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31 15:09:01簡隆全
我完全被假定、箍限住了
我完全被假定、箍限住了
隔絕
在他的長篇自我介紹中,缺乏我原先以為必要的資料:姓名、背景——何方人士、從事的職業或就讀的學校、興趣、習慣等。我根本不必期望電話或地址。我所知道的,便是我所看到的:年輕的白種男子,中等高度(也許五呎十吋,或其他),稍顯偏瘦,棕色短髮,黃色毛衣,暗藍色牛仔褲……簡言之,也就是「他」。也許對他而言,那些都是不必要的資訊。他已經宣告了他能吐露的全部。我不必知道其他人對他的稱呼:我不會涉足他的社交圈,他的生活。就彼此而言,「你」,這樣的稱呼便已足夠,不會有第三者在場。如果我想要向其他人陳述這段經歷,那麼,「他」,這樣的稱呼也恰如其分。他已經預想好了,這是一段隔絕的相處,不管是這一次,或是還有待續,我們都將以秘密的、單獨的形式相處,任何憑空添加的一個人,都將使我們左支右絀,窮於應付,使我們的符號語言瀕臨崩潰,使我們的指稱搜尋不到對象(或吸引過多意料之外的回應)。也就是說,都會危及我們這只有在特殊隔絕存在下,才能正常運作的單純而精密的體系。如同戀愛的結構。
他在首次,或唯一的一次出場中,便完成了設定。我完全被假定、箍限住了。因限制而掐擠出想像中奇異的快感;因限制而留住了破敗的殘餘,成為荒涼的收藏品。
線索
當然,事情可能並非如此。他只是故意設下疑問,引起好奇,指示我竭心殫慮地找出答案,追逐的遊戲:他要我找他,他要調整我們相互的位置——但是,他給我足夠的線索了嗎?我努力地回想:他沒有穿制服,未穿戴或使用印有任何商標的用品,未帶口音,未留下筆記簿,談話中沒有地名、方位的透露,甚至我,在他離去的時候,也未嘗留心他的背影,以及他下樓的時候,轉入的街角。自始至終,我都不曾「跟蹤」過他。我沒有線索。
他是否考慮過這問題呢?過多的線索等於全然放棄遊戲的樂趣;然而過少,或過分隱密的線索,也會澆熄原先便不夠熱心的尋蹤人的意願。多寡輕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卻也始終難以拿捏。他留心過,並也為這其間的分寸困擾過嗎?
「我是無法了解對方的;他的模糊並不在於存在著某一個被屏障所遮掩的隱祕,而是證實表象與內在真實之間的遊戲已不復存在。這樣,因愛一個陌生人而產生的一陣狂喜便懾住了我——那個人將永遠存在——一個莫名的衝動——我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了。」(註1)
我是否想的太多?他也許只不過一時心急,忘了提及,他什麼也沒想到。(我甚至希望,他根本不抱期望),在這整件事中,我到底該多心一些,還是根本什麼都別想才好呢?
