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5-17 00:01:16幫泥兔

我所觀察的新故鄉社區營造

教室裡培訓社區工作者或是社區中陪(培)伴社區成為學習型組織-我所觀察的新故鄉社區營造

  回顧近年來以社區營造之名延伸所推動的相關政策執行,各部會政策項下所舉辦過的培訓課程不知凡幾,社區居民收到來自各級政府、輔導團隊等等相關單位所寄來通知函件,懵懵懂懂與模模糊糊之中報名參加學習,其成果有的確實在適切的課程規劃與適當的學員之間產生了火花,點亮成為璀璨的社區,但也有許多課程勾勒出了大餅,但學員回到社區內部之後無法適時捲起關鍵事件,每個結訓的社區成員回到社區依然是辛苦獨立的社區工作者個體,對於社區組織與團隊運作提昇有限,反倒回頭檢討起當初美意辦理培訓的主辦單位。

  作者有幾次機會踏訪社區,感受到當初課堂中的學員回到社區田野仍舊熱情澎湃,他們對於課程的概念依舊熟悉,對於願景的勾勒有熱情與憧憬但紊亂,他們等待著突破瓶頸的契機,覺得自己變成為一個接受觀念後半調子的幹部,看著眼前社區的問題感覺比以前清晰許多,卻沒辦法立即轉化培訓所得成為社區突破瓶頸的關鍵力量。這個現象反映出社區最佳突破現狀的時間點沒有銜接在上完課程的這個階段,此時居民看社區問題漸清晰,但仍期盼結合外在協力力量參與社區擾動,這樣的渴望成為社區更進一步的需求;他們認為社區居民接受培訓之後僅是一個有觀念的獨立社區工作者,將真正的轉機期待於社區田野中後續培訓並陪伴他們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以便他們未來能夠獨立解決自己社區的問題。

  此處以觀察苗栗縣三義鄉雙湖社區參與苗栗縣社區營造中心舉辦培訓課程後續發展來作為討論案例。雙湖社區九十二年度首先參與縣級社區營造中心所辦理的社區營造培訓課程,這段期間社區營造中心針對社區營造觀念、計劃書撰寫、行政部門政策內容介紹等等分別進行課堂授課,來自不同鄉鎮的居民共同聆聽課程,培訓課程將必備的基礎知識與觀念主動傳遞給報名的社區幹部、熱心居民。這些居民被預期吸收課程後回到社區能夠成為種子,還要從學習者轉變成為社區裡面的先行者,帶領社區一路往過去未曾接觸的社區營造路途前進。

  雙湖社區於結束九十二年度培訓課程之後以積極的態度撰寫計劃申請九十三年度新故鄉社區營造第一項先期規劃案,並順利獲得規劃經費。觀察發現,由於雙湖社區裡的居民參與課程時積極用心,對於社區營造的概念吸收良好,總能在生活的場域中自然而然的將這些觀念與知識轉傳遞給其他的居民。當先期規劃案展開,社區一如往常循著既有的、當地的社區運轉脈絡啟動規劃案;負責推動規劃案的村長等相關幹部,熟悉當地的人文、歷史、風俗等等,以當地地方智慧操作未曾實作過的規劃案,卻也很快的碰到在地慣常遇到的難題:所有的不信任、瓶頸、困難等等社區內部經常面臨的困境;雖然幹部們努力帶入新的培訓課程所獲得的概念與知識,但初期所獲得的居民回應令人灰心,有些感受與幹部們接受培訓之前無異,突然間對於推動課堂所得到的社區營造理念感到挫折,深深覺得這些培訓課程內容如果能夠繼續透過社區居民以外的講師、陪伴者來發酵將事半功倍,覺得社區相當需要一個來自社區以外的陪伴者,深入當地社區培訓居民、陪伴社區,陪著他們一同成為具有自主能力的學習型組織。

