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12 17:19:09大瀦

河西走廊上的張掖大佛寺

張掖市位於甘肅省西北部, 河西走廊中段。自古就有“塞上江南”和“金張掖”之美譽。

張掖古稱“ 甘州 ”,即甘肅省名“甘”字由來地。從唐代安史之亂以後,一直是回鶻王廷——“牙帳”所在地,史稱甘州回鶻。 北宋仁宗天聖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銀川一帶為中心建立西夏政權的党項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後,全面佔領了河西走廊。為了加強對河西的經營和管理,西夏政權積極推行了一系列的漢化政策,其中包括興建寺院、翻譯佛經的活動。到崇宗李乾順統治時期, 西夏國力鼎盛,涼州的護國寺 和張掖的大佛寺都是在這一時期修建的。

張掖大佛寺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現在已有900多年了。 它的名稱幾度更改,曾稱作“迦葉如來寺”、“寶覺寺”、“弘仁寺”等,因寺內塑有著名的室內大臥佛,所以老百姓叫它“臥佛寺”、或“大佛寺”。寺內安放有國內最大的室內臥佛,也就是佛祖釋迦牟尼的涅磐像 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壇之上,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耳朵約4米,腳長5.2米 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個人,耳朵上能容八個人並排而坐,可見塑像何等的龐大了。

史載西夏國師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蓋的臥佛而初建大佛寺。 現存建築有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大佛殿殿高33米,面闊9間,規模宏大。 殿門兩側各鑲以六平方米的磚雕一塊,左為“登極樂天”、“西方聖境”,右為“入三摩地”、“袛園演法”。 殿內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裝彩繪,形態逼真,視之若醒,呼之則寐。 臥佛身後塑十大弟子,兩側廊房塑十八羅漢 ,殿內四壁為《西遊記》和《山海經》壁畫。 藏經閣內珍藏有明英宗頒賜的六千多卷佛經,經文保存完好,以金銀粉書寫的經文最為珍貴。 寺後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為張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層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風格獨特,為國內罕見。1966年文革時期紅衛兵破壞時,在臥佛腹內發現石碑 、銅佛、銅境、銅壺、 佛經等,還有一塊紀錄當時張掖地區遭逢地震災害的鉛牌!

張掖位於南北兩條絲路通往西域交通要衝,東進長安中原,西出玉門天山,南走青海巴蜀,北去蒙古草原,現代都有長途高速巴士當天到達這些地方,我們在這裡同樣碰到住宿需轉到涉外等級賓館的問題,不過依據在祁連的經驗,跟上級公安報備後,以一般的便宜價格在非涉外賓館住了下來,房間乾淨清潔,設施完備,真搞不清楚為什麼要求去涉外賓館,這一定又牽涉到商業壟斷吧!張掖有很多特色小吃,我們一一品嘗,很特殊的是涼皮,八寶粥,牛肉小飯及苗氏捲子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