跟蹤的告別
他轉身離去之後,我才漸漸理解在他談話之際,我感到如此跼促不安的原因,(我竟然一直懸念這事!)我無動於衷地表示:「你可以走了。」但一則令人厭惡的回憶,卻突然在此刻,回來了。我恍然明白,多年來,它一直沉默地跟隨在我身後,而如今,卻突然從背後,繞到我的面前,輕易地暴露自己的身分。是它已經發現了足夠的訊息?還是我不再具備被跟蹤的價值?——跟蹤隱含著價值判斷,其中佈滿危險而激情的特質,需要源源不絕的動力和完美的技巧支撐。就在這一刻,延續多年的「跟蹤」行動已然結束。它出面了,緝捕我,或宣佈我無罪,總之是,向我告別了。將我移交到下一個階段。
而我卻還想著,這一刻之前,我竟然不曾發現,如同我等待、幻想的一樣——我被「跟蹤」了。
(註1)羅蘭巴特「戀人絮語」,桂冠,p.138。
2000.11.06
隔絕
在他的長篇自我介紹中,缺乏我原先以為必要的資料:姓名、背景——何方人士、從事的職業或就讀的學校、興趣、習慣等。我根本不必期望電話或地址。我所知道的,便是我所看到的:年輕的白種男子,中等高度(也許五呎十吋,或其他),稍顯偏瘦,棕色短髮,黃色毛衣,暗藍色牛仔褲……簡言之,也就是「他」。也許對他而言,那些都是不必要的資訊。他已經宣告了他能吐露的全部。我不必知道其他人對他的稱呼:我不會涉足他的社交圈,他的生活。就彼此而言,「你」,這樣的稱呼便已足夠,不會有第三者在場。如果我想要向其他人陳述這段經歷,那麼,「他」,這樣的稱呼也恰如其分。他已經預想好了,這是一段隔絕的相處,不管是這一次,或是還有待續,我們都將以秘密的、單獨的形式相處,任何憑空添加的一個人,都將使我們左支右絀,窮於應付,使我們的符號語言瀕臨崩潰,使我們的指稱搜尋不到對象(或吸引過多意料之外的回應)。也就是說,都會危及我們這只有在特殊隔絕存在下,才能正常運作的單純而精密的體系。如同戀愛的結構。
他在首次,或唯一的一次出場中,便完成了設定。我完全被假定、箍限住了。因限制而掐擠出想像中奇異的快感;因限制而留住了破敗的殘餘,成為荒涼的收藏品。
線索
當然,事情可能並非如此。他只是故意設下疑問,引起好奇,指示我竭心殫慮地找出答案,追逐的遊戲:他要我找他,他要調整我們相互的位置——但是,他給我足夠的線索了嗎?我努力地回想:他沒有穿制服,未穿戴或使用印有任何商標的用品,未帶口音,未留下筆記簿,談話中沒有地名、方位的透露,甚至我,在他離去的時候,也未嘗留心他的背影,以及他下樓的時候,轉入的街角。自始至終,我都不曾「跟蹤」過他。我沒有線索。
他是否考慮過這問題呢?過多的線索等於全然放棄遊戲的樂趣;然而過少,或過分隱密的線索,也會澆熄原先便不夠熱心的尋蹤人的意願。多寡輕重,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卻也始終難以拿捏。他留心過,並也為這其間的分寸困擾過嗎?
「我是無法了解對方的;他的模糊並不在於存在著某一個被屏障所遮掩的隱祕,而是證實表象與內在真實之間的遊戲已不復存在。這樣,因愛一個陌生人而產生的一陣狂喜便懾住了我——那個人將永遠存在——一個莫名的衝動——我知道我所不知道的事了。」(註1)
我是否想的太多?他也許只不過一時心急,忘了提及,他什麼也沒想到。(我甚至希望,他根本不抱期望),在這整件事中,我到底該多心一些,還是根本什麼都別想才好呢?
跟蹤的告別
他轉身離去之後,我才漸漸理解在他談話之際,我感到如此跼促不安的原因,(我竟然一直懸念這事!)我無動於衷地表示:「你可以走了。」但一則令人厭惡的回憶,卻突然在此刻,回來了。我恍然明白,多年來,它一直沉默地跟隨在我身後,而如今,卻突然從背後,繞到我的面前,輕易地暴露自己的身分。是它已經發現了足夠的訊息?還是我不再具備被跟蹤的價值?——跟蹤隱含著價值判斷,其中佈滿危險而激情的特質,需要源源不絕的動力和完美的技巧支撐。就在這一刻,延續多年的「跟蹤」行動已然結束。它出面了,緝捕我,或宣佈我無罪,總之是,向我告別了。將我移交到下一個階段。
而我卻還想著,這一刻之前,我竟然不曾發現,如同我等待、幻想的一樣——我被「跟蹤」了。
(註1)羅蘭巴特「戀人絮語」,桂冠,p.138。
200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