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0 18:34:27Hansen

“鐵律”依舊 “金牌榜遊戲”凸顯醜陋金牌政績觀

新華網江蘇頻道 新華社記者蔡玉高、胡錦武、鄭道錦

翻開全運會獎牌榜的歷史:八運會上海第一、九運會廣州第一,十運會江蘇更是以絕對優勢奪得頭名。不管實力如何,誰是東道主,誰就會在獎牌榜排第一,這似乎已經成為了一條"鐵律"。


"鐵律"的背後是什麼?裁判優勢、制度便利、熟悉場地之利、高額金牌獎金之誘惑……本是一場"全民的盛會"卻因"東道主優勢盡顯"而變得讓人有些厭倦。


"人民的節日卻變成了金牌榜的遊戲,遊戲的背後凸顯的是歷年來中國地方政府醜陋的金牌政績觀。"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社會學家的話發人深省。

“鐵律”詮釋:我是東道主,就得拿第一

"江蘇絕對不會做金牌榜第一,只要能進前三名就行,我們的第一要務是將比賽辦好!"作為第一個透過申辦取得全運會主辦權的省份,江蘇當初信誓旦旦的承諾贏得了人們的一片掌聲。"全運會就是一次人民的盛會,誰拿多少金牌又有什麼要緊。"東道主的覺悟讓人感動。


可十運會的比賽剛拉開帷幕,東道主立刻拉下了偽裝已久的面具,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奪金潮,在開幕式之前,江蘇隊幾乎平均有"0.5"枚金牌入賬,等到開幕式之際,江蘇隊早以26枚金牌在獎牌榜上一支獨秀,而這個成績已經超過了江蘇隊九運會的總成績。


對此,有一家媒體曾發表了題為"優勢項目結束大勢已定 東道主已’閉幕’"的文章,文章一開頭便說:"十運會昨天開幕了,但對於東道主來說,這屆比賽卻已經’閉幕’了。 誰都知道江蘇在四年前就開始招兵買馬,意圖利用東道主的優勢在主場一鳴驚人。但還是沒有料到他們居然會在十運會開幕日之前就會脫離第二集團,並且遙遙領先於九運會老大廣東代表團……對於東道主來說,十運大勢已定。"


獎牌榜的結果證實了這家媒體的猜測,開幕式後,江蘇隊依然保持強勁勢頭,天天均有金牌,有時甚至一天收穫5塊,實力之強讓其他省、區不得不"俯首稱臣"。比賽還剩最後一天,但江蘇隊的金牌數已經達到"54枚",領先第二名的廣東隊竟達13枚之多。這樣的成績早早超過了八運會和九運會的金牌老大。


同一種現象也出現在九運會上,開賽不過五天,東道主廣東代表團的金牌總數已經接近50枚之多,並最終奪取了69.5枚金牌,創造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全運會記錄。八運會上,東道主上海隊雖然沒那麼猛,但他們也是以"42枚"金牌奪得第一。


"我是東道主,就得拿第一",這儼然已經成了全運會的一條"鐵律"。

“鐵律”依舊:“東道主現象”維繫


既然是"鐵律",那就沒有什麼好奇怪的了?


錯!正因為是"鐵律",所以才讓人產生疑問:體育競賽本是以實力論高下,怎麼成了以"東道主"論高下?這極不正常。


不可否認,從九運會之後,江蘇全省加強了對體育的投入,四年的十運週期內,江蘇省僅在參賽費用上就比九運週期提高了50%,達到9000萬元,用江蘇省體育局局長李一寧的話說就是"凡是他們(運動隊)提出的要求,省裏幾乎是有求必應"。如此的重視力度,東道主的體育訓練水準自然會得到了很快的提高。


但千萬別忘了此前國內列強在評估東道主的時候,僅把江蘇歸入"傳統的第二集團,而不是第一集團"。


事實上,江蘇體育水準的提高根本掩飾不了他們在十運會上所享受的裁判優勢、制度便利、熟悉場地之利……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體育比賽的公平性。讓我們來看看發生在十運賽場的一幕幕:


在江蘇隊奪冠的網球男團決賽中,對裁判不滿的爭議事件曾導致比賽一度中斷近40分鐘。


體操男子吊環決賽,江蘇選手黃旭戰勝天津隊的"吊環王"董震獲得冠軍,賽後,天津隊和天津媒體一齊指責裁判不公。


在女子羽毛球單打比賽半決賽上,香港選手王晨多次對裁判的誤判表示不滿,江蘇與解放軍的雙計分選手蔣燕皎最後不僅戰勝了王晨還問鼎了女單冠軍。


跆拳道比賽場上,東道主選手趙燕的對手在比賽開始前都紛紛棄權,其中包括奧運會冠軍羅微和解放軍選手劉蕊兩位極具實力的對手,這使得東道主選手趙燕幾乎不戰而奪得金牌。


北京隊至今對丟掉馬術三項賽團體金牌深感不滿。在比賽中領先的北京馬術隊,因為隊員被取消比賽資格不得不放棄比賽,最終成全了東道主江蘇隊歷史性地在全運會馬術比賽上摘金。


而江蘇隊在自行車賽場上的奪金運動也不得不讓其他選手發出了這樣的感慨:"人家對場地熟悉,閉著眼睛也能騎!"


