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視明星,思考明星
其實,早在「光影漫遊」時代,我就談過很多明星了,新的讀者可能不知道。
現在貼幾篇舊文供大家參考;明星是流行文化的一大部分,每個明星背後都有很多在外貌與演技以外的故事。
戀戀曼玉
每個時代的人都會有一種對應當時流行文化的執著。我這個生於七十年代的人的執著,就是廿年來對梅艷芳與張國榮的擁戴,以及對梁朝偉與張曼玉的欣賞。在梅艷芳與張國榮離去以後,我們對本地歌影文化的認同,就靠梁朝偉與張曼玉維繫著。
我真的是第一眼就喜歡上張曼玉了。那年我八歲,馬上認定熒幕上最可人的參選姐姐是張曼玉。那年港姐有個環節是由參賽者穿上她們自己設計的服裝,當時她穿上一套以海浪為主題的裙子,或深或淺的藍色隨著她的腳步漂蕩著;說起來,這一身的海浪其實顯出了她追求自我與渴望自由的個性。我還有個與張曼玉有關的小秘密:小時候的我想過要跟這位漂亮的姐姐結婚,還煞費苦心計算過我與她的年齡差距。
這結婚的狂想只是一瞬間的夢幻,但這份欣賞之情卻延續了廿年之久。我看著這個少女長大、蛻變,從港姐變成國際影后,從開心女鬼變成阮玲玉與蘇麗珍。剛出道的她說過:「我只要活到廿九歲就好了,我不想看到自己老去的樣子。」可活到三十歲的她卻說:「三十歲的我,自我感覺良好,我比以前更自信、更快樂。」現年三十九歲的她最近接受訪問時又說:「我對年齡毫不在意。好呀!我快四十歲了,那又如何?」從一個只在意臉蛋的少女,脫胎換骨成為一個不被年齡與外表牽絆的成熟女人,這不是個活生生的「20.30.40」的精彩故事嗎?這個年近四十的失婚女人,活出一身瀟灑與一臉自信,不就是現代女性的典範嗎?
張曼玉不是那種大眾性的藝人。她甚少上電視,她沒有「演而優則唱」,沒有歌迷叫囂與前呼後擁的氣勢,沒有在演唱會上流淚道謝的感人場面,但是,這反而令她沒有什麼人氣下跌的困擾,她也似乎從不過時。張曼玉從九十年代中期開始就刻意減產,她慎選劇本,她享受生活,她不要當一個濫拍的明星,她與口味越趨低俗的香港娛樂圈保持一段距離。她彷彿成了高人,平時隱居,但一出手就必驚人;她在《甜蜜蜜》或《花樣年華》中的演出,是許多女星窮一生努力都達不到的境界。五屆金像影后、四屆金馬影后、柏林影后、康城影后,她也未免為日後的華人女星樹立了太難超越的成就。
我喜歡張曼玉,不只因為她是個出色的演員,也因為她是個有自我有型格的精彩女人。
無論稍後的金紫荊獎與金像獎的影帝寶座誰屬,在我心目中,去年香港電影的最佳男主角只有一人──梁朝偉。
梁朝偉要憑《2046》獲得肯定,並不容易。此片本身未能贏得好評,這間接影響評審對演員的評分;另外,片中的周慕雲表面上是個油腔滑調的浪子,人物情感比《花樣年華》中的他更為隱密內斂,這也容易令人對梁朝偉的演出「走漏眼」。然而,就憑以下的三次微笑,梁朝偉就足以面無愧色地稱帝。
第一次微笑,是白玲要求周慕雲不要帶其他女人回來過夜,他嬉皮笑臉的回應:吾得喎。這句話必須要用廣東話才夠傳神,那「喎」字的輕挑無情很是生動。這一場戲,表面上是周慕雲玩世不恭,但輕輕一句「吾得喎」,沒有哄騙沒有欺瞞,卻又是君子表現。要演出這種「無賴的真情」甚具挑戰性,若少一分情意,他就只是個大滾友,但多一點情緒,又會太過濫情。幸好,這個角色遇上了梁朝偉。
