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19 03:00:57Jasmine

去角


在台灣,去看心理醫生或做心理治療的通常被認為是“有病”或是有“問題”的。
在國外,會去看心理醫生、尋求諮商的,通常是高社經地位的,或是希望生命獲得成長的人。




  回到關係,任何的社會角色都需要卸下,都需要去角,如此關係才能真實,才能平衡而健康。當然以關係來說,任何關係型態也塑造了一種角色,但至少在不同角色之間,我們需要有彈性去轉換,也需要尊重這一份關係形成的意義與位置。

  曾經聽聞許多擔任教授、老師、牧師或是高社會位階的人的孩子,他們有一個共同心情就是他們的父母親回家仍然戴著那些角色的面具,活在那角色的框架中與他們互動,他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體會到他們的父母親回家後仍是缺席的,取而代之的是某某教授、某某老師、某某牧師,與某某高階人士。他們其實很早開始就失去了一個「父親」或「母親」,在親子的關係上,他們渴望經驗到的父愛與母愛,其實很稀少與薄弱。

  親密關係中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在親密關係中,我們的另一半不能真實的成為我的伴侶,而是活在一個醫師、律師、老師、牧師、某某專業…等等的角色中,並且我們必須以回應這些角色的態度畢恭畢敬,甚至畏懼,那這一份關係必然失真也失常。

  同樣,如果我們在親密關係中也失去真實我的呈現,無法讓自己在關係中自由自在,以一種失去彈性的面具與形象展現在關係中,關係中的兩人都只能活在一種角色的制約中,也就失去真實親近與相互真正認識的機會。

  然而,我們之所以形成親近與重要的關係,不就是我們渴望在關係中真實的經驗到愛與尊重,也喜歡在關係中被接納與被支持的感覺。如果這些在關係中重要的意義與價值都不復存在,每個人只是在關係中扮演彼此設定好的角色與維持某一種社會形象,這樣的關係,人是無法真實存在於當中的。
(摘自Facebook同哀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