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8-29 11:59:02雀飛筆
紐約黑幫
「紐約黑幫」(Gangs of New York)雖然在奧斯卡金像獎中失利,但未上映前有關「大卡司、大製作、預算超支、上映日期修改不斷、八卦紛紛」等報導時有所聞,把我的好奇心餵得飽飽的,早就迫不及待地約好麻吉去看電影。
據說美國黑幫電影大師級導演馬汀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30年前,就已拜讀過這本由赫伯特艾斯伯里(Herbert Asbury)於1928年以紐約後移民時期的真實社會情況所撰寫的小說,無奈當時所提的預算太高,再加上其執導的電影票房不佳,令片商怯步,直到1999年,才找到足夠資金開拍電影。為了不仰賴電腦特效而使場景逼真,在義大利特別地以純手工搭建出19世紀的貧民窟,讓一百多年前的紐約街頭重現,也因此讓原本八百多萬美金的預算追加至上億美元,甚至還自掏腰包貼補預算。除此,男主角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在13年前聽說有此片要拍時,還特別地換經紀公司,只是為了增加獲取此角色的機會;久別大螢幕的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更是為了演好「屠夫」庖丁解牛般的神乎奇技,還到肉店去實地學習;女主角卡麥蓉狄亞(Cameron Diaz)也是開拍前專門到紐約圖書館猛K19世紀女子的衣著舉止。這部集導演、演員夢想於一身的影片,怎不令人翹首引頸地期待?!
本劇故事敘述1846-1863年間,歐洲的愛爾蘭等國發生大饑荒,加速歐洲人赴美國淘金的移民熱潮,而當時的紐約正處於政治腐敗和各移民幫派爭鬥搶地盤,且內戰、失業、陰謀、仇恨充斥的蠻荒時期。當時瓦倫神父(連恩尼森)領導的愛爾蘭移民「死兔幫」(the Dead Rabbits)和「本地幫」(the Native Americans)老大「屠夫比爾」(丹尼爾戴路易斯)在曼哈頓島五分角、天堂廣場一帶,以血腥械鬥爭奪著地盤,死兔幫少主阿姆斯特丹(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在目睹父親不幸被殺、關進感化院十六年後,展開對本地幫老大的復仇行動,有著反抗美國狹隘民族主義和腐敗舊勢力的政治寓意。
當懷著殺父之恨的阿姆斯特丹混入本地幫,一步步地走進如「台灣霹靂火」劉文聰的「屠夫比爾」世界時,雖然比爾愛放狠話、做狠事,例如偷他東西的人要剁手,冒犯他的人就割舌頭,但卻發現和他的父親有著莫名的相似,如第一次見到比爾時,看到比爾房內掛著他父親的肖像;再如當他與比爾的女人珍妮做愛後睡著,醒來之後發現比爾就在旁邊,比爾不但毫不介意,還以未有的感性道出瓦倫神父才是他一輩子唯一敬佩之人,並且以「慈父」的方式在他的額頭親吻祝福,告訴他說他沒有兒子。奈何被仇恨矇蔽雙眼的這一對「父子」,終究要宿命地在政府槍砲塵埃中無情地對決,也暗示整個美國社會的變革。
