已被接受的理論。
這樣的精神,稱之為科學精神,只有透過辨證與修正,不斷的接受挑戰與質疑,才有逼近真理的可能。
中國古典神話中,我極喜歡「渾沌開竅」的這則諷刺寓言,從無懷疑下的信仰(不單指宗教),一如不斷被「確認偏頗」興奮麻醉劑的上癮行為,很容易在開竅的一日死亡,無論是身死或心死。在和稀泥的鄉愿想法裡,許多事以「辜妄聽之、辜妄信之」的態度似乎可以得到最大利益,譬如我便曾不止一次的被警告,我的不信鬼神遲早會在死後得到教訓,「如果在闔眼的剎那出現一道光,勸你趕快唸阿彌佛陀(或悔改)」,對於這類的苦口婆心,我有這樣的話回覆,至少到目前為止:「在肉體的力量完全耗竭之後,我將持續帶著滿身的疑惑,去到『永恆迷惑之鄉』,那裏的人之所以不能快快樂樂上天堂,只因為他們不相信如果說把思維交出去,就能得到一種懶怠的平安喜樂」。
這些觀念,其實很多都是我的老生常談,如果其中有挑起科學-信仰之間的爭端,絕非我的本意。重申一次,科學與信仰,可以稱之為「倂行不悖」,但也可以說是毫無交集的可能,信仰的歸信仰,科學的歸科學,各統心靈與物質層面,互不侵犯也最好互不干擾,一旦信仰想牽涉科學,遠有西歐長達千年的黑暗時期,近有「創造演化論」的干預教育,而科學,其實只是一種用以了解事物原理的方法,永遠無法解決、撫慰人類的心靈。所以我講的是精神,懷疑到底、窮理致知的科學精神,無論任何宗教、政治信仰、身心靈或物質的膜拜,甚或偏見、異質觀點等等,都可以從這個精神出發,正反合的辯證修正,庶幾有逼近真理的可能。
附: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下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
每個人難逃有意或無意犯下的「確認偏頗」謬誤,尤其牽扯到類似意識形態差異時(我不得不提起近日來的街頭運動)。生理反應上,如果Drew Westen這位學者的研究可以擴大解釋,那麼不斷加強這種偏頗,不斷在腦中觸發「消除負面情緒、活化正面情緒」的迴路反應,將形成類似興奮劑或麻醉劑的上癮效果,進而激發更多的偏頗和難以遏止的行動力。確實,當我在寫下前一篇文章的同時,甚至也上癮的欲罷不能,而如何能證實我劈頭這一句「每個人難逃無意識犯下的確認偏頗謬誤」呢?我是不是也該回過頭來檢視,並懷疑自己是否一步步踏入這個謬誤陷阱?
該自我要求的是,努力確保自己儘量不偏不頗,科學精神裡的「懷疑」與「修正」可能是唯一的出路。秉持著這種精神,不斷仔細檢視證據並提醒自己,在哪個情況、哪種環境下可能會產生哪一種的偏頗,最好能隨時提出相反例證來正反合辨證一番。這樣的方式,我盡可能的身體力行,簡單的說,也就是盡量作到「持平」,但不幸的是,這種精神推到極至,常常會被歸類為毫無信仰的憤世嫉俗一派,英文裡所謂悲觀的、嘲諷的犬儒主義或懷疑論者(cynical、sarcastic、skeptical)常屬同義,宗教上則有所謂的不可知論者(agnostic),換個最通俗的方式講,就是唏哩呼嚕、不分青紅皂白的「為反對而反對」!而一旦堅持懷疑到底,則類似的譏評標籤很難不被掛上。
為了正名,我欣喜的在http://www.sciam.com.tw/cn/cnshow.asp?DocNo=2&cn=0找到了相關字源和詞源,這篇文章裡提到,根據【牛津英文字典】,「懷疑論者sceptic」可以有如下的指稱(我附上了原文,主要是因為原始翻譯讓我看不懂,也是一種懷疑論者的基本精神表現):
1. 如同古希臘哲學家Pyrrho及其追隨者,他們懷疑任何真實知識存在的可能,或認為沒有足夠合適的基礎來確認任何命題是否為真(one who, like Pyrrho and his followers in Greek antiquity, doubts the possibility of real knowledge of any kind; one who holds that there are no adequate grounds for certainty as to the truth of any proposition whatever);
2. 總是懷疑某種特定範疇內的知識是否可靠的人(one who doubts the validity of what claims to be knowledge in some particular department of inquiry);
3. 這類人與其相信眼前的任何斷言或表面上的事實,他們習慣於懷疑,可以說是根深蒂固有著懷疑傾向的人(one who is habitually inclined rather to doubt than to believe any assertion or apparent fact that comes before him; a person of sceptical temper);
