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8 00:29:22Pan

本周好文推薦--為什麼需要人文素養?

上星期因為準備一個節目,搜尋到龍應台的這篇舊文。

近年來,在香港的龍應台旋風之中,
身邊不只一個朋友對龍應台有微言。
有人說,她的文章還是太少學術思考;
我會辯解說:我不把她看作學者,但作為一個專欄作家,她還是很出色呀!
有人說,她比起《野火集》時代其實沒多大的學養長進;
我會辯解說:雖然她的提昇並不明顯,但是,她的層次很多作家仍然一輩子也達不到呀!
有人說,她講的東西誰都懂,只是她文字好,會講故事;
我會辯解說:把「媽媽是女人」的道理說得那麼動聽的又有幾人?

以下的文章,也許又是一篇說明「媽媽是女人」的文章,
但是,它真是一篇娓娓動人的文章!

為什麼需要人文素養?(龍應台)

 我今天想講的是年輕人要有什麼樣的人文素養。我來的原因很明白:今天你們大概20歲,你們將來很可能影響社會。25年之後,當你們之中的諸君變成社會的領導人時,我才72歲,我還要被你們領導,受你們影響。所以”先下手為強”,今天先來影響你們。

  人文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暫時接受一個非常粗略的分法,就是文、史、哲三個大方向。

文學: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為什麼需要文學?如果說,文學有一百種所謂”功能”,而我必須選擇一種最重要的,我的答案是:德文有一個很精確的說法,macht sichtbar,意思是”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我想,這就是文學跟藝術的最重要、最實質、最核心的一個作用。

  我不知道你們這一代人熟不熟悉魯迅的小說?讓我們假想,如果你我是生活在魯迅所描寫的那個村子裏頭的人,那麼我們看見的,理解的,會是什麼呢?祥林嫂,不過就是一個讓我們視而不見或者繞道而行的瘋子。而在《藥》裏,我們本身可能就是那一大早去買饅頭,等看人砍頭的父親或母親,就等著要把那個饅頭泡在血裏,來養自己的孩子。再不然,我們就是那小村子裏頭最大的知識份子,一個口齒不清的秀才,大不了對農民的迷信表達一點不滿。

  但是透過作家的眼光,我們和村子裏的人生就有了藝術的距離。在《藥》裏頭,你不僅只看見愚昧,你同時也看見愚昧後面人的生存狀態,看見人的生存狀態中不可動搖的無可奈何與悲傷。在《祝福》裏頭,你不僅只看見貧窮粗鄙,你同時看見貧窮下面”人”作為一種原型最值得尊敬的痛苦。文學,使你”看見”。

  我想作家也分成三種吧!壞的作家暴露自己的愚昧,好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偉大的作家使你看見愚昧的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這是三個不同層次。

  文學與藝術使我們看見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在這種現實裏,除了理性的深刻以外,還有直覺的對”美”的頓悟。美,也是更貼近生存本質的一種現實。

  誰能夠完整的背出一闋詞?講我最喜歡的詞人蘇東坡好了。誰今天晚上願意為我們朗誦《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
  明月夜,短松崗。

  這短短七十個字,它帶給我們什麼?它對我們的價值判斷有什麼作用?你說沒有,也不過就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那欲言又止的文字,文字裏幽渺的意象,意象所激起的朦朧的感覺,使你停下來歎一口氣,使你突然看向窗外倏然滅掉的路燈,使你久久地坐在黑暗裏,讓孤獨籠罩,與隱藏最深的自己素面相對。

  但是它的作用是什麼呢?如果魯迅的小說使你看見了現實背後的縱深,那麼,一首動人,深刻的詩,我想,它提供了一種”空”的可能,”空”相對於”實”。空,是另一種現實。我們平常看不見的、更貼近存在本質的現實。

哲學:迷宮中望見星空

  哲學是什麼?我們為什麼需要哲學?