第二次微笑,是他鼓勵靖雯打長途電話給木村,當她甜絲絲的拿著聽筒,周慕雲隔著玻璃看她,臉上露出淺笑,他促使靖雯找到了他自己不可及的幸福。梁朝偉的微笑,夾雜了欣慰、懷緬、苦澀,簡單的情節配合這看來輕巧的一笑,卻已是畫龍點睛,表現了周慕雲從別人的故事去自我療傷的歷程。
第三次微笑,是去而復返的白玲請周慕雲留下作伴,他再一次拒絕她,並頭也不回的走了,走的時候,他臉上帶著點笑意。這次的笑最是詭異,他在笑什麼?他對白玲的好有目共睹,但他卻因為成功拒絕了她藕斷絲連的情意而笑了。是他終於學會了不靠旁人的慰藉?是他覺得救了泥足深陷的白玲?是他在她身上看到以前的自己?梁朝偉的一個深邃但淡然的笑意,是追悔也是解脫,複雜但非常動人。
然後,片末的周慕雲收起了笑容,無聲地在夜行的車中神情木然。無伴不歡的他,終於選擇了孑然一身上路。梁朝偉的表情,在疲憊中沉思,在孤獨中覺悟,為電影描畫的情感苦旅留下入木三分的句點。
三次的微笑,一次的木然,梁朝偉用最內斂的情感、最簡約的表情,卻能讓一個角色立體、深刻、富層次感。我想不到有哪個華人男演員可以好像梁朝偉勝任周慕雲一角。《2046》中的梁朝偉,手中無劍,心中有劍,他是當今華人影壇的獨孤求敗。
要數內地港臺最好的女演員,你未必立刻想起張艾嘉;要選華語影圈最好的導演,張艾嘉未必擠得進前五名。但是,能做到在臺前幕後的成績都備受肯定,並建立起一個質素保證的品牌的電影人,卻是鳳毛麟角;張艾嘉做到了。香港電影資料館最近舉辦張艾嘉個人影展,向這位地位特殊的電影人致敬。
一個女演員能夠從二十歲演到五十歲,並不容易。從胡金銓的《山中傳奇》中的幽靈少女,到關錦鵬的《人在紐約》中的成熟女人,到近期《20 30 40》中的失婚中年婦,張艾嘉用演技無限地延長了她的演藝生命。稍欠艷光的外表,反而讓她有更寬廣的戲路。她盛年拍的《最佳拍檔》系列演的是粗魯差婆,近年的《地久天長》更不施脂粉演一個愛子罹患絕症的師奶。她也見證了八十年代香港的新浪潮與臺灣的新電影兩個創作運動,《海灘的一天》及《瘋劫》既是楊德昌與許鞍華的代表作,也是張艾嘉的重要作品。
導演的工作牽涉面甚廣,在拍攝現場更要統領千軍,因此無論中外,女導演都是少數中的少數。張艾嘉演而優則導而成績斐然,在華人影圈是前無古人的。十年多前的《最愛》,在三角戀中滲入臺灣新電影的平實風格,淡然中見深刻;《20 30 40》以喜劇手法串連三個女性的處境,妙筆處處。
不過,她執導的幾部優秀作品都頗受香港觀眾忽視︰《少女小漁》寫一個少女跟從男友到美國生活的故事,描畫出表面柔弱實則堅強的東方女性形象,是很動人的一首愛情與性別的啟蒙詩;《想飛》以電腦世界虛擬的完美對比草根世界的千瘡百孔,《今天不回家》寫一個現代家庭的瓦解與重組,都證明她不只是會拍愛情故事與女性心事。今天,張艾嘉作品已成了一個品牌,代表有誠意不從俗但又趣味盎然的電影。
前陣子在香港文化中心看《Mamma Mia》時巧遇張艾嘉,我像小影迷一樣馬上跑去拿了兩本這次影展的特刊請她簽名。她本人看來比在鏡頭中略高,一頭短髮顯得她神采奕奕。張艾嘉活出了一個中年女人的迷人風度,有一種來自其專業、才情與自信的知性美。她甚至擺脫了社會對一個女星的像魔咒般的期許;林青霞鍾楚紅每次出現,人們只關心她們是否美艷如昔,讓一個女人的價值全由外貌評定,但是,張艾嘉總是帶著她的新作品新大計出現,美麗與否只是附加部分。女性形象的重塑,不就是靠這種女人嗎?
