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7-09 22:21:46Pan

七月短評:申遺成功悲喜劇/主教山:特權之山/誰關注貧窮問題?/聯招減壓,條數點計?


   申遺成功悲喜劇                                     李展鵬     力報7月2日

        雲南梯田及新疆天山相繼被聯合國列為世界遺,可喜可賀。雖然已貴為國際舞台上舉足輕重的國家,但中國人對於西方的認同仍然如飢似渴。一些壯麗山河與古舊建築,明明已有公認價,但得不到世遺加冕,就總是缺了點什麼。一張世遺的名牌,除了光照我們既自滿又脆弱的民族精神,也有實實在在的鈔票滾滾來。

        這就是不少人對世遺加冕又喜又憂的原因。今天中國的發展仍然甚不平衡,大城市的暴發與偏遠地區的貧窮,落差甚大,於是,旅遊業幾了‘搵快錢’的同義詞,而世遺景點當然就是旅遊業的萬靈丹。

       然而,所有的‘搵快錢’都是有代價的。今天中國貴為世界上除了意大利之外最多世界遺的國家,許多城方都在成為世遺之後面目全非:過度開發、過多遊客、生態破壞、古蹟受損,甚至濫建豪宅。部分富起來但欠公德心的中國遊客,加上缺乏生態與文物保護的嚴謹法規,再加上無處不在的發展商,情況之堪憂可想而知。

        這一切,澳門人看在眼裡,百般滋味在心頭。在旅遊業的過度發展下,逼爆景點、景觀受損,我們通通都在面對。當澳門市民已覺小城超負荷時,旅遊局的法仍然是‘建更多景點更多酒店來接待更多遊客’,卻不想想:澳門的土地空間已用到盡,更多景點更多酒店,不就是進一步擠壓市民的生活空間?如此邏輯之下,澳門的未來會怎樣?會比那些申遺成功的中國景點更得擔憂嗎?

 

主教山:特權之山   力報0709

城市空間看起來是中性的、功能化的:這是住宅區,那是商業區、郊野區,我們很少思考自己與這些空間的關係。不過,每當有特殊事件發生,我們才會醒覺:原來那片空間是有某種意義的。早前警方封鎖主教山事件就是一例。

澳門人對所處空間並不敏銳。澳門那麼小,無論哪區都是見慣見熟,看來沒甚麼特別。但過去幾年來,澳門的不少社會爭議卻都是空間之爭:松山燈塔景觀受影響、西灣湖的寧靜被威脅、路環的自然環境被破壞,另外,還有當年五一遊行的新馬路之爭,以及傳統社團拒絕跟遊行隊伍共用祐漢公園的事件。澳門地小,空間之爭特別明顯。以上事件凸顯出許多深層次問題:缺乏城市規劃、世遺景觀的保護、公共空間的缺乏、城市過度發展等等。

這次在「倒陳」遊行之後,部分人士欲前往主教山,警方如臨大敵,築成人牆封山,與市民發生肢體衝突。在技術層面,如果懷疑有人行蹤可疑,大可加派警員巡邏駐守,這樣封鎖公共空間實在難以成理。另外,比較少人討論的是事件透露了主教山的政治性:我們知道那是世遺區,也是非一般的高尚住宅區,然而,我們不知道的是,為了高官住宅免於受擾,警方可以沒足夠理據而封山。其實,從澳葡時代開始,主教山是澳督官邸,也是政治權力核心所在。回歸後,在歐文龍案中,主教山別墅也是案情焦點之一。這片寧靜的空間,不但市值不菲,更從來充滿政治特權。這一次警方的封山之舉,暴露了某些空間與某些階層的特權;而這些特權,正正是今天澳門社會的癥結問題,也是阻礙社會前進的大石。

 

誰關注貧窮問題?   力報0723

在部分澳門人還未搞清楚甚麼是NGO(非政府組織)的時候,一個世界知名的NGO──樂施會(Oxfam)──正式落戶澳門。

NGO獨立於政府運作,是非營利、合法的、主要由志願者組成的組織。NGO是政治獨立且中立,其重要作用是補充政府工作的不足,其運作受政府的監督與協助,例如提供稅務上的減免及規範善款的運用。如今遍佈世界的樂施會的故鄉英國,就有頗為完善的慈善法。

樂施會此刻落戶澳門,意義不小。幾個月前,澳門的堅尼系數攀升至0.4的警戒線,顯示貧富懸殊越趨嚴重。今天的澳門,樓價瘋狂,物價暴漲,就是一般上班族都叫苦連天,可以想像貧窮戶的慘況。而樂施會的要務之一,就是關注貧窮問題及相關的社會制度。多年前香港舉行世貿會議而引起激烈示威,樂施會就指責世貿的主要成員國為富不仁。在今天的全球化時代,其光明面是讓各國貨物簡易地流通,可是在美好的「地球村」外衣背後,卻是重重剝奪:例如跨國企業壓榨第三世界國家工廠工人及產品原產地工人(血汗工廠及不公平貿易問題)。

在英國讀書時,我曾有大半年時間在樂施會當義工。我曾多次引述頭一天上班在會訊上看到的樂施會發言人宣言:「貧窮不是自然的事,它像奴隸制度及種族隔離政策,是由不公的制度引起。」工作之餘,我又參加他們的年會,得知英國的貧窮人口生活越來越困難。多年之後,在外表金光燦爛的澳門,社會多談亮麗的經濟數據,少注目貧窮問題。喚起社會關注階級不平與制度不公,澳門樂施會可謂任重道遠。

 

聯招減壓,條數點計?  力報0730

澳門應否設立統考這個問題,社會討論多年但遲遲沒有共識。終於,高教辦透露有意統一澳大、理工、旅院及科大四校的入學試,推出聯招制度,「目的是打破現時各自為政的亂局」。而出席時事節目的嘉賓則認為此舉可「減輕學生負擔」。

首先,「各自為政的亂局」這幾個字值得商榷。這幾間院校有公立有私立,行政獨立,辦學方針不盡相同,各自為政並自行處理收生事務,何亂之有?我不確定這句話是記者的描述或是高教辦的說法,但現在坊間擔心的反而是:推聯招統考?可能好亂.喎!

另外,聯招可減輕學生負擔之說,亦絕非事實全部。現在的考生在考試季節一連應付多個入學試,的確勞累。把四個試變成一個試,表面看來是省時省(壓)力。然而,這省時省力的代價卻可能是高昂的。因為,統考可能帶來的,是中學數年的「應考訓練」,包括學生不斷做類似題型、老師不斷猜來年題目、補習班不斷傳授答題技巧。學校一定因應統考調整課程內容,學生比以前更加如臨大敵;這樣,是減輕了,還是加重了學生負擔?

以中文教學為例,假設聯招列出三十篇範文作考試範圍,學校自然不敢怠慢。當老師叫學生翻開《出師表》,然後隨即說的是「嗱!呢篇入學試要考.!」這樣最終是減輕了學生負擔,還是進一步扼殺了學生已經不強的學習興趣?我們有時很相信劃一(因此把差異看成「亂象」),也很迷信效率(因此自以為可以減輕負擔),但為了劃一與所謂的效率,代價是不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