……


東道主江蘇隊還是雙計分、協議計分制度的受益者,這一倍受爭議的制度為江蘇隊至少帶來了7枚金牌。


"誰讓人家是東道主呢?"一位多年從事體育的老教練說,"你們也不要光顧著說江蘇,’東道主’現象早在八運會、九運會上就已出現。"老教練對"東道主現象"的習以為常讓記者心中不由升起了一股悲涼!


“鐵律”背後:變味的金牌政績觀作怪


這條"鐵律"的背後是究竟是什麼?"尋找到’鐵律’背後的原因,你就會發現中國體育目前問題所在。"一位專家說。


在就十運會上鬧得沸沸颺颺的"孫福明讓金牌"一事接受記者採訪時,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張鴻雁說,全運會上,之所以出現大家不擇手段爭金奪銀的局面,跟我國地方政府不正常的體育成績政績化有關。所謂"體育成績政績化"是指,和以前的"GDP"崇拜一樣,一到大型的賽事,各個地方政府就會給自己的代表隊下達各種目標和指令,因為,所有的成績都將成為官員們向上級邀功請賞的砝碼。這大大違背了體育比賽的初衷。


正如張鴻雁所說,在十運會的比賽中,經常會聽到一些代表隊在議論著自己的金牌任務有沒有完成,記者看到這些人臉上的表情又兩種要麼是洋洋自得、要麼是面存焦慮,反正絕對不會是心平氣和!的確,當金牌數可能是這些官員的陞官砝碼時,誰都不會、都不能處之泰然了。


用這樣的思路再去理解"東道主現象",似乎有些眉目了。既然體育成績可以政績化,那麼作為東道主,又有什麼理由不發揮一下東道主的優勢,從而為自身積累些資本呢?


在地方官員看來是"金牌政績觀",到了運動員和教練員那裏,便成了"金牌經濟觀"了。何謂"金牌經濟觀",一句話概之:一塊金牌多少錢?在體育比賽中,能否得金牌直接關係到運動員、教練員的經濟收入,甚至是個人價值的實現,在這種力量的驅使下,什麼事情都有可能發生。


據了解,"一塊金牌多少錢"是不同代表隊運動員之間的經常討論的話題。而一家媒體記者經過調查,竟然得到了一些省份的"金牌價格":"江蘇:約40萬元,另給住房;廣東:約30萬元;上海:約23萬元;山東:約20萬元;遼寧:約15萬元;北京:約25萬元。 "如此之高的獎金,已遠遠超過了亞運會、亞錦賽甚至是世錦賽的冠軍獎金,幾乎和奧運會相媲美。


獎金數額是否準確,還得求證,相信不會是空穴來風,但卻將中國的"金牌經濟化"的一幕展露無遺。據了解,無論是在一塊金牌的價格上,還是對聘請教練員的力度,還是對外來運動員的協議引進上,江蘇隊都不遺餘力。


"體育絕對是錢堆出來的,排除了那些人為的因素後,江蘇佔據金牌榜的絕對優勢和他們大力度投入有著最為直接的關係,要知道,一塊金牌的背後可能是上千萬的代價,甚至還不止。"在看到江蘇1天奪得3塊柔道金牌,一位柔道教練發出這樣的感慨

“鐵律”不破:中國體育必無望

面對"鐵律",習慣成自然,還是尋求其癥結,徹底打破它,這將直接關係到中國未來體育的發展。"’鐵律’不破,中國體育必無望!"一位教練員這樣說。


讓我們回想一下十運會的定位:"這將是一次全民的盛會,人民的節日。"可縱觀十運會的進程,我們真的做到了嗎?且不論十運會很多賽場邊稀稀落落的觀眾人數,也不管全國人民最終從十運會上得到了什麼,就是那一場場不斷上演的"鬧劇"足以讓人們心灰意冷:不論實力,東道主就有優勢拿第一;爭金牌不是為榮譽,更重要的是為錢……


事實上,"東道主第一"的"鐵律"是整個中國體育發展存在問題的一個縮影。缺乏誠信,尤其是在大型體育賽事中缺乏誠信,這是中國體育介面臨的一個普遍的難題。張鴻雁說:"處在公眾視角的大型體育賽事對誠信的要求更高,因為它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代表的是一個國家、一個區域民族文化的形象。但在我國卻恰恰相反,體育比賽中缺乏誠信機制,這給整個社會敲響了警鐘。"


正是因為缺乏了誠信,十運會中才會出現了一場場不該發生的"鬧劇",而"東道主現象"也才會從八運會延續至今。


另一個關鍵點便是"體育的目的"。體育賽事是為了提倡公平、公正的奧林匹克精神,體育鍛鍊本是為了全民健身,這是"體育的目的",但我們好像已經早早背離了這樣的方向,而是將體育帶入到"政績""經濟"之中,而且是越走越遠。這樣的體育、這樣的賽事人民從中能得到些什麼?難怪有人甚至提出:這樣的全運會,我們還有必要花鉅資去辦嗎?


十運會就要落下帷幕了,希望各級政府都能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從而辦出讓人民獲益更多的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