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6 23:43:39Pan

十一月短評:西灣夜市衰乜野?/從三則新聞看下一個十年/小活動,大共識/出問題的發展邏輯 

  

       西灣夜市衰乜野?     李展鵬

  西灣湖夜市的方案,一石激起千層浪,反對之聲不絕於耳。爭議點有:這會否造成環境污染?會否扼殺了澳門少有的寧靜休閒空間?民署事前是否有做真諮詢?

  種種爭議,當然是圍繞西灣湖而來,然而,事件牽涉的卻遠超於西灣湖。它挑動了今天非常多澳門人的一根極度敏感的神經:這個城市,是為旅客還是為居民而設的呢?澳門人的每寸城市空間,是否都要拱手讓給遊客?

  是的,從最早開始,這夜市的官方定位就是「西灣湖廣場綜合旅遊項」。開宗明義,這是個「讓澳門的旅遊設施更多元化」的計畫,是多製造一個觀光點。然而,在這彈丸之地,旅遊博彩業已經無孔不入地打擾了澳門人的正常生活:博彩社區化,的士不入舊區,賭場光污染影響居民,市中心擁擠得居民避之則吉,民生小店變成旅客至愛的化妝品連鎖店……。這一切,澳門人早已受不了。前旅遊局局長被調任之前,就因為一句「澳門接待旅客的能力未到頂」而弄得民怨沸騰。大家早已心中有數:銳意要成為「國際休閒旅遊中心」的澳門,無論是對旅客或居民來說,根本繁忙擁擠得很,並不休閒。

  而西灣湖一帶,仍是一片靠近市中心而旅客稀少的「淨土」,當這城市空間都可能「失守」,澳門人想要保護之餘,更深一層的不滿其實是:為什麼旅遊業要步步進逼?沒有城市規劃法的保護下,澳門人還可以退到哪裡去?但另一邊廂,官方卻彷彿摸不透民意內情,在力撐有做諮詢及不會破壞環境之時,卻仍是以「作為旅遊城市,澳門需要一個夜市」作說詞,絲毫沒有意識到政府要說服市民的重點應該是:這夜市對澳門人生活有什麼好處?

  搞不清這市民心理,政府往後要推類似設施,只會困難重重。更甚者,旅遊業發展與市民生活的矛盾,即將越來越大。這絕非澳門之福。

(力報, 11月6日)


從三則新聞看下一個十年     李展鵬

  來個思考練習:旅遊局局長聲稱「澳門接待旅客的能力未到頂」惹來反對,西灣湖夜市計畫引來爭議,人口政策提出的八十萬人口嚇壞市民,以上看似不相關的新聞,有什麼共同點?答案很可能是:富起來之後的澳門,要何去何從?博彩旅遊業的發展,是否應有限度?澳門的發展方向,又是否能為市民提供安居之所?

  上述的頭兩則新聞,共同點顯而易見。很多市民認為,現時的澳門已經承受不了更多的遊客;而緊接著的西灣湖夜市計畫,又火上加油地加劇了人們對旅遊業過度發展的不滿。如果「接待能力」雖然直接牽涉到交通、物價、城市擁擠等問題,但始終沒有具體事物因此消失,那麼,西灣湖夜市計畫的「適時」推出,就似乎為市民的擔憂提供了最佳例子:看吧,如果旅客不斷增加,澳門就必須釋出更多空間服務旅客,就是要用市民的悠閒空間來交換也在所不惜,寧靜的西灣湖就是下一個目標。

  於是,也難怪坊間對於人口政策中的八十萬人口既吃驚又質疑。首先,八十萬這數字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根據文本所言,這是按照發展趨勢的預測。這發展趨勢,自然與旅遊業息息相關。然而,發展趨勢不是一定的發展方針與政策可以控制的嗎?也就是說,如果八十萬人口會降低市民生活素質,甚至令旅客也大皺眉頭,我們不是應該設法令人口不會上升至八十萬嗎?澳門的人口增長多是輸入性的,絕對可以控制。為什麼文本中的七十五到八十萬人,似乎是澳門必須「硬啃」的?要知道,今天的澳門已不缺錢,已不需要再有大規模發展。

  賭權開放剛滿十年。而未來十年廿年的發展,應該是梳理過去,總結得失,重新調整步伐。夜市是否影響市民?八十萬人口是否澳門之福?這應該由整個社會共同思考規劃,而不應是「硬道理」。

(力報1113)

