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2-20 18:30:49Hansen

十運會場館能否成政府的“燒錢”大戶?

新華網江蘇頻道 新華社記者 姚玉潔 孫彬

十運會即將在南京奧體中心落下帷幕。她的成功舉辦,促進了江蘇全省體育基礎設施建設,並將帶動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但是,投鉅資修建的一系列十運場館賽後之命運引人關注:這些場館誰來管理維護?誰來使用?誰來買單?難道十運場館又將成地方財政的包袱和政府的"燒錢"大戶?

大型體育場館的“一次性消費”成問題


在國內外,為舉辦大型運動會而興建的大型體育場館的"一次性消費"現象屢見不鮮,成為當地政府的難題。


"巨型體育場館賽後運營是個國際性難題,"南京奧體中心工程指揮部計劃造價處處長黃林說,"一是由於大多數體育比賽商業化程度不高,場館利用率低;二是現代體育館投資巨大,回收週期長,回報率低。目前國內大多數體育場館經營不佳,高度依賴政府財政,建一個虧一個,成為地方政府的’燒錢’大戶、燙手山芋。"


蒙特利爾奧運會新建場館的欠債還了幾十年。就連被世人譽為典範的悉尼奧運會,會後主體育場所在的奧林匹克公園也難逃"門庭冷落車馬稀"的命運。大型運動會具有公益性,要求所有場館長年維持不虧也許過於苛求;但運動會本身又具有廣告效應和商業開發價值,這為一些場館"自己養活自己"創造了條件。


在最近五屆全運會中,除北京七運會利用了不少北京亞運會留下的場館外,廣東六運會開發了天河體育中心,上海八運會新建了八萬人體育場等一批場館,廣東九運會則新建了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11座體育場館,改造了45座舊場館。


但從目前情況看,有不少場館仍入不敷出。亞特蘭大奧運會、悉尼奧運會、雅典奧運會的場館都存在著此類問題。有關人士說,當然必須也做好虧的準備,對於以全民健身為主、收費相對低廉的場館來說,自負盈虧是了不起的成績。政府進行適當財政投入,在國際上也是通行的做法。在廣東和上海這些經濟發達地區,不少場館已經做到了在日常條件下的自我維持,但到了15年左右的大修期限,場館本身也沒有財力承擔。天河體育中心為舉辦九運會而全面整修的費用高達1億元,僅游泳館的翻新就投入了2000萬元。


南京奧體中心90%還是掏政府腰包



辦好十運會,首先遇到的就是體育場館建設的壓力。十運會共需比賽和訓練場館132個,其中34個需要新建。化挑戰為機遇,省市共建,市場運作,成就了一批世界級高水準的體育場館。


南京投資26億元建設了十運會配套場館"10+2"工程,其中全民健身中心總建築面積7萬平方米,單體建築面積全國最大;蘇州、無錫、揚州、泰州、鹽城等地先後建成了場館設施配套齊全的現代化體育中心;江陰、昆山、張家港、太倉、常熟、金壇等縣級市的體育場館也設計新穎,設施先進,成為當地標誌性建築。


作為十運會主會場,南京奧體中心總投資22億元,僅用兩年半時間就建成使用,其工程設計和建築質量創下了十幾個中國之最。奧體建設指揮部副總工程師吳秉禮感嘆地說,一次性規劃,建設"一場四館",建築面積41萬平方米,中國唯一、世界少有!


據不完全統計,4年來,江蘇全省體育場館建設總投資近100億元,超過了建國後前50年場館建設投入的總和。江蘇體育設施建設由此大踏步前進了10年,為體育大省向體育強省的跨越打下了堅實基礎。


江蘇省體育局體育經濟處副處長宋志平介紹:"為籌備十運會,全省新建、改造場館共54個,總投資達上億元,但90%仍然是掏市長的腰包。"


以南京奧體中心為例,設計之初計劃嘗試投資和經營體制改革,由江蘇省、南京市和江蘇省國有資產經營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省財政投入10億元,南京市無償提供建設用地,省國資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南京奧體中心建設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負責投入除政府投資以外的項目建設資金和建成以後的經營管理。


但在實際操作中,仍然是政府全額投資。建成後,奧體中心產權將歸國資委所有,賽後將成立經營管理公司,由省政府代管,體育局參與,高層管理人員將由政府委派,中層從其他專業場館調任,大部分工作人員從社會上招聘。


業內人士指出,政府全額投資不僅給財政帶來巨大壓力,而且必然導致場館賽後運營出現產權不清、政企不分的矛盾,結果是每建成一項社會事業項目,政府就背上一個包袱。公共體育設施普遍存在財力不足、融資渠道狹窄等問題,進入越建設、越賠錢的怪圈,因此亟需進行市場化改革,實現產權主體多元化。


從設計開始,南京奧體中心走出“一次性怪圈”第一步


南京奧體中心佔地面積達89.6公頃,總投資近21億元,主體建築包括一個6.2萬個席位的體育場,一個1.3萬個席位的體育館,以及游泳館、網球中心和體育科技中心,堪稱是國內功能最全、技術標準最高的綜合性大型體育建築群。
維持這樣一個龐然大物,每月光水電費就高達150-180萬元,物業管理費每年1000萬元,加上職工工資、經營、維修等費用,每年總的經營成本不會少於6000萬元。


