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22 15:53:03Pan
在比利時,遇上另一個自己
不少人都知道梁文道皈依信佛,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有一次,跟一個與我同樣欣賞梁文道的好友談起此事,
我說:「大概是慾望特別多的人,才會有出家的念頭吧。」
不是嗎?一個本來就不太愛薯條的人,又何須「戒」薯條?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是個慾望與雜念太多的人,
不過,可以很肯定的是,
宗教、超脫、割捨慾望等觀念一直對我很有吸引力。
很多年前黃磊有首歌叫《啦啦歌》,
當中有句歌詞我一直銘記--「我試著活得一無所有」。
但是,一個天生有點實際又需要安全感的山羊座,又如何活得一無所有?
也許人就是這樣,越是做不到,越是嚮往。
在過去十年的旅行經驗中,我引證了我內在的這種傾向。
有些地方,很容易牽動我的宗教情懷;
遊京都時,看那些古廟,看那些枯山水園景,我不禁的沉思。
訪巴黎聖心教堂,在那莊嚴氣氛中,我又會不由自主的跪下祈禱。
這個八月在比利時,我也遇上了這樣一個地方。
在鄰近布魯塞爾的小城Bruges中,有個名為Begijnhof的修道院。
那修道院勾起我對很多日本古廟的感覺--
有一種美,不會令人讚嘆,不會令人驚艷,它只令人沉思。
那是一種更深沉的更內斂的美。
我在那修道院中徘徊,久久不去。
我知道,在哪裡有一個平時我很少察覺的陌生的自己。
* * *
上一篇:今天就是你餘生的第一天
下一篇:城市驚喜--布魯塞爾的街頭漫畫
展鵬
2009-11-01 00:22:04
阿謝:
謝謝你的簡介! 其實兩三年前就知道多少要讀她的東西,但她的精神分析路數卻令我很卻3步..簡直是我的一個死穴....
阿謝
2009-10-31 10:34:27
J.Kristeva,我對她的東西不熟。只從一些文章和報紙上看過對她的介紹。她曾經和傅柯共同研究,但這是稍早期,後來又和傅柯傳的作者D.Diderot合作,在七大。但她最有名的,就是六十年代提出intertextualité的概念,從跨文本去研究其不同段落和符碼之間的關連性,提出新結構主義。
最好玩的是,她在九十年代出版的Les nouvelles maladies de l’Âme, 中文翻譯大概是「新的心靈疾病」,提到現代媒體有一種消滅不同(異質)和感情,建立心靈和精神同一化的能力。這可能對你在研究電影時有很大的啟發吧。
當然,她和巴特在語言文本研究上有很多交匯處,也是知名的女性主義者。她的作品很多,我有機會看了後,再跟你交流。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index.php/product/%e5%a8%81%e7%88%be%e5%89%9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