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2-04 01:17:19Pan

澳門終於成為一個“問題”--十年反思與回望。一

  澳門終於成為一個“問題”
    ──回歸十年的回望與反思             

  早前,幾個澳門朋友閒聊讀研究所的經驗,言論間發現大家的論文題目都跟澳門無關:研究城市規劃的朋友選了台北捷運,研究文學的朋友選了中國現代詩,至於研究傳媒的我則選了香港的電影與流行文化。驀然回首,我們都頗感可惜,並有同一感想──如果晚幾年才進研究所,也許我們就會以澳門作論題了。因為,在三數年前,澳門還不是一個“問題”,沒多少人有興趣研究澳門。

誰在乎澳門的隱形?

  學術研究對很多人來說可能太過遙遠,我們不如從日常用語談起。近年,有人開始思考一個早就該思考的問題:長久以來人們慣用的“中港台”及“兩岸三地”等字眼,完全視澳門為隱形,為什麼?澳門人自己又怎樣看這種隱形?

  這個問題可分兩方面來回答:首先,從外人的目光,從整個華人社會的角度,澳門受忽視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地方小,經濟地位低,我們形象模糊,太少文化輸出,以至兩岸同胞對澳門視而不見。小小的澳門,只能隱約地在“中港台”的大概念下,躲在一個“港澳”的小概念中,那管澳門在政經社會各方面都其實跟香港截然不同。多年來,留學海外的澳門學生常在外國人面前自稱香港人,情況到了近年才稍有改變,這一方面是因澳門知名度太低,人們懶得解釋,但這並不是最重要的原因。一個住在英國Brighton的人不會因為鄰近倫敦而自稱倫敦人,一個住在台灣桃園的人也不會因為鄰近台北而自稱台北人,他們寧願多費一點唇舌向外人說明自己來自哪裡,但是,為什麼澳門人會自稱香港人?這就牽涉到更重要的第二個問題──澳門人如何看自己?

用什麼論述澳門?

  同樣屬於殖民地,同樣一度脫離了中國的文化與政治母體,港澳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香港人早在七十年代就開始建立一套“香港論述”,這種論述來自政府、民間與外人目光。其時,經過了六七年暴動,港英政府在七十年代開始推行一系列利民政策,包括免費教育、公共房屋、打擊貪污等,對比著內地的文革亂象,令香港人加強了對這個移民城市的歸屬感。來自民間的,則以當時新興的廣東話文化為代表,強勢的香港傳媒讓方言取代了國語,突顯香港獨特性:電視台的出現推動著本土大眾文化(如《歡樂今宵》),香港電影的本土性漸強(如許冠文的喜劇),廣東歌漸漸大行其道(如許冠傑的歌)。政治的穩定、經濟的蓬勃與流行文化的大量輸出,建立了自足而豐富的一套香港論述,使香港有別於大陸台灣。這套論述結合香港在國際經濟體系中日益重要的地位,無論對內對外,使香港的形象非常鮮明。然而,澳門卻幾乎從沒有出現類似的一套本土論述,也就是說,我們從不知道應該怎樣看自己。我們對自已的認識,有時甚至要假手於香港傳媒。

  澳門人為什麼沒有本土論述?在政治方面,澳葡政府沒有像港英政府當年一樣勵精圖治,再加上葡文的隔閡,澳門人始終難以從政府得到本土認同;在文化方面,澳門幾乎沒有流行文化生產,也沒有強而有力的傳媒挖掘本土問題、推動本土文化;在經濟方面,澳門的國際地位更與香港不可同日而語。再者,澳門的學術研究低度發展,多年來有關澳門歷史、文學、政治、社會的研究並不蓬勃,而本土論述的缺席又使得研究者對澳門問題視而不見,造成惡性循環。種種原因,導致澳門沒有建構出一種關注本地議題、認同本地文化的“澳門論述”。在九十年代的移民潮中,香港人創出“無論去到邊,都係香港最好”的認同,這種帶點自傲的本土意識在不安的“九七症候群”中更形堅固。澳門也有移民潮,但民間就從沒有建構類似論述。

  如是,澳門人在政治上躲在葡國人背後,在文化上躲在香港人背後,我們也沒有宣稱自己比台灣香港更親近大陸;幾重影子的交疊,使得澳門從來不是一個“問題”──一個連它的獨特性都沒有被說明的地方,又如何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因此在以往,不管是澳門人或外地人談起澳門,都只是輕輕一句“澳門是個很小的賭城”可以概括。除此之外,澳門還會有什麼問題?沒有了!