  因此在雙湖社區的案例中,引入協力與陪伴的力量加入規劃案的進行,使得社區工作團隊有了突破瓶頸的轉機。社區居民運用在地智慧推動地方人際網絡迅速串聯、判斷各地區位與土地使用可行性,讓規劃案的進行完全以當地人的角度出發與運行,用地方人處理地方事務的智慧如機器中的引擎一般成為運轉的心臟;同時間外來協力與陪伴的力量來到社區田野現場,去除了課堂教室的抽象與理論,與在地居民共同討論具體問題,推動凝聚實際田野內的共識,遇到社區內部慣常碰到的困擾與爭執,以陪伴者、外來客觀的立場與角度,很快的能夠調節居民突破冗長的僵持,在當地居民的運轉之中注入一股提昇與刺激居民實作成長的力量。使得社區團隊真正開始走向學習型組織,在田野中培訓養成更多的社區工作者;待協力團隊離開時,這些社區夥伴也能夠真正肩起社區營造的任務。

  除了雙湖社區,作者在走訪苗栗縣通霄鎮城北社區時也看見社區幹部同樣期盼協力團隊的眼神,還有泰安鄉清安富民社區也有這樣的需求,以及包括造橋、平興社區都熱烈的邀請協力的夥伴進入社區進行陪伴養成工作。

  對照推動社區總體營造十年來總是讓人耳熟能詳的"明星社區",多數明星社區內都有著先天能力相當好的關鍵推動人士。而這十年來,特別是近幾年廣泛舉辦的培訓課程,在教室內帶動了觀念、傳遞了知識,但以培訓總人數計算比例可以發現,培訓結果並沒有有效養成眾多實力豐厚獨當一面的社區營造火車頭;他們離開培訓的教室之後確實學有觀念與技巧,但是在社區實際場域更需要給予實戰的培養與陪伴,於其在社區實戰時給予協力支援,讓社區團隊步向具有學習與成長能力的運作組織。

  社區不應由外來的指導者成為主導社區的力量,不應任其成為反客為主的靈魂人物,這些陪伴的力量不能代替社區解決問題、給予答案,卻能夠協助社區幹部避免陷在既有的社區糾結與瓶頸之中無法突破。課堂中的培訓課程可以養成社區工作者的觀念與知識,但無法使得每個上課學員所處的社區立即成為有學習性的社區組織,這些有派員上過培訓課程的社區未必都能突然因此變成實力堅強的下一個明星社區。

  走過社區營造十年,我們應該試著思考過去教室裡的培訓課程是否需要另外更細膩的銜接,這些接受教室課程培訓的社區工作者回到社區田野,有的將更需要一股相似培訓課程指導與協力的力量,在社區田野內陪伴社區成為學習型組織,給予起步成長時的協力:一種能夠在社區面臨瓶頸時陪伴社區突破瓶頸的協力與陪伴,一種學習當地在地智慧並與當地在地智慧相互搭配、共同成長的夥伴協力。

  陪伴社區成長就像化學反應裡的催化劑,促成了化學變化,產生了有效、有意義的質變,但是最後協力者不會成為新的化合物的一部份,促成變化以後還能成為下一個社區的催化劑,催化劑離開以後社區仍舊獨立且茁壯的繼續成長。

  十年了,叫的出社區名字的還是特定的明星社區,被熟悉的社區工作者也還是特定的一群人。社區營造需要更多陪伴與協力社區的種子催化劑,將他們從課堂中派遣四處而去,到每個社區去學習社區在地智慧,與社區在地智慧結合、催化社區突破瓶頸產生質變,讓更多社區蓬勃起來!

  看著雙湖社區以及許多接受過培訓課程的社區,他們眼神中透露希望協力與陪伴的力量進入,只要養成更多協力夥伴並做好不變成化學變化成品一部份的催化劑,學習社區在地智慧,協助社區提昇、強化成為學習型組織,最後社區仍然運籌於社區原來主人團隊中。一旦擔任催化劑的協力夥伴成員越來越多,更多社區就能因為協力陪伴而成長,這是台灣社會多麼令人感動與期待的未來!

-----
本文發表於社區營造學會電子報第四十八期(94年05月13日星期五)
http://www.cesroc.org.tw/eNEWS/index4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