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3 22:57:57Pan
乾杯吧,中國電影!--寫在中國電影九十九周年時
乾杯吧,中國電影!
──寫在中國電影九十九周年時
李展鵬
走過默片的無聲歲月,走過舊上海的黑白光影,走過第五代的濃彩重墨,走過新世紀的百花齊放,中國電影今年已是九十九歲。
百年的中國近代史,有戰火摧毀的痛,有十里洋場的夢,有絕處逢生的喜,絕對是傳奇的一頁;百年的中國電影史,在亂世中蘊釀,在戰火中發亮,然後走向世界,贏得世人驚嘆,這不也是個傳奇故事嗎?站在廿一世紀,回首百年歷史,我們該當給中國電影怎樣的地位?
碩果纍纍的黑白時代
讓我們先看看中國電影史上的幾次豐收期。二十世紀初,電影隨西風東漸傳到中國,與中國民族藝術結合,一九0五年的戲曲片《定軍山》是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到了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有了第一個高峰。這時期的作品結合動盪時代,注重生活實感之餘強調意境的創造,描繪了中國人在亂世中的生活面貌,無論在理性思考與感性抒情方面皆突破前人作品。其中《神女》、《小城之春》、《十字街頭》及《馬路天使》等作品﹐是為這時期的中國電影瑰寶。孫瑜﹑費穆及蔡楚生等第二代導演,代表了當時的時代精神。《神女》以冷靜、簡潔、有力的影像批判當時的萬惡社會,並以落寞妓女的淒涼意態暗喻舊中國的苦況,被視為中國默片的巔峰之作。《小城之春》呈現發生在頹廢的江南中的一段壓抑的感情,那斷牆與廢園,那縈繞的愁思,那封閉的環境,說的已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一整個時代中國人心靈世界的哀鴻遍野。
到了四九年至六六年﹐中國電影有著濃厚的政治氛圍。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如《林則徐》等有一定成就﹐文學改編的電影如《祝福》也有不俗成績。但是,囿於政治因素,這時的電影總有著某種牽制。文革結束後,第四代導演謝飛及吳天明等相繼登場。這時期的作品創新的步伐穩健,《青春祭》及《城南舊事》等是這時期的代表作。但總的而言,中國電影在這數十年間並沒有非常出色的表現,一直等到八十年代,才有第五代導演發光發熱。
第五代走上世界舞台
八十年代初﹐好幾個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拍出了新作品,把中國電影帶到世界電影舞台,他們被稱為第五代導演。這些作品,以濃烈的色彩、富象徵性的故事、具衝擊力的音樂、深邃的內涵題旨與厚重的歷史文化省思,以石破天驚之勢震驚中外。張藝謀的《紅高粱》、《菊豆》與《大紅燈籠高高排》,我稱之為「紅色三部曲」,發揮了他駕馭影像風格的驚人才華;《紅》片及《菊》片豪邁地寫情寫慾的粗野狂態,《大》片中幽深四合院內的情慾戰場,背後都是對中國人民族性的思考。還有陳凱歌,《黃土地》的漫漫黃土與野地山歌,《孩子王》疏離的幽默與自嘲,都見第五代的精神。第五代導演﹐成了從八十年代延續至九十年代的世界電影神話。有趣的是,在第五代導演名揚天下之時,以侯孝賢及楊德昌等導演為首的台灣新電影也在國際間打響名堂,與第五代作品平分春色,再加上香港的王家衛後來居上,締造了八九十年代華語電影前無古人的輝煌成就
當張藝謀及陳凱歌等導演仍活躍於創作之時﹐第六代導演又已進行了風起雲湧的變革。八十年代末,第五代有落潮跡象,新導演開始地下創作;他們宣告與第五代的宏大敘事及寓言模式決裂,不再談民族命運,也不要艱澀的象徵符號及哲學命題,而是以邊緣性的觀點、個人化的鬆散敘事方式創作,把關注點落在新興都市上。近幾年,第六代導演進行分化及調整,不同導演展示迥異風格,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張揚走雅俗共賞的路線,代表作《洗澡》溫情厚實;張元在邊緣與主流間徘徊,新作《綠茶》富實驗性;婁燁堅持個人特異風格,以《蘇州河》的迷離影像與歷史隱喻最出色。新一代優秀導演還有宜動宜靜的霍建起,以及以簡約粗糙的影像作時代書寫的賈樟柯等。另外,在數碼影像的浪潮下,中國更湧現許多錄像新力軍,形成一股不可小看的非主流力量。
新世紀的中國電影
新世紀的中國電影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很多作品都有某程度的商業價值,但卻絕不流於淺俗無聊,令中國電影更接近群眾;第二,導演著力描畫處於劇變中的中國社會的不同面貌,饒富時代價值;第三,大量新導演同時湧現,這兩年內有超過廿位導演拍出處女作。在他們書寫一個中國新時代的同時,他們自己也在締造一個電影新時代。這次在永樂戲院舉辦的中國電影周,帶來了張元的《綠茶》、馮小剛的《手機》、霍建起的《暖》及孫周的《周漁的火車》等,都是具有可看性的新作,定必能令你更了解當今的中國電影。
百年電影,紀錄了百年的中國步伐。它們不全然是反映當下社會的寫實性作品,但我們總能從中嗅出時代氣味:三四十年代的電影散發舊上海風情,第五代電影反映了經歷文革的一代人的叛逆與反思,今天許多電影則見證中國改革開放的種種面貌。當文學已不能再像五四時期成為社會背後的推手,當影像的影響力已無孔不入,電影已似乎成了書寫時代的最佳工具。在中國電影昂然步向百歲之時,讓我們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成就乾杯!
