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青年的失業率高,這是個事實(今年8月的15-24歲失業率達13.61%)。但是,失業率為什麼高,卻是個複雜的議題。我試著簡單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來解釋臺灣青年失業率高的原因。
一、訓練性結構性失業
臺灣早期較多職業學校,較符合一般產業的人力需求;而在教育改革之後,晚近許多職業學校紛紛轉型,一般大學快速增加,所以就讀一般大學的學生人數也快速增加,而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數則大幅減少,也就是說,我們社會培養了大批的一般大學生,而卻少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這不符合一般產業的人力需求。結果形成了高學歷、高失業率的情形。
這種由於教育訓練不符合產業需求而形成的失業,一般稱為「結構性失業」,在此,為便區隔,稱為訓練性結構性失業。
這種失業,不僅影響個人的就業機會,最後也會影響總體的經濟發展。結構性失業嚴重,經濟很難有好的發展。
這種由於教育訓練與產業需求不相吻合的問題,要歸咎的話,主要是先前的教育政策的問題。我們之前的教育改革大方向出了問題,太過輕忽職業教育,而又設立了太多一般大學,以致造成了嚴重的訓練性結構性失業。但是,這如果是一種錯誤政策,卻不能歸咎於現在的執政政府,而是先前推動教育改革的政府,甚至是推動、規劃教育改革的主導群體。現在的執政政府則必須承受先前的政策後果。但是,如果我們在評論的時候還願意保持理性、公允的態度,最好不要把這個問題的責任直接丟給現在的執政者。
二、主觀就業意願改變
臺灣青年的就業意願,一直在改變中,早期臺灣沒有什麼加工出口區,女性也通常沒受什麼多的教育,所以許多女性很年輕往往就必須面對如下的幾種選擇:去做女傭、從事特種營業、嫁人。當然也有些女性能有好的工作,但是這種人總量不多。也所以,當年要僱請女傭是很容易的,但是,現在情況已經改變,要僱請女傭一般都只能找外傭。但是,我們的法律又限制嚴格,要通過巴氏量表,那幾乎只有深度中風的老人才有機會通過(今年底情形已經有所改變,條件放寬了些)。而如果家有老人或殘障、幼兒,要僱請外傭非常不易,有些人還因此違法而受到法律懲罰。那麼本地傭的情形究竟是怎麼樣呢?就我所知,一般而言,不上三萬五,是僱不到人的。請注意,這待遇遠比什麼22K要多多了。但是,還是沒什麼青年願意去做這種工作。
總之,現在青年的就業意願已經改變,他們對工作是很挑的,絕不是隨便什麼工作都願意做。前陣子還在討論說,我們募兵制可能招不到足夠的人。雖然國防部隨後稍做澄清,但是,很明顯,大家對於當軍人仍然並不是那麼喜歡,特別是嫌它不自由、限制太多(儘管許多人很嫉妒軍人的優惠待遇)。
青年挑工作,部分是因為他們的學歷普遍提高,眼界也高,所以不屑於屈就被認為賤的工作。另外,部分也是時代觀念的改變,使他們不覺得自己一定得出去工作。他們中有不少人寧願宅在家裡,繼續讓父母養。當然,這可能是臺灣社會變得富裕的結果,青年靠父母養,父母也還養得起。
嚴格說來,這種觀念改變,導致失業的情形也是結構性失業的一種,也是因為工作需求與選擇工作者的意願不符所造成的結果。不過,這裡,主觀的偏好是問題的最主要成份。而這樣的失業,與現在的執政政府也沒有多大的關係。那主要是時代變遷的結果。當然,這種變遷趨勢其實有問題,必須檢討、扭轉。
三、企業主投資意願問題
造成失業的另一個原因是企業主投資意願的問題。當許多企業主都不肯投資的時候,失業率當然也就會上升。臺灣現在的確也面對這個問題。投資意願的確普遍低落。
投資意願低落,現在的政府比較需要負責。政府的確有義務使投資意願提高,以活絡經濟、提高就業率。政府可以提供各種政策優惠使投資意願提高。中國大陸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做了許多動作,使外界願意投資中國大陸,也因此促成改革開放後經濟的快速成長。