  歐洲有一種迷宮,是用樹籬圍成的,非常複雜。你進去了就走不出來。

  我們每個人的人生處境,當然是一個迷宮,充滿了迷惘和彷徨,沒有人可以告訴你出路何在。

  就我個人而言,哲學就是我在綠色的迷宮裏找不到出路的時候,晚上降臨,星星出來了,我從迷宮裏抬頭望上看,可以看到滿天的星斗。哲學,就是對於星斗的認識,如果你認識了星座,你就有可能走出迷宮,不為眼前障礙所惑,哲學就是你望著星空所發出來的天問。

  今天晚上,我們就來讀幾行《天問》吧:

  天何所遝 十二焉分 日月安屬 列星安陳
  何闔而晦 何開而明 角宿未旦 曜靈安藏

  兩千多年以前,屈原站在他綠色的迷宮裏,仰望滿天星斗,脫口而出這樣的問題。他問的是,天為什麼和地上下相合,十二個時辰怎樣曆志?日月附著在什麼地方,二十八個星宿根據什麼排列,為什麼天門關閉,為夜嗎?為什麼天門張開,為晝嗎?角宿值夜,天還沒有亮,太陽在什麼地方隱藏?

  基本上,這是一個三歲的孩子眼睛張開第一次發現這個世界上有天上這閃亮的碎石子的時候所發出來的疑問,非常原始。因為原始,所以深刻而巨大,所以人,對這樣的問題,無可回避。

  所以,如果說文學使我們看見水裏白楊樹倒影,那麼哲學,使我們能藉著星光的照亮,摸索著走出迷宮。

史學:沙漠玫瑰的開放

  我把史學放在最後。歷史對於價值判斷的影響,好像非常清楚。鑒往知來,認識過去才能以測未來,這話都已經說爛了。我不太用成語,所以試試另外一個說法。

  一個朋友從以色列來,給我帶了一朵沙漠玫瑰。拿在手裏,是一蓬乾草,真正的枯萎,幹的,死掉的草,這樣一把,很難看。說明書告訴我,這個沙漠玫瑰其實是一種地衣,針葉型,有點像松枝的形狀。你把它整個泡在水裏,第八天它會完全復活;把水拿掉的話,它又會漸漸幹掉,枯乾如沙。把它再藏個一年兩年,然後哪一天再泡在水裏,它又會復活。這就是沙漠玫瑰。

  對於歷史我是一個非常愚笨的、非常晚熟的學生。40歲之後,才發覺自己的不足。寫”野火”的時候我只看孤立的現象,就是說,沙漠玫瑰放在這裏,很醜,我要改變你,因為我要一朵真正芬芳的玫瑰。四十歲之後,發現了歷史,知道了沙漠玫瑰一路是怎麼過來的,我的興趣不再是直接的批評,而在於:你給我一個東西、一個事件、一個現象,我希望知道這個事件在更大的座標裏頭,橫的跟縱的,它到底是在哪一個位置上?在我不知道這個橫的跟縱的座標之前,對不起,我不敢對這個事情做批判。

  瞭解這一點之後,對於這個社會的教育系統和傳播媒體所給你的許許多多所謂的知識,你發現,恐怕有60%都是半真半假的的東西。

  對歷史的探索勢必要迫使你回頭去重讀原典,用你現在比較成熟的、參考系比較廣闊的眼光。重讀原典使我對自己變得苛刻起來。有一個大陸作家在歐洲哪一個國家的餐廳吃飯,一群朋友高高興興地吃飯,喝了酒,拍拍屁股就走了。離開餐館很遠了,服務生追出來說:”對不起,你們忘了付帳。”作家就寫了一篇文章大大地讚美歐洲人民族性多麼的淳厚,沒有人懷疑他們是故意白吃的。要是在咱們中國的話,吃飯忘了付錢人家可能要拿著菜刀出來追你的。

  我寫了篇文章帶點反駁的意思,就是說,對不起,這可不是民族性、道德水準或文差異的問題。這恐怕根本還是一個經濟問題。比如說如果作家去的歐洲正好是二次大戰後糧食嚴重不足的德國,德國侍者恐怕也要拿著菜刀追出來。這不是一個道德的問題,而是一個發展階段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體制結構的問題。

  寫了那篇文章之後,我洋洋得意覺得自己很有見解。好了,有一天重讀原典的時候,翻到一個暢銷作家兩千多年前寫的文章,讓我差點從椅子上一跤摔下來。我發現,我的”了不起”的見解,人家兩千年前就寫過了,而且寫得比我還好。這個人是誰呢?韓非子的《五蠹篇》)

