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5-21 22:48:21Pan

早婚:純粹個人選擇?

   

        早婚:純粹個人選擇?    李展鵬

  一個保守的地方常常把很多事情歸因於「個人選擇」:女孩不讀大學是「個人選擇」,老婆留在暴力丈夫身邊是「個人選擇」,女人為家庭放棄工作是「個人選擇」,殘障者足不出戶是「個人選擇」,美國黑人輟學率高是「個人選擇」,中東國家的女子做妾侍是「個人選擇」。也許就有人要爭拗,妻子為家庭放棄事業是偉大之舉,被打的老婆忍氣吞聲是基於愛情,怎麼不是個人選擇?

  的確,她們大概沒有被槍械脅逼,但是,總有某種社會結構、文化氛圍影響她們,令她們作出某種選擇,又或是,她們根本沒多少選擇可言。

  就像在封建時代,因為不願紥腳而反抗、甚至離家出走的例子不是沒有,但很多人是乖乖的、自願的接受紥腳。為什麼?因為不紥腳的女子會找不到老公,被眾人恥笑,這種女人在當時是幾乎沒有前途的。她的「自願」,並不是在有充分選擇的情況下的自願,而往往是認命的、沒有選擇下的「自願」。

  現今社會的減肥潮流也是如此,沒有人逼我們減肥,是人群對肥人的目光、傳媒對肥人的毒舌,還有社會對肥人的恐嚇──肥人難找到伴侶與工作,使得眾人「自願」去減肥的。

  所以,當全世界發達地區的人都晚婚不婚、晚育不育,而澳門人卻越來越早婚生子,這種「自願」背後也有社會文化因素。當然,如歐洲及日本,經濟不景導致收入下跌甚至是失業,自然沒條件結婚。但請別忘記,晚婚不婚的現象早在種種經濟危機之前已經出現,不是最近十年八載的事。

  因此,文化因素亦不可忽視,那就是婚姻制度越來越不吸引了。歐美國家離婚率高企,單身人口百分比上升,以及出生率的低迷,正正顯示核心家庭的觀念已經逐漸瓦解。這除了仍有一定經濟因素(例如樓價及生兒育女的成本太高),還有生活方式與人生態度的改變:在生涯規劃的菜單中,結婚生子已經不是唯一的選項,亦不是最吸引的選項。

  今天,越來越多女性覺得家庭影響事業,越來越多人嚮往自由的獨身生活,越來越多人相信沒有家庭的人生會有更多可能性,越來越多人認為家庭制度與多元的情慾觀不可共存;沒有成家的人有更多空間去周遊列國探索人生,或辭去工作往非洲做義工,或投身藝術做自由工作者,或連根拔起毅然移民。今天在西方社會,婚姻制度似乎回到它應有的位置:它只是云云人生選擇的其中一種,你選擇它,很多人為你高興,你不選擇它,亦有很多人為你的獨身生活稱慶。

  澳門始終民風保守,大多數人視婚姻為唯一人生道路。於是,經濟一改善,大家早早結婚。然而,在缺乏深思熟慮的前提下,離婚率又飊升。另外,這也跟傳媒日趨保守有關:誰願當剩女中女?誰願承受社會對單身女性的目光?而澳門人的工作態度,亦停留在找到穩定工作就可一生一世,不求升職不求發達,這亦使得很多人早在廿多歲(如果已進入博企或政府部門)已沒有理想、野心、甚至沒有人生目標可言。如不結婚,漫長人生還有何事可幹?

  歸根究底,早婚現象背後的文化格局是──在澳門生活,我們的人生可能性仍然非常的少。我們仍像一條村:結婚生子傳宗接代,穩定工作有車有樓,仍是固不可破的觀念。我祝福每一對真心相愛的新人,我也深信美滿婚姻是人生美事,然而,一個社會也絕對需要在結婚生子以外,有更多對人生的想像,有更多不同生活方式的選項。(《新生代》雜誌五月號)

thgf 2014-05-22 08:33:58

<a href='http://www.impressivetheresa.pw/19795.html '>montblanc男用皮夾</a>
<a href='http://www.impressivetheresa.pw/19796.html '>nike 阿甘跑步鞋</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