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07 13:36:31Pan

一個宣稱「波斯灣戰爭不曾發生」的學者去世了--悼念布希亞

法國後現代學者布希亞Baudrillard去世了。

作為一個研究傳媒的學生,我雖然對布希亞不很熟悉,但卻總算略知皮毛;
或者說,一個念人文社會學科的現代人不應該不認識布希亞。

布希亞就是有那種影響力的學者--
你未必讀過他的著作,甚至未聽過他的大名,
但你卻已曾經用過他的理論思考問題。
那麼,布希亞提出過什麼重要理論?

他認為,我們處於一個泛濫著符號與象徵的視覺文化中,而這種文化正由傳媒掌控著;
他指出,視覺文化已用「超真實」(hyper reality)代替了真實,物質與實體已在當代文化中缺席;
他表示,我們的消費活動已從實質貨品轉移至「符號消費」,而這些符號是空洞的;
他的驚世言論是:波斯灣戰爭根本從沒發生,整個事件是為電視媒體而一早安排好的,換句話說,沒有傳媒就沒有波斯灣戰爭。

那麼,布希亞跟我們有什麼關係?
我不是專家,恕難提出深入討論,
不過,我們也是否可以順著他的思路想想:

在Starbucks喝一杯咖啡,我們消費的是那杯飲品,還是一連串有關格調與品味的中產階級優越感?
LV的手袋真的那麼美?還是,我們買的是一個「法國式高級優雅」的符號?
澳門漁人碼頭、深圳世界之窗及拉斯維加斯的new york new york賭場酒店等,究竟提供了什麼實質的歐美歷史與文化?那種擬真的建築表現了什麼「真實」?那些歐美符號盛載的是什麼?
為什麼當年的萬寶路香煙總是要以牛仔當代言人?為什麼名車常配以美人作促銷?這是怎樣的「符號化」過程?
巴黎一定是浪漫的嗎?馬德里一定是熱情的嗎?紐約一定是時尚的嗎?如此單一化的形象是否為了方便我們消費?

法國後現代學者布希亞,享年77歲,他今天離開了我們。
讓我們感謝他遺下許許多多的思考遺產。

延續閱讀:
維基百科的簡介:
http://en.wikipedia.org/wiki/Jean_Baudrillard

我的母校台灣政大的布希亞研究網站:
http://www3.nccu.edu.tw/~hermes/2005/index.htm
Pan 2007-03-11 01:28:31

louis:
你好!歡迎!
是呀,布西亞的&quot模擬&quot概念的確為後現代主義的思考提供了一大思路.而正如你所說,布西亞本人覺得這個世代已經失去掉那個所謂的真實/原物了.

Louis 2007-03-10 22:19:31

答西達Derrida、薩伊德Edward Said、布希亞
這幾個影響二十世紀後半的重要思想家都一一在這幾年過世

我沒有涉獵太多的布希亞
我知道他最重要的一個概念是模擬﹝simulacra﹞
當我們這個世界充斥了太多的複製影像
我們或許會懷舊、討厭偽裝者
但另一個可能是當所有都是模擬者的時候
也就無所謂純粹了

有空請來坐坐

台長PAN 2007-03-09 01:20:50

落葉:
您好!有空常來!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