阿Jay時代
如果有人告訴你《頭文字D》水準一般,不要緊,只要去看看周杰倫,這三十塊就絕不白花。
《頭文字D》的確不算精彩,電影只是把飛車、搞笑及愛情元素都平衡得不錯。它的大受歡迎當然有原因,《無間道》的導演班底給人信心,漫畫題材夠年輕夠新鮮,再加上觀眾「餓戲」,於是製造票房效應。然而,周杰倫在戲裡劇外的個性與形象,卻也許是最奇妙的賣座元素。
先看看電影中的拓海:他拙於言辭,他絕不起眼,他身懷才能而不自知。這部賽車片的主角,竟是個沒有英雄氣概的小子,而他的第一次賽車,只是為了要借車跟女孩子約會。到了他的異能被發現,他並未立志當車手,「不知道」是他的招牌答案。
香港有代表性的車手故事,八十年代有周潤發的《阿郎的故事》,九十年代有劉德華的《烈火戰車》。兩部片的主角,同樣有「賽車就是一切」的執著,而前者更充滿悲情,周潤發慘死賽車場上的畫面非常經典。而後者的主角則視賽車成績為自我價值的唯一指標;要贏,不只是他的目標,更是他的宿命。然而,他們的壯烈與執迷,到了《頭文字D》卻換上了一臉迷糊。「唔知自己想點」是片中拓海的最大性格特點。
美國學者於多年前曾提出八十年代出生的一群是”Generartion X”,那個X是個未知數,因為這群出生於富裕時代又未經歷重大社會變革的人,人生目標並不鮮明。在香港,也有不少論者指出八字頭的一代是面目模糊的。於是,呆呆的酷酷的周杰倫為《頭文字D》畫龍點睛,演活了那個想追女仔多於成為賽車手的小子──請對比《烈火戰車》中總是把女友放在最後的劉德華。
周杰倫就此成為了八字頭的代言人。有趣的是,周杰倫是七九年出生的,他既有八字頭的迷糊與傻氣,卻又有七字頭的較鮮明個性。於是,青少年一方面認同不懂規劃人生的拓海,一方面卻又能大聲宣示周杰倫才華洋溢,因為其音樂才華的確卓越。他們希望成為拓海,他不用苦練就有異能;他們渴望成為周杰倫,他有獨特個性而不必隨波逐流。
有人把周杰倫的演技比作王菲,這種沒有演技的演技,我們稱之為個性。《頭文字D》的成功,創造了周杰倫這時代標記,其意義一如當年的詹士甸。如果你還未認識他,請記住他的洋名──Jay,我們將迎向一個阿Jay時代。
凝視吳彥祖
吳彥祖,其實是香港電影中一個有趣的性別文化符號。
去年的香港藝術節中,林奕華導的一個戲請了吳彥祖當男主角,他作了以下解說:「這個戲的主題是慾望,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吳彥祖,因為我身邊很多人只要聽到『吳彥祖』三個字,就會嘩的一聲叫出來,大家對他非常著迷。」這番話,隱約道出了吳彥祖的形象已成為一個慾望客體(sex object)。
女性主義者早指出,電影慣常以一種「男性凝視」的目光去看女性,電影鏡頭代表的是男性的視角,女性常處於「被觀看」的位置,以慾望客體的姿態出現。相反,男性的形象很少跟性慾扯上關係。七十年代,最經典的男性裸露鏡頭是滿身肌肉的李小龍,他的身體是武力的表現,是雄性權威的象徵。到了八十年代,男性的裸體則常被賦予喜劇效果,無論是丑角(如吳耀漢馮淬帆)或男主角(如周潤發萬梓良)都是為了笑料而裸體。男性的身體,無論是為了打鬥或搞笑,都被「去性化」了。到了九十年化,一陣三級片風潮令男性的裸體形象有了變化。由於當時三級片的觀眾也有不少湊熱鬧的女性,因此,電影便找來身材壯碩的男星演出(如林偉及王敏德),自此,男性的裸露也有了一種性慾的投射。再加上後來從歐美吹來的健身風,以及同志消費族群的被重視,更令結實強壯的男星開始以裸身示眾,男性的身體慢慢也成了被欣賞、被談論、被慾望的性對象。