女性角色在此部電影中,乍看之下似乎微不足道,但唯一能看穿暴力顛覆世界真相的卻是片中的女主角珍妮(卡麥蓉狄亞),她的職業是「扒手」,靠的是機智、膽識而非暴力,電影評論者李達義將之喻為母親意象,正可對文明暴力做為批判。如電影一開場,「死兔幫」藏身的那個地下洞穴,即代表子宮意象的「重生」或「再生」,尤其當導演將洞穴中黑暗但溫暖的視覺意像與外面雪白而寒冷的街頭做強烈對比時,更可感覺那洞穴如母親子宮般溫暖地保護著其中的人;當阿姆斯特丹16年後回到五分角,第一件事就是回到這洞穴,甚至後來行刺比爾失敗,被折磨得遍體鱗傷,珍妮也如母親般地抱著他回到這洞穴中;再如珍妮小腹上那道因拿掉孩子而留下的長長疤痕,讓她與阿姆斯特丹的關係更形複雜,不但有表面的情侶關係,也擁有母子關係,因為珍妮腹中孩子的父親是比爾,比爾與阿姆斯特丹之間又有糾結難分的殺父與尋父關係,況且比爾也將他當成自己的兒子一般。而這道疤痕也呼應了影片史詩題旨「紐約的誕生」,阿姆斯特丹片尾旁白說城市的「誕生」即是「deliver」,反映出疤痕是城市誕生背後付出的血腥代價。
這部電影讓我感受深刻的是移民者為了紮地生根的奮鬥辛酸史,影片中的那些移民最初都是從紐約的碼頭上岸的,當時南北戰爭正在爆發,下層新舊移民除了在荒蠻的「五角地」爭奪地盤外,新移民還要面對上船運至南方打仗以融入社會,殘酷的是一邊是新兵上船,另一邊是從南方運回來的棺材下船。然而翻開台灣先民早期的移民開墾史,也是處處見血腥械鬥,既有閩粵械鬥,又含有漳泉械鬥,異縣械鬥,異姓械鬥,職業團體械鬥等,尤其在爭奪經濟上之利益,如農墾的爭地搶水為最,根據《臺灣省通志》統計,在清代212年間,臺灣發生42次民變、28次械鬥,共70次動亂。尤其清朝自中葉以後,國勢中落,政治腐敗,官威不彰,租賦煩重又不公平,加上天災人禍,以致民不聊生,也難怪臺灣動亂頻生;臺灣移民社會中無論結拜要盟、樹旗糾眾、民亂時作、結黨械鬥都充分顯示臺灣社會結構衝突之特色,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之情景,漸不見開闢時代淳厚樸實之民風,而轉變為「輕生喜鬥,善聚黨」之陋俗。
看完電影的心情是沈重的,加上近三小時長的影片,觀賞起來有些疲累的感覺,如果劇情能再緊湊些會更好。雖然理解導演安排阿姆斯特丹與比爾之間有不共戴天之仇與結局對決的寓意,但當比爾以「慈父」方式在阿姆斯特丹的額頭親吻祝福,告訴他說他沒有兒子時,我的心就動搖了,它們之間的仇恨應該是可以化解的,因為那是時代所帶來無法避免的無奈悲劇,甚至他們最後可以攜手對抗腐敗的政府,城市的誕生也不會因此而改變,這是我個人無法認同的地方,或許原著會交代更清楚些吧!儘管如此,不論場景、音樂、內容,這部片還是值得推薦欣賞的。
有興趣者,可前往網站:http://truemovie.com/2002moviedata/GanesOfNewYork.htm
據說美國黑幫電影大師級導演馬汀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30年前,就已拜讀過這本由赫伯特艾斯伯里(Herbert Asbury)於1928年以紐約後移民時期的真實社會情況所撰寫的小說,無奈當時所提的預算太高,再加上其執導的電影票房不佳,令片商怯步,直到1999年,才找到足夠資金開拍電影。為了不仰賴電腦特效而使場景逼真,在義大利特別地以純手工搭建出19世紀的貧民窟,讓一百多年前的紐約街頭重現,也因此讓原本八百多萬美金的預算追加至上億美元,甚至還自掏腰包貼補預算。除此,男主角李奧納多狄卡皮歐(Leonardo DiCaprio)在13年前聽說有此片要拍時,還特別地換經紀公司,只是為了增加獲取此角色的機會;久別大螢幕的影帝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更是為了演好「屠夫」庖丁解牛般的神乎奇技,還到肉店去實地學習;女主角卡麥蓉狄亞(Cameron Diaz)也是開拍前專門到紐約圖書館猛K19世紀女子的衣著舉止。這部集導演、演員夢想於一身的影片,怎不令人翹首引頸地期待?!
