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08 20:33:33Pan

回家.放假

回家與放假,是否必然是兩個對立的觀念?

又回來英國了--
是的,我想「回來」還是比較合適的動詞。
就好像大多數以前在台灣讀書的澳門朋友每次「去」台灣時,
他們都會說:我「回」台灣了。
更何況,我在這裡還有很多未曾結束的事與情,
未來也會每年回來,繼續這些事與情。
因此,這個「回」字應該比較恰當。

我總是強調我不很喜歡這個國家;
從英國人的冷,到高漲的物價,到歧視的無處不在,
到公共服務的糟糕,到整個社會的「美國化」,
到整個英國政治與文化的右傾/保守傾向,
都叫我大皺眉頭。
我耳聞目睹的一切,很難說服我相信這個國家正在走向更美好。

然而,當我再次「回」來,一切安頓好了,
那感覺就又有點回家的自在--
買好了需要的生活用品,
去了我喜歡的品牌買特價衣服,
吃過了偶爾吃吃還是很好吃的Fish and Chips,
買了在大學長期特價發售的《衛報》(售25p,只是四元港幣左右),
準備了一些在這裡申請做義工的資料,
安排好了這兩個月去旅行及參加研討會的行程。
這一切,都是那麼的自在的如常。

是的,我一方面在放假,但另一方面就像回了家。
尤其當我讀到《獨立報》對八大工業國會議的諷刺--
「這些發達國家的代表一邊吃魚子醬一邊討論糧食危機,又能解決什麼問題?」
那種總是夾敘夾議的英國式報導,
那種幽默而尖銳的英國人口吻,
那麼熟悉,那麼可愛。

這正是我的論文的其中一個要討論的問題:
在今天的全球性的流動文化下,
所謂的「家」,所謂的「國族認同」,
其實可以是一樣很不確定的、很彈性的東西。
就像十九世紀時,非常痛恨法國又曾經遠行埃及的福樓拜說過的:
一個人所屬的國族,不應該是按照其種族或出生地,
而是取決於這個人的心靈的喜好與歸屬。

再次強調我不很喜歡英國,更絕不會對這裡有什麼「國族的歸屬」,
但我在這裡找到一點家的感覺。
那情形就像,我不必很喜歡今天的澳門,
但我卻可以認同澳門,其文化,其身份。

因為沒碰它好幾個月,我的單車的輪胎漏氣了。
過兩天,拿去幫它充氣,我就更像放假,也更像回到家了。
2008-07-14 01:43:32

這些&quot學術&quot書雖然學術,但也寫得很好看, 當散文看O者.

版主回應
這種讀書的心態,其實是最好的! 2008-07-14 05:03:37
台長PAN 2008-07-13 04:41:08

小漁:希望未來兩個星期會談談SATC.到時等你來回應!

小玉& ZONE & 孤蝶 & 文文: 謝謝你們的討論.這裡有一陣子沒這麼熱鬧.

太皮: 這就是對本人的最大讚美了,HAHA

忠: 我覺得你好勁. 你不只一次提到的書,都是我論文的書單,包括上次的the tourist gaze. 好佩服你自動自覺睇咁多學術野.如果唔係攬左另一個課程上身,我估我大概唔會睇呢d野.看來我的論文要請教你. :-)

文文 2008-07-13 01:05:05

Zone:我是中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