吳彥祖演的第一部電影《美少年之戀》,就為他塑造了這樣的形象。這電影以喜歡他的馮德倫的視角出發,去凝視這個穿著警察制服、性取向不明、曾被拍裸照的神秘英俊男人。到了《遊園驚夢》,一場吳彥祖出浴被王祖賢偷窺的戲,更是港產片歷來少有把男性裸體呈現得充滿肉慾挑逗氣味的場面。而在其他電影或是在雜誌上,吳彥祖也亳不吝惜裸身人前。他不算大紅大紫,但他卻成了一個性感偶像,男男女女,他一網打盡。在賣座的《新鑥師妹》系列,他飾演極為討好的痴心漢,也不忘偶爾性感性感,有影評稱他為「男花瓶」不無道理。而在《新鑥師妹》中,搞笑的任務落在女主角身上,男主角則漂漂亮亮做其花瓶,這正是廿年前《追女仔》系列的性別角色逆轉,其中的性別意涵非常有趣。
吳彥祖代表了一種男性新形象,宣告了一個性別新時代的來臨。重要的是:女性的慾望終於被重視,女性也可以有她們的性感偶像,香港電影也不再全是「男性凝視」的產物。
財神劉德華
吉祥祝福與喜慶畫面在農曆新年期間總是討人喜歡,然而,化身財神向觀眾拜年的劉德華卻非常礙眼。
我一向不主張從言行去判斷藝人,他們的作品才應該是重點,但是,最近劉德華的言行卻又反映出了香港歌影壇的怪現象,甚至為「香港歌影事業為何日走下坡」這複雜問題提出了解答。
劉君的勤奮遠近聞名,但他究竟在忙什麼?那就是──見報!見報!見報!粗略估計,過去兩個月我們幾乎隔天就在娛樂版上看到他;他扮財神,他出席慶功宴,他參加簽名會。過去的張國榮周潤發沒暇扮財神,今天的梁朝偉金城武也不會扮財神,但劉君卻有的是時間精力。有趣的是,同時間的新聞有梁朝偉宣佈減產,他要多做運動多閱讀多看電影,那邊廂的張曼玉仍慎選劇本,三數年未拍港片。想見偉仔與瑪姬住揮春同你拜年?對不起,他們忙著從書本與電影中提升自我。
在即將舉行的幾個電影頒獎禮中,劉德華只有份角逐金紫荊獎,他很不愉快,並說:依家淨番金紫荊獎可以。這句話背後的心態相當可議。劉君大概被樂壇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以為電影獎項也像金曲頒獎禮,可以年年,甚至個個頒獎禮都,最好一幾十個!從他於八九十年代的濫拍(他有過一年內拍超過十部片的驚人紀錄,他從影以來拍了過百部電影,比影齡相若的梅艷芳多拍了六十部),到他近年的濫獎(他得過超過兩百個音樂獎項),那根本是香港歌影壇沒落的軌跡。港片曾經的粗製濫造搞垮影市已是不爭的事實,至於地位超然的他仍大力支持沒什麼代表性的音樂頒獎禮,則助長了今天歌壇的壞風氣:歌星為求獎,必須多出唱片多拍廣告多曝光,人氣第一,音樂其次。
所以,劉德華年過四十而仍是風頭躉,是因為他摸清了今天娛樂圈的遊戲規則,然而,一個很可怕的事實是:劉德華的興旺,其實意味著香港娛樂事業的沒落,那是一種不問實力的「濫的文化」,一種視唱歌與拍片為手段、視獎項與人氣為目標的本末倒置的態度。
不過說到底,劉德華的成功仍是有教育意義的,他讓時下懶散的一代與資質平平的人知道,勤奮的確可以彌補才藝的平庸。只是,勤奮用在哪裡?我建議家長陪同小朋友去看劉德華扮財神的畫面,給予適當輔導。
潤華:
我也覺得周迅不錯. 當年初出茅廬演林徽音就有靈氣,她在<如果愛>的演出也是令人難忘.
幫人改名,都係因為華哥你宣傳JE. 你簡直幫我發掘了一種謀生技能,HAHA~
JACKIE:
<龍少爺>很有學術價值呢,尤其把它跟李小龍及<葉問>等電影的民族主義比較.
哇...估唔到你睇咁多港片...比我多得多了..
HAHAHA~~~~ <龍少爺>你都岩~~~ 成龍我真係越黎越.......無奈~
近來的港產片,回勇係指有水準之作, 包括保持通話, 證人等, 演員間有戲味交流,動作流利,但缺點還是劇本情節易出現犯駁或唔合理, 好處是男演員終於有D 變化, 幸好牛華休息緊, 唔使成日見到D 扮型POSE LOR~~~~ XD
喜歡張艾嘉,不論歌或影,很有味道的一個人,知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