本劇故事敘述1846-1863年間,歐洲的愛爾蘭等國發生大饑荒,加速歐洲人赴美國淘金的移民熱潮,而當時的紐約正處於政治腐敗和各移民幫派爭鬥搶地盤,且內戰、失業、陰謀、仇恨充斥的蠻荒時期。當時瓦倫神父(連恩尼森)領導的愛爾蘭移民「死兔幫」(the Dead Rabbits)和「本地幫」(the Native Americans)老大「屠夫比爾」(丹尼爾戴路易斯)在曼哈頓島五分角、天堂廣場一帶,以血腥械鬥爭奪著地盤,死兔幫少主阿姆斯特丹(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在目睹父親不幸被殺、關進感化院十六年後,展開對本地幫老大的復仇行動,有著反抗美國狹隘民族主義和腐敗舊勢力的政治寓意。
當懷著殺父之恨的阿姆斯特丹混入本地幫,一步步地走進如「台灣霹靂火」劉文聰的「屠夫比爾」世界時,雖然比爾愛放狠話、做狠事,例如偷他東西的人要剁手,冒犯他的人就割舌頭,但卻發現和他的父親有著莫名的相似,如第一次見到比爾時,看到比爾房內掛著他父親的肖像;再如當他與比爾的女人珍妮做愛後睡著,醒來之後發現比爾就在旁邊,比爾不但毫不介意,還以未有的感性道出瓦倫神父才是他一輩子唯一敬佩之人,並且以「慈父」的方式在他的額頭親吻祝福,告訴他說他沒有兒子。奈何被仇恨矇蔽雙眼的這一對「父子」,終究要宿命地在政府槍砲塵埃中無情地對決,也暗示整個美國社會的變革。
女性角色在此部電影中,乍看之下似乎微不足道,但唯一能看穿暴力顛覆世界真相的卻是片中的女主角珍妮(卡麥蓉狄亞),她的職業是「扒手」,靠的是機智、膽識而非暴力,電影評論者李達義將之喻為母親意象,正可對文明暴力做為批判。如電影一開場,「死兔幫」藏身的那個地下洞穴,即代表子宮意象的「重生」或「再生」,尤其當導演將洞穴中黑暗但溫暖的視覺意像與外面雪白而寒冷的街頭做強烈對比時,更可感覺那洞穴如母親子宮般溫暖地保護著其中的人;當阿姆斯特丹16年後回到五分角,第一件事就是回到這洞穴,甚至後來行刺比爾失敗,被折磨得遍體鱗傷,珍妮也如母親般地抱著他回到這洞穴中;再如珍妮小腹上那道因拿掉孩子而留下的長長疤痕,讓她與阿姆斯特丹的關係更形複雜,不但有表面的情侶關係,也擁有母子關係,因為珍妮腹中孩子的父親是比爾,比爾與阿姆斯特丹之間又有糾結難分的殺父與尋父關係,況且比爾也將他當成自己的兒子一般。而這道疤痕也呼應了影片史詩題旨「紐約的誕生」,阿姆斯特丹片尾旁白說城市的「誕生」即是「deliver」,反映出疤痕是城市誕生背後付出的血腥代價。
這部電影讓我感受深刻的是移民者為了紮地生根的奮鬥辛酸史,影片中的那些移民最初都是從紐約的碼頭上岸的,當時南北戰爭正在爆發,下層新舊移民除了在荒蠻的「五角地」爭奪地盤外,新移民還要面對上船運至南方打仗以融入社會,殘酷的是一邊是新兵上船,另一邊是從南方運回來的棺材下船。然而翻開台灣先民早期的移民開墾史,也是處處見血腥械鬥,既有閩粵械鬥,又含有漳泉械鬥,異縣械鬥,異姓械鬥,職業團體械鬥等,尤其在爭奪經濟上之利益,如農墾的爭地搶水為最,根據《臺灣省通志》統計,在清代212年間,臺灣發生42次民變、28次械鬥,共70次動亂。尤其清朝自中葉以後,國勢中落,政治腐敗,官威不彰,租賦煩重又不公平,加上天災人禍,以致民不聊生,也難怪臺灣動亂頻生;臺灣移民社會中無論結拜要盟、樹旗糾眾、民亂時作、結黨械鬥都充分顯示臺灣社會結構衝突之特色,有「三年一小反,五年一大反」之情景,漸不見開闢時代淳厚樸實之民風,而轉變為「輕生喜鬥,善聚黨」之陋俗。
看完電影的心情是沈重的,加上近三小時長的影片,觀賞起來有些疲累的感覺,如果劇情能再緊湊些會更好。雖然理解導演安排阿姆斯特丹與比爾之間有不共戴天之仇與結局對決的寓意,但當比爾以「慈父」方式在阿姆斯特丹的額頭親吻祝福,告訴他說他沒有兒子時,我的心就動搖了,它們之間的仇恨應該是可以化解的,因為那是時代所帶來無法避免的無奈悲劇,甚至他們最後可以攜手對抗腐敗的政府,城市的誕生也不會因此而改變,這是我個人無法認同的地方,或許原著會交代更清楚些吧!儘管如此,不論場景、音樂、內容,這部片還是值得推薦欣賞的。
有興趣者,可前往網站:http://truemovie.com/2002moviedata/GanesOfNewYork.htm
上一篇:Good Luck!!
下一篇:「小甜甜」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