但是,影響投資意願的因素當然也很多,不是政府單方面可完全操控,而還有其他因素會影響投資意願。譬如外國訂單的多寡,就會顯著影響到投資意願。如果外國訂單多,投資意願當然就會提高。
外國訂單的多寡涉及企業產品的品質、價格與供貨穩定性等。政府或許可以藉著一些政策優惠,減低產業成本,也因此使價格下降,以增加外國訂單;政府也可以採取降低本國匯價的措施,以促成降價。但是,這一切未必都能有效果。如果全世界都陷入不景氣,外國訂單就很難增加。
再說,政府的政策也不是完全由執政者單方面決定,而是各方協商的結果。當抵制強烈的時候,有些政策只是反映各方妥協的狀態,而非最有利於全體的狀態。如果多數人不能理性行動,反映在政策上的理性就愈少。好比ECFA的簽訂,先前就受到綠營的強烈抵制。如果沒有簽ECFA,我估計臺灣經濟會比現在更差。
有些政策,不僅要考慮經濟面,還要考慮社會正義的面向。兩相權衡的結果,未必能選擇最有利於鼓勵投資、促進經濟成長的政策。臺灣的全民健保,世人稱羨,但是,它耗掉多少可能的經濟成長動能,這些我們是否也應該去計算呢?再者,臺灣因為藍綠對立,耗掉許多政府效能。而且,也因為這種對立,使我們做許多虛工。這些虛工缺少實質作用,譬如許多蚊子館、蚊子機場等。這些不僅虛耗,而且壓縮經濟成長動能。
基於以上的討論,臺灣青年的失業率高,現在的執政政府只能有有限的責任。
當然,有些人會說:臺灣經濟成長率與失業率在四小龍中表現最差,這難道不應該由現在的執政政府負責嗎?
我的答案不是簡單的是或否。以前述訓練性結構性失業與主觀就業意願改變來說,這些問題恐怕不是一時就能調整回來。所以,責任未必要由現任政府負責。至少,要有更長的時間,問題才能解決。豈不聞「百年樹人」嗎?
至於企業投資意願,我說,我們應該多看看WEF、IMD、世界銀行的國際評比,才能比較客觀地評量政府為經濟做了多少努力。當然,實際效果未必理想,效果不理想,也可能有多重原因。前述藍綠對立也是問題的重要成因。
還有,我們大家不要忘了,臺灣的實際處境遠比我們現在常嫉妒的南韓要艱困。南韓好歹是個被世界承認有獨立主權的國家,能夠參與聯合國,而且還得到美國政府的全力支持;臺灣在世界政治舞台上,處境艱難,比巴勒斯坦還慘。這種局面,會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經濟發展?當然也會。我們與外國做生意,如果被人坑了,可以找誰理論?嚴格來說,沒有。這在企業簽訂單的時候,往往我們簽的是不利的契約,是不完全公平的約。我們卻必須忍氣吞聲,因為我們還要存活。
馬政府另外的一個特殊情境是在意社會正義的扭轉。為此,也負出若干經濟成長的代價。這在長期來說,其實是值得的。但是,短視的人卻看不到這種積極意義,不耐等待,只圖立即見到經濟成果。問題是,多數持此種態度的人,在扁政府的時代卻並不如此苛求。
一股腦地怪罪執政者,這是依賴性格,是自己不知道為自己的命運負責的人的態度。我們不要再這樣依賴,而要以更理性的態度來為更多的幸福做出適當抉擇。
後記:
其實我認為還有一種結構性失業的情形,不過在正文中並未提及,因為我沒有深入研究,缺少較完整的資料來佐證。但是,我傾向認為,台灣目前45-64歲的人口實際上是達到歷年間的高點,約佔總人口的38%。這也會影響到青年的就業機會。因為如果這些人多,就業市場的缺額就會減少。尤其考慮到因為經濟不景氣(此處說不景氣是泛稱,不是經濟學裡的狹義定義),所以中年人不太敢退休,而他們如果不退休,也就較不可能讓出工作缺額,青年人的就業機會當然就比較少。
稍後,台灣45-64歲中年人口比例將會開始下降(這是人口轉型後期的效果,因為從民國40年以後,生育率開始下降,所生人口數也開始減少),應該會讓出較多的缺額給青年人,屆時,青年的就業機會應該會增加。當然,這畢竟只是影響就業機會的諸多因素中的一項,總體的就業機會如何改變,必須精算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