小活動,大共識    李展鵬

  過去一週的社會熱點,自然是施政報告。至於西灣湖夜市計畫及人口政策,則持續受到關注。不過,在這些大事以外,我卻想談兩個規模很小的活動。因為,這兩個小活動的意義,也許可以回應最近澳門的一些大議題。

  今年城市藝穗節的主題是「送海:海洋文化交流計畫」。一連串的活動,從座談到戶外環境劇場,要讓參加者思考澳門與海洋的關係。澳門是個親水的城市,澳門歷史也跟航海業有莫大關係,然而,我們是否知道這個城市的「海的故事」──包括古代的海上戰役、海岸線變遷的歷程、海上的自然生態?我參加的其中一個活動,有導覽員帶我們從西灣半邊橙出發,走過葡國領事館、主教山、風順堂、歐華利前地,最後到達加思欄。看山看海看古建築之際,也看城市發展變遷,並尋城市歷史記憶,帶出自然保育與尊重文化的意識。那活動的參加人數,足足是主辦單位預計的兩三倍,更有兩個電視節目隨隊訪問。

  另一個活動,名為「美食節環保餐飲即拍即分大行動」,請市民就美食節引發的環保問題,拍攝照片。主辦者提醒市民關注大量即棄餐具的使用,並鼓勵大家自備餐具。不少網友積極回應,用影像記錄了浪費食物、丟棄餐具的情況,也拍攝了有市民自備餐具。

  兩個小型活動,以海及環保為切入點,前者牽涉本土歷史、城市發展、文化保育,後者宣揚環境保護、公民意識、社會責任。他們沒有直接回應施政報告或西灣湖夜市,但卻反映了今天澳門人的心聲:澳門人要的,不是過度的旅遊業發展,不是過度的人口膨脹,而是一個尊重歷史文化、審慎規劃城市、重視社區記憶、強調環境先行的澳門。這種心聲,從藝術活動與環保行動等小處發酵,已漸漸成了民間的某種共識。

力報1119


  出問題的發展邏輯   李展鵬

  在爭論聲下,政府宣佈主打西灣湖夜市的「西灣湖廣場綜合旅遊項目」改名為「西灣湖岸海濱綜合計劃」,淡化其作為旅遊景點的色彩。接著,新一屆的美食節又告落幕。主辦單位表示,美食節的整體生意下跌,但光顧的旅客則大幅提升。後一則新聞,可說是回應了頭一則新聞帶出的問題,就是:西灣湖夜市計畫最終是為誰而設?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像我一樣,已對美食節興致缺缺。撇開環保問題不談,美食節提供的食物多是平時在其他地方就可吃到,加上價錢越來越貴,而且進食環境並不乾淨。大約三年前,我在美食節看到台灣香雞排竟賣三十元一塊,而台灣夜市則一般只售三十五元──是台幣!儘管我是香雞排愛好者,我也明白「物離鄉貴」的道理,但三四倍的貴價實在誇張,因此最後沒買。而在美食節吃過香雞排的朋友則告訴我:為了大量生產,那些雞排是預先炸好,因此是冷的。價不廉物不美,難怪澳門人不捧場,令美食節生意下跌。但另一邊廂,光顧美食節的旅客卻大幅增加。

  今年美食節的反應,絕對可以作為日後西灣湖夜市的參考指標:一年一度的美食節,本地人尚且熱度下降,更何況是一年三百六十五日的搞?那麼,捧場客是誰?自然是每年接近三千萬的旅客了。因此,無論易名與否,無論這計畫的原意是為了澳門市民或旅客,可以預計,這夜市日後仍會是旅遊項目。

  從不斷打電話上電台的市民,到民間自發的踩單車保護西灣湖行動,市民反的,不只是一個夜市,而是一種萬事以旅客為上的邏輯。因為我們明白,城市的發展邏輯一旦出了問題,今天及影響的是西灣湖,明天影響的很可能就是我們家的旁邊。

力報1126

 

路人甲 2013-03-04 02:00:17

突然覺得澳門的官員活在大躍進年代的那種思維想法,大躍進當年中央要增產,地方官員為了政績,虛報糧食產量,結果活活餓死多少人?前几年,中央受不了澳門遲遲多年轉型不成功(還記得會展業嗎),中央開完金口後,澳門政府立 即想來個乾坤大挪移,只要能"淡化"博彩業",跟休閒、旅游等名詞扯上半點邊的想法和政策,哪怕是死馬當活馬醫,管它有效無效可行不可行,先做了再說,這就是澳門政府高官們的管治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