  韓非子要解釋的是:我們中國人老是讚美堯舜禪讓是一個多麼道德高尚的一個事情,但是堯舜”王天下”的時候,他們住的是茅屋,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東西也很差,也就是說,他們的享受跟最低級的人的享受是差不多的。所以那個時候他們很容易禪讓,只不過是因為他們能享受的東西很少,放棄了也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是”今之縣令”,在今天的體制裏,僅只是一個縣令,跟老百姓比起來,他享受的權力非常大。用現在的語言來說,他有種種”官本位”所賦以的特權,他有終身俸祿、住房優惠、出國考察金、醫療保險......因為權力帶來的利益太大了,而且整個家族都要享受這個好處,誰肯讓呢?所以原因不是道德,不是文化,不是民族性,是什麼呢?”薄厚之實異也”,實際利益,經濟問題,體制結構,造成今天完全不一樣的行為。

  看了韓非子的《五蠹篇》之後,我在想,算了,兩千年之後你還在寫一樣的東西,而且自以為見解獨到。你,太可笑,太不懂自己的位置了。

  這種衡量自己的”苛刻”,我認為其實應該是一個基本條件。我們不可能知道所有前人走過的路,但是對於過去的路有所認識,至少是一個追求。

  我想,文學、哲學跟史學的關係是:文學讓你看見水裏白楊樹的倒影,哲學使你在思想的迷宮裏認識星星,從而有了走出迷宮的可能;那麼歷史就是讓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起點,沒有一個現象是孤立存在的。

  素養跟知識有沒有差別?當然有,而且有著極其關鍵的差別。我們不要忘記,納粹頭子很多會彈鋼琴、有哲學博士學位。這些政治人物難道不是很有人文素養嗎?我認為,他們所擁有的是人文知識,不是人文素養。知識是外在於你的東西,是材料、是工具、是可以量化的知道;必須讓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他的生活與行為,才能稱之為素養。人文素養是在涉獵了文、史、哲學之後,更進一步認識到,這些人文”學”到最後都有一個終極的關懷,對”人”的關懷。脫離了對”人”的關懷,你只能有人文知識,不能有人文素養。

  對人文素養最可怕的諷刺莫過於:在集中營裏,納粹要猶太音樂家們拉著小提琴送他們的同胞進入毒氣房。一個會寫詩、懂古典音樂、有哲學博士學位的人,不見得不會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個真正認識人文價值而”真誠惻怛”的人,也就是一個真正有人文素養的人,我相信,他不會違背以人為本的終極關懷。

  25年之後,我們再來這裏見面吧。那個時候我坐在台下,視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意興風發的你們坐在臺上。我希望聽到的是你們盡其所能讀了原典之後對世界有什麼自己的心得,希望看見你們如何氣魄開闊、眼光遠大地把我們這個社會帶出歷史的迷宮----雖然我們永遠在一個更大的迷宮裏----並且認出下一個世紀星空的位置。
台長PAN 2008-07-23 19:49:28

DT:
這是個不容易三言兩語回答的美學問題呀. 不過簡單來說,關於審美,有人認為人類與生俱來的,例如對壯麗的自然美景,不同文化不同年代的人都一樣讚嘆.然而,又有一些審美觀,很明顯是經過文化建構的,例如怎樣的身材才是美,就會因時代而變. 如有興趣,可參考康德及克羅齊的美學討論.


不老的傳說:
你真是個用功的讀者. 你的討論帶出了一個問題:有人覺得龍應台的文章很好看,很有感染力,初看非常動人,用如一再細看,會偶爾發現一些粗疏,又或是理論上的瑕疵. 多一點像你這樣的讀者就好了!

不老的傳說 2008-07-23 08:53:53

展鵬:
唔好意思,對這篇文章有少少評價:
全文貫通,有一氣呵成的感覺;
引經據典,充分表現了作者的文學功底;
但在表現培養人文素養的三大方向前提底下,我認為在哲學方面,應該全面一點。例如可以說說哲學的任務是甚麼,這種思辯活動怎樣加深我們對自己及這個世界的了解等等,(其實作者都有用到比喻,但不太明確,遠不及在文學和史學方面解釋透徹。)第一次閱\\\\\\\\\\\\\\\讀的時候覺得非常之好,但由於這是一篇引人思考的文章,所以第二次細讀之下才會稍覺不足。
展鵬,其實有無諗過在別人好文章上加上少少評價呢?例如點解覺得好?好係邊?因為我諗好多讀者都想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