4. 追尋真實的人,還沒有明確信念的探索者(a seeker after truth; an inquirer who has not yet arrived at definite convictions)。
公元前三世紀的極端懷疑主義哲學家Pyrrho提出觀點,認為所有的知識和理論都不可相信,因為從根本上來說,所有的認知都取決於個人的主觀判斷,而並沒有一個合理的依據來說明你的判斷比他的判斷更可取,推而廣之,只有一種方法可以避免生活裡所遭遇的危難和恐慌,就是不對任何事物給予評判,英文字裡的Pyrrhonism說明的便是這種絕對懷疑主義。但明顯的,這類的懷疑在哲學思辯上可以成立,但不符合科學精神,因為科學殿堂上確實有一個合理的依據來辨明真假,我們必須站在某個「確信」的基石上,才能繼續往前發展。這也就是對第2類人的定義,只懷疑某種特定範疇內的知識,但不至於在根本上事事懷疑。
對第3類人來說,可能是最容易被貼上「為反對而反對」的標籤,但若能起而行的動手驗證,便立即跳入第4類的求真過程。這裡必須作個澄清,懷疑論並非「尋找,就會有答案」,那是典型的「確認偏頗」,懷疑論者必須在尋找的過程中,開放心胸接受各種可能,包括「真理」存在的可能,既非完全的信奉,也非盲目的反對。人類對這種對真實信念的探索過程,千百年以來已經發展出一套程序及方法,用以推導文明社會的演進,包括:
1. 公開所有的概念與結果,以利於其它人檢驗並重覆證明其結果;
2. 在更完整、可靠的證據支持下,放棄或修正已被接受的理論。
這樣的精神,稱之為科學精神,只有透過辨證與修正,不斷的接受挑戰與質疑,才有逼近真理的可能。
中國古典神話中,我極喜歡「渾沌開竅」的這則諷刺寓言,從無懷疑下的信仰(不單指宗教),一如不斷被「確認偏頗」興奮麻醉劑的上癮行為,很容易在開竅的一日死亡,無論是身死或心死。在和稀泥的鄉愿想法裡,許多事以「辜妄聽之、辜妄信之」的態度似乎可以得到最大利益,譬如我便曾不止一次的被警告,我的不信鬼神遲早會在死後得到教訓,「如果在闔眼的剎那出現一道光,勸你趕快唸阿彌佛陀(或悔改)」,對於這類的苦口婆心,我有這樣的話回覆,至少到目前為止:「在肉體的力量完全耗竭之後,我將持續帶著滿身的疑惑,去到『永恆迷惑之鄉』,那裏的人之所以不能快快樂樂上天堂,只因為他們不相信如果說把思維交出去,就能得到一種懶怠的平安喜樂」。
這些觀念,其實很多都是我的老生常談,如果其中有挑起科學-信仰之間的爭端,絕非我的本意。重申一次,科學與信仰,可以稱之為「倂行不悖」,但也可以說是毫無交集的可能,信仰的歸信仰,科學的歸科學,各統心靈與物質層面,互不侵犯也最好互不干擾,一旦信仰想牽涉科學,遠有西歐長達千年的黑暗時期,近有「創造演化論」的干預教育,而科學,其實只是一種用以了解事物原理的方法,永遠無法解決、撫慰人類的心靈。所以我講的是精神,懷疑到底、窮理致知的科學精神,無論任何宗教、政治信仰、身心靈或物質的膜拜,甚或偏見、異質觀點等等,都可以從這個精神出發,正反合的辯證修正,庶幾有逼近真理的可能。
附: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下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上一篇:確認偏頗
下一篇:資訊焦慮(二) - 多少才夠?
小三
2006-09-27 22:21:33
嘻嘻,我也沒宗教信仰的,對我說話不必小心翼翼 ^_~
確然,要全盤的接受一個信念對我來說是很難的,隨著人的成長和資訉的方便發達,要相信一樣事越來越不輕易。我是覺得能深信一樣事的人是有福的,只要他相信的對他和其他人沒構成什麼傷害,而他的得著較付出多(或是他根本不介意他的付出而他的得著能夠令他獲得很大的安慰和鼓舞)。
能夠相信~也是福氣。
Dave
2006-09-27 17:22:54
誠然,宗教的信仰是一種全然的接受,信了,不論未來的赦免、永生、輪迴等等,都能得到支持力量,但我這裡指的不是自外的懷疑,譬如科學界的懷疑,我指的是一個信仰者的懷疑,譬如對古籍經典的懷疑,其實這是一種試煉,經過了試煉,或者更堅定,或許便推倒了信仰的基石,但從無懷疑下的信仰可能轉瞬皆滅。
同意你所說的,宗教想說服科學極為不智,同樣的,科學想取代宗教一樣不可思議,所以從頭到尾我只願意講「精神」二字。
最後一句話深得我心,我羨慕那些有著虔誠信仰的人,能夠全然的相信有個全知全能者一路扶持著他/她,能夠全然的將自己交付出去。這些話說來弔詭,信仰者當然會問,既然如此,為什麼不就把交付出去就好了?何必一面喊燒,一面繼續踩在火爐上?這便是我的問題了,因為心中充滿太多疑惑,在沒有得到自認為圓滿的解釋前,只能繼續遊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