"好設計是好工程的基礎,我們在設計之初就綜合考慮比賽需要和賽後管理問題,對工程結構、造價等進行了大量研究,"南京奧體中心工程指揮部副總指揮徐學軍說。


據介紹,南京奧體中心的一個獨有設計就是大平臺,用以實現人車分流並聯結5個場館,這個設計可以比相同面積的地下停車場節省投資約3.5億元,同時大大減少了地下工程在照明、通風、消防等方面的後期維護費用。


奧體中心體育館是我國南方第一個可以舉辦大型冰上賽事的場館,可以舉辦除了自行車和田徑之外的所有室內項目比賽。它達到了標準的冰場大小,面積近3200平方米,需要舉辦冰上項目比賽時就安裝製冷管道,澆水制冰,平時則鋪設美國原裝進口的活動地板。舉辦排球、乒乓球等比賽時在地板上鋪設橡膠墊,舉辦體操比賽時則搭建臨時賽臺。


黃林說,這就實現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場館。為調節不同比賽項目的場地尺寸需求,體育館在1.3萬個席位中設置了3000個活動座椅。


南京奧體中心賽後將向公眾開放,滿足社會對體育健身和觀賞體育競賽表演的需要。但從國內各大體育場館的運營狀況看,都存在"以副養主"的情況,即僅靠向公眾開放無法維持運行,必須從體制和機制上創新,進行深層次開發,做附加值高的經營項目。即使像上海、廣東等地經營較好的場館,也是依靠"體育物業"而非體育產業創收,而且也只能維持日常運行,維修改建等仍然依靠財政投入。

風險仍是繞不過去的門檻

位於馬群白龍山的南京賽馬場是所有十運會場館中唯一真正意義上引入市場投資機制的案例。它由南京市國資集團與民企南京紅龍集團共同建設,總投資在2.5億元至3億元之間,紅龍公司控股並負責賽後經營。


南京賽馬場佔地77.8萬平方米,可容納400匹賽馬和萬名觀眾。這是首家經國家批准建設的國際標準賽馬場,也是亞洲最大規模的賽馬場,其賽道、馬廄等設施的技術標準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準。


談及投資初衷,紅龍集團董事長吳有紅卻"不言利":"在很長的時間內,南京賽馬場都將虧本,盈利問題暫不考慮。"


賽後,南京賽馬場一方面將作為國家馬術訓練基地,並承辦亞洲盃馬術測試賽等,亞運會、奧運會的參賽隊伍也將在此訓練;另一方面,紅龍公司將成立俱樂部對外經營,並與江蘇省體育學院聯合舉辦馬術專業學校。


"歐洲、日韓等發達國家包括港澳地區的馬業,依靠龐大的產業鏈盈利,包括博彩業以及馬具器材等相關產業。"吳有紅說,"但是目前國內政策尚未開放,市場氛圍也沒有形成,投資風險很大,需要漫長的發展過程。"


正是高風險以及盈利前景的不可預測,阻礙了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常州武進曲棍球場在規劃之初的設想是"省裏撥款+區政府投入+企業投資",一開始也確實有五六家企業表現出興趣。但隨著建設的進展,企業逐漸意識到,投資體育場館風險大,回報週期長,最終退出了合作。

培育體育消費市場才是真正的出路

為什麼目前市場的腰包掏不動?江蘇省體育局體育經濟處副處長宋志平說:"公共體育設施特別是為大型賽事準備的場館,投資巨大,帶公益色彩,回收週期長,回報率低,是投資者興趣不大的原因。而其背後,是群眾整體消費水準、消費能力的不足,體育市場遠未發展成熟,可以說培育體育消費市場才是真正的出路。"


體育消費處於朦朧階段,體育投資處於茫然狀態,正是國內體育市場的真實寫照。宋志平說:"要啟動市場,關鍵是要引導百姓消費,有了市場盈利前景,投資者自然有信心。"
比賽的可觀賞性和商業化,則是啟動體育市場的鑰匙。常州市武進區體育局副局長蔣正偉認為,像曲

棍球這樣沒有群眾基礎、開展並不普及的體育項目,場館運作要自負盈虧難度太大,仍然依靠政府投入為主;但像乒乓球、籃球、足球這樣的熱門項目,收益不成問題,應該加強研究,科學運作,吸收社會資本的充分介入。


據介紹,南京奧體中心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了賽後商業使用的可能性,除必需的競賽用房,盡可能建成商業用房。其中體育場設有176個包廂,數量為全國之最;體育館共設28個包廂,面積在20-30平方米之間,設有空調,配備了廚房和衛生間,這是國內第一家在體育館內設包廂的。這種包廂一般是由單位預先常年購買或租用,邀請其貴賓、客戶前來觀看比賽,滿足有實力企業的公關需要。


體育場和體育館除了可以進行品牌專賣、展覽、文娛演出等活動外,還在游泳館、網球中心預留了很大面積,可經營餐廳、咖啡屋、酒吧、桑拿等服務項目,賽後可以成立俱樂部,吸收會員。奧體中心目前預留的空地將來還可以建成超市、汽車站或旅遊集散中心,成為集健身、休閒、旅遊、觀光等功能於一體的公共服務場所。體育科技中心則按照賓館的結構標準設計,賽時作為新聞中心和官員辦公室,平時可作為賓館經營。


江蘇省體育局體育經濟處副處長宋志平說:"南京奧體中心在建館之初就透過科學設計為賽後運營預留空間,為解決上述問題走出了一條可供借鑒的新路。它的嘗試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以及山東舉辦下一屆全運會積累了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