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20 13:14:00太極現象

經絡,脈名相(轉文)

活動活動,要活就要動,確實是如此,但要如何動是一門大學問。

要選擇一個老了又能動的方法,更是高深的學問。

試看運動健將們,普遍不得長壽;有人慢跑,但還是猝死在忙碌辦公室中。

 

                     故要有一正確認知是:

 

「在要活的動中,還要能培養出抗壓力功夫,才是養生最佳活動法。」

練氣功、打太極拳、學禪坐等,是真活動養生法。

做這些運動,就需要瞭解經絡。

 

                     壹、經絡的名相

 

第一節 經絡之意義  

「經」者有「徑」之意思,

如路徑可通達各處,且是直行之幹線;

「絡」者有「網」之意思,縱橫連結之網路,是橫出的旁枝;此絡網可將人體的上下、左右、前後、內外等連結,進而或深或淺地將五臟(心、肝、脾、肺、腎)、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頭面、軀幹、四肢等

都連繫起來,用真氣來促進全身細胞生理的作用,顯現生命的現象。

 

所言經絡者在修行者言,包括十二經脈、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二經筋、十五絡,以及很多絡脈和孫絡脈等總稱之名。

 

吾人色身經絡的正經十二脈,是構成整體循環的主體,

 

奇經八脈是調節十二經脈之作用。依經絡學來說,一般均以內氣佈滿正經十二

脈,有多餘之內氣,始絡溢入奇經八脈。而修行者內氣誘發起後,宜先行督脈

(此點修淨土、修密者常反其道而行,易造成困擾),後連任脈再轉衝脈(任脈旁

左右兩脈)。蓋因此階段過程,小腹胞中契機雖誘起,但真氣仍不具足,故宜局

限在重要經絡上。也可說前者為一般人皆具足之經脈,後者為修行者所開發出

來之特有經脈。

 

奇經八脈者: 陰維脈,陽維脈,陰蹻脈,陽蹻脈,衝脈,任脈,督脈,帶脈。

 

行者先開發出調節作用的八脈,進而導入正經十二脈,透過經別及經筋,連結

一切脈絡,使氣行於全身,若證入色界三禪之境界,則內氣佈滿全身,每一細

胞如一世界,得世間離苦妙樂禪定,死後生三禪天。

 

 第二節 十二經別、經筋之意義  

 

所謂經別者是十二經脈分出後別行(另行走)的一部分,意即別行於正經脈,故

簡稱經別,共有十二條經別。它的循行路線和分佈的部位,比一般的絡脈來得

深來得長,所以和脈絡有所不同。其名稱係十二正經後加一個「別」字即得,

如手太陽經別。十二經別走在互為表裡配對的陰經脈與陽經脈之間,起一種往

來聯絡道路之作用;其循行部位多在肘、膝以上,臟腑、軀幹及頸項等處。經

別循行至頸項以後,三陰經別與三陽經別相結合後,都走入陽經脈之原路,且

上行至頭面部位。

 

所謂經筋者是十二經脈與十二經別以外的筋肉表端之部分,由此可知十二經筋

者,都偏重於行走筋肉部位,所以稱為經筋。十二經筋都起於四肢,終於頭

身,且都走在較體表的層次,而不連結屬接至內臟;故有些經筋氣所到之處,

並非經脈、經別所能到達的。如行者皮膚表面經筋走到之處,癢癢難耐,此是

經筋行走到之功能。

 

手、足三陰陽經筋相結合處:手三陰經筋(手太陰肺經、手少陰心經、手厥陰

心包經)由裡側循行至胸部相互結合;手三陽經筋(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

腸經、手少陽三焦經)由表側循行至頭角部相互結合;足三陰經筋(足太陰脾

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由內側循行至少腹部相互結合;足三陽經筋(

足陽明胃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由外側循行至面部相互結合。

 

 第三節 十五絡之意義  

 

絡者又稱絡脈,是由經脈分出來的呈網狀的大小分支,共有十五條。絡脈的主

要作用是配合經脈,網絡全身組織,運行營衛氣血。十五絡者係十二經脈和奇

經八脈中的任、督兩脈所分出的絡脈外,再加上「脾之大絡」,則共合成十五

絡也。全身十五絡均由一穴道與經脈相連,因此絡之命名即以此本身起點之穴

道名稱來命名,其名稱如下:

 

列缺絡─絡連手太陰肺經          通裡絡─絡連手少陰心經

內關絡─絡連手厥陰心包經      偏歷絡─絡連手陽明大腸經

支正絡─絡連手太陽小腸經      外關絡─絡連手少陽三焦經

公孫絡─絡連足太陰脾經          大鍾絡─絡連足少陰腎經

蠡溝絡─絡連足厥陰肝經          豐隆絡─絡連足陽明胃經

飛揚絡─絡連足太陽膀胱經      光明絡─絡連足少陽膽經

尾翳絡─絡連任脈                      長強絡─絡連督脈

大包絡─脾之大絡 

 

十五絡脈運行之方向,除任脈的尾翳絡、督脈的長強絡、脾經的大包絡,在軀

幹部分循行外,其他十二絡都在手腕和足裸部順著本經之經脈方向循行,把相

互表裡的陰經脈與陽經脈溝通起來,加強身體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