──寫在中國電影九十九周年時
李展鵬
走過默片的無聲歲月,走過舊上海的黑白光影,走過第五代的濃彩重墨,走過新世紀的百花齊放,中國電影今年已是九十九歲。
百年的中國近代史,有戰火摧毀的痛,有十里洋場的夢,有絕處逢生的喜,絕對是傳奇的一頁;百年的中國電影史,在亂世中蘊釀,在戰火中發亮,然後走向世界,贏得世人驚嘆,這不也是個傳奇故事嗎?站在廿一世紀,回首百年歷史,我們該當給中國電影怎樣的地位?
碩果纍纍的黑白時代
讓我們先看看中國電影史上的幾次豐收期。二十世紀初,電影隨西風東漸傳到中國,與中國民族藝術結合,一九0五年的戲曲片《定軍山》是中國的第一部電影。到了三四十年代﹐中國電影有了第一個高峰。這時期的作品結合動盪時代,注重生活實感之餘強調意境的創造,描繪了中國人在亂世中的生活面貌,無論在理性思考與感性抒情方面皆突破前人作品。其中《神女》、《小城之春》、《十字街頭》及《馬路天使》等作品﹐是為這時期的中國電影瑰寶。孫瑜﹑費穆及蔡楚生等第二代導演,代表了當時的時代精神。《神女》以冷靜、簡潔、有力的影像批判當時的萬惡社會,並以落寞妓女的淒涼意態暗喻舊中國的苦況,被視為中國默片的巔峰之作。《小城之春》呈現發生在頹廢的江南中的一段壓抑的感情,那斷牆與廢園,那縈繞的愁思,那封閉的環境,說的已不只是一個愛情故事,而是一整個時代中國人心靈世界的哀鴻遍野。
到了四九年至六六年﹐中國電影有著濃厚的政治氛圍。革命歷史題材電影如《林則徐》等有一定成就﹐文學改編的電影如《祝福》也有不俗成績。但是,囿於政治因素,這時的電影總有著某種牽制。文革結束後,第四代導演謝飛及吳天明等相繼登場。這時期的作品創新的步伐穩健,《青春祭》及《城南舊事》等是這時期的代表作。但總的而言,中國電影在這數十年間並沒有非常出色的表現,一直等到八十年代,才有第五代導演發光發熱。
第五代走上世界舞台
八十年代初﹐好幾個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生拍出了新作品,把中國電影帶到世界電影舞台,他們被稱為第五代導演。這些作品,以濃烈的色彩、富象徵性的故事、具衝擊力的音樂、深邃的內涵題旨與厚重的歷史文化省思,以石破天驚之勢震驚中外。張藝謀的《紅高粱》、《菊豆》與《大紅燈籠高高排》,我稱之為「紅色三部曲」,發揮了他駕馭影像風格的驚人才華;《紅》片及《菊》片豪邁地寫情寫慾的粗野狂態,《大》片中幽深四合院內的情慾戰場,背後都是對中國人民族性的思考。還有陳凱歌,《黃土地》的漫漫黃土與野地山歌,《孩子王》疏離的幽默與自嘲,都見第五代的精神。第五代導演﹐成了從八十年代延續至九十年代的世界電影神話。有趣的是,在第五代導演名揚天下之時,以侯孝賢及楊德昌等導演為首的台灣新電影也在國際間打響名堂,與第五代作品平分春色,再加上香港的王家衛後來居上,締造了八九十年代華語電影前無古人的輝煌成就
當張藝謀及陳凱歌等導演仍活躍於創作之時﹐第六代導演又已進行了風起雲湧的變革。八十年代末,第五代有落潮跡象,新導演開始地下創作;他們宣告與第五代的宏大敘事及寓言模式決裂,不再談民族命運,也不要艱澀的象徵符號及哲學命題,而是以邊緣性的觀點、個人化的鬆散敘事方式創作,把關注點落在新興都市上。近幾年,第六代導演進行分化及調整,不同導演展示迥異風格,呈現百花齊放的景象。張揚走雅俗共賞的路線,代表作《洗澡》溫情厚實;張元在邊緣與主流間徘徊,新作《綠茶》富實驗性;婁燁堅持個人特異風格,以《蘇州河》的迷離影像與歷史隱喻最出色。新一代優秀導演還有宜動宜靜的霍建起,以及以簡約粗糙的影像作時代書寫的賈樟柯等。另外,在數碼影像的浪潮下,中國更湧現許多錄像新力軍,形成一股不可小看的非主流力量。
新世紀的中國電影
新世紀的中國電影有幾點值得注意:第一,很多作品都有某程度的商業價值,但卻絕不流於淺俗無聊,令中國電影更接近群眾;第二,導演著力描畫處於劇變中的中國社會的不同面貌,饒富時代價值;第三,大量新導演同時湧現,這兩年內有超過廿位導演拍出處女作。在他們書寫一個中國新時代的同時,他們自己也在締造一個電影新時代。這次在永樂戲院舉辦的中國電影周,帶來了張元的《綠茶》、馮小剛的《手機》、霍建起的《暖》及孫周的《周漁的火車》等,都是具有可看性的新作,定必能令你更了解當今的中國電影。
百年電影,紀錄了百年的中國步伐。它們不全然是反映當下社會的寫實性作品,但我們總能從中嗅出時代氣味:三四十年代的電影散發舊上海風情,第五代電影反映了經歷文革的一代人的叛逆與反思,今天許多電影則見證中國改革開放的種種面貌。當文學已不能再像五四時期成為社會背後的推手,當影像的影響力已無孔不入,電影已似乎成了書寫時代的最佳工具。在中國電影昂然步向百歲之時,讓我們為一個世紀以來中國電影的成就乾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