澳門有什麼“問題”?

  因此,踏入回歸的第十個年頭,雖然各種社會問題未解、經濟陰霾未散,但是,我們還是可以慶幸,在過去幾年的社會劇變中,因為政治經濟民生等不同問題的衝擊,澳門已經開始成為一個“問題”,它開始被視為獨特的個案被關注,它開始慢慢走出那個漠視差異的“港澳”概念。而這十年來──尤其是近年來,不少非常有價值的“澳門議題”漸次浮現,甚至成為市民掛在口邊的話題。

以往,沒有人關心澳門的城市空間,我們沒有香港那種“唯利/地是圖”的“地產主義”,我們的生活空間也相對充足,然而,當澳門的土地被賭場佔據,景觀被高樓破壞,我們開始明白城市空間應該好好規劃、城市景觀應該好好保護,我們開始關心新區的規劃,開始注意舊區的重建。以往,很少人討論澳門的公民社會,我們認為政策的制訂與自己無關,然而,面對近年連串的社會問題與政府政策失誤,我們開始意識到表達意見、參與政事是公民職責,也是一個健康的社會的要素。以往,很少人關心澳門的文化歷史,我們身處珍貴的歷史城區而不自知,我們對澳門的歷史意義茫無頭緒,然而,經過世遺的加冕,再經藍屋仔與燈塔景觀的保衛戰,我們開始有意識的關心本土文化歷史,甚至是相關的文物保護法例。以往,很少人以澳門為題創作藝術,我們認為澳門又小又悶,沒什麼故事可以寫,然而,由賭業所帶來的社會巨變,卻給了本土創作人源源不絕的素材,從文字到視覺創作,澳門不只可以被書寫,而且突然變得極有書寫價值,因為它幾乎是一片沒有被書寫過的荒地。除了以上幾項,當然還有對澳門的政治發展、經濟定位、民生政策等本土問題的熱烈討論。

澳門人上了怎麼的一課?

以上“澳門問題”的出現,一方面的意義是把澳門納入現代城市的議題中。以前,鄰近地區的很多城市問題,常常看來與澳門無關。然而,作為一個充滿外資與遊客的城市,澳門已然處於全球化的風眼中,而有關城市空間、公民社會、本土文化的種種問題,其實都不只是澳門問題,而是全世界不少城市都共同面對的問題。要了解澳門與世界形勢同呼同吸的大局面,才能更有效地了解澳門這小城的問題,並尋找對策。這些問題令澳門人上了寶貴一課,課題是“全球廿一世紀現代城市的發展與挑戰”。這一課,令澳門人開始思考何謂全球化,何謂世界公民。 

而另一方面,只有當各種“澳門問題”被檢視、被談論、被書寫,一種“澳門論述”才有可能出現,一種澳門人的身份才有可能被建立。這就是文首所提出的思考:澳門要成為一個“問題”,才會有人不斷的研究它書寫它,然後,澳門的獨特性才會浮現,澳門人才不會對“中港台”中澳門的缺席習以為常,才能走出香港的巨大影子而自稱為澳門人。回歸十年,也許就是我們去梳理“澳門問題”、為“澳門論述”鋪路的良機。Create_adam@yahoo.com.hk

(十年回望與反思.一)

澳門日報視野版.2月2日

圖片來源:BBC中文網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610000/newsid_6614000/6614003.stm
台長PAN 2009-02-25 23:59:00

KA CHENG:
真的很抱歉! 被你這樣一說我更內疚了. 其實那周末我初步定了跟家人去大陸,但未最後落實. 不過,我覺得你或是ALBERT CHU師兄都可以勝任呢.

ka cheng 2009-02-25 17:45:01

四月五日你不能來參與電影的座談會很可惜,這使得主持人的位置很難再找.
對電影有認識,又有澳門意識的主持人哪裡找啊??
有機會再找你出來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