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7-27 23:50:09代理台長 維它命

花蓮旅遊之 "靜思、慈濟行 "



踏入有台灣後山之稱的花蓮,給人有一種拋開世俗塵囂感覺,
或許是生活都市人的特殊直覺吧!!

提到「花蓮」我會從以前的印象開始浮現........
小學時代~~~花蓮產大理石
國中時代~~~花蓮住原住民
高中時代~~~花蓮名產麻糬
當兵時代~~~花蓮扁食小吃
現在~~~花蓮慈濟功德會

這個與花蓮齊名的一個佛教慈善團體
一般人簡稱 " 花蓮慈濟 "
就是證嚴上人創辦的佛教慈濟功德會

一九三七年證嚴上人於台中縣清水鎮出生,因叔叔膝下無子,而過繼給叔叔、
叔母撫養。二十歲時,由於父親腦中風驟逝,因探索父親往生後的去處,
而促成他接觸佛法的因緣。

證嚴上人修行時帶著弟子自力更生,或加工打毛衣,
堅持「不受供養」,遵循百丈禪師「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規範;
直到今天,靜思精舍的一切開銷,仍是常住師父辛苦作工賺來維持的。

慈濟園區位於花蓮市區,
園區內主要有慈濟佛教醫院、靜思堂、竹軒、醫學中心等...

竹軒~~這個當初由於蓋「靜思堂」而為了要提供志工休息場所建的。
竹軒大部份的建材以綠竹為主體,
整體建築充滿古色古香,門口的四尊雕像
代表的是慈濟人所奉行的慈、悲、喜、捨四個真言。

聽完靜思堂、竹軒、由來與典故
讓我們感受到每一磚,每一瓦,都是由志工們 " 發願" 合力施工完成,
有別於一般建築意義。

而竹軒旁邊有一座黑色小屋,據說是證嚴上人當年在台東鹿野修行時所居住的房屋。

而真正要了解慈濟就要到「靜思堂」參觀~~

「靜思堂」的參觀,要由地下一樓進入,
內部有各種圖文與參觀動線搭配,由師兄師姐們介紹整個 "慈濟史"

一九六六年,上人於花蓮縣創立佛教慈濟功德會,以慈悲喜捨的大願,起
救苦救難的大行,從事「濟貧、教富」的志業,讓物質匱乏者,增進資生
能力;為精神空虛者,豐富心靈世界。因此,在慈濟世界裡,
不管是救人的人或是被救的人,都洋溢著「感恩的心情」。

到了今天,慈濟分會遍布台灣和全球。在台灣,
向慈濟經常捐款的人有百多萬。慈濟發展了所謂「八大志業」,
包括慈善、醫療、教育、文化、國際賑災、骨髓捐贈、環保和社區志工。

其中的慈善、醫療、國際賑災、骨髓捐贈、都是慈濟比較為人所知的,
但這些也都是治標。
而真正的教育、文化、環保和社區志工、才是慈濟現階段的重點。

就好比說光是靠李正賢打擊劉文聰或刑素蘭你說台灣社會就會安定嗎?
否則霹靂火燒完了怎麼又跑出龍捲風呢?

唯有用教育、文化來薰陶人心,以不致於因私利而危害整個社會,
你想想看、如果劉文聰或刑素蘭跑去做環保或社區志工,
台灣霹靂火也不會被觀眾批評拖戲...
世間上少了兩個惡人,多了兩個善心人士,這樣多美好呀!

所以說素還真就是不懂得用教育、文化來感動,邪惡的組織成員,
每次都要為維持武林正道而奮戰。對吧~

最後來到靜思堂內部的大禮堂,整體挑高壯觀,莊嚴宏偉,
不愧為海內外慈濟成員聚集場所。
連禮堂內座椅的便利性都充滿智慧與巧思。


而要真正知道,證嚴上人當初克勤克儉歷史與「精舍環保概念」,
當然要到訪慈濟功德會。

這個位於新城鄉的慈濟功德會,入口處是沒有路標指引
,若非由熟人指點,否則很難找到。

慈濟功德會也就是全球慈濟的發源地,是證嚴上人的居住地方
與開示場所,整個精舍,清幽簡潔。

同時是慈濟文化教育的所在地,裡面有靜思文化出版品,
含書籍、卡片、CD 、卡帶 與環保日用品.......等

精舍比較特殊有 " 精舍環保概念" 與 " 不掉淚的蠟燭 "

精舍環保~~
「愛惜物命、延續物命就是護生,也是惜福。」這是證嚴上人教育弟子環
保的基本理念。上人於一九九○年起,極力提倡環保觀念,並強調資源回
收、垃圾分類,精舍常住眾更隨即奉行至今。精舍將垃圾分為四大類:

一、可堆肥:果皮、樹葉、殘食、菜葉等。
二、不可回收‧可燃:衛生紙、布屑、木材等。
三、不可回收‧不可燃:玻璃瓶、保力龍、塑膠袋、尼龍繩等。
四、可回收:保特瓶、養樂多罐、鮮奶塑膠瓶、鐵罐、鋁罐等。

除此之外,珍惜資源、愛護地球的精神,在精舍處處可見。
三十多年前,上人即教導弟子們以碎布做嬰兒鞋,資源回收又環保;
飯後用開水清理自己碗碟,再將油湯喝下,除了免除洗碗的油膩,
減少環境污染外,更落實惜福的精神。

另外,精舍以黃豆粉或豆渣粉清洗碗盤筷子,不僅大眾吃得
安心,又避免使用化學藥劑造成環境污染,雖然只是小小的動作,卻是落
實環保惜福的良方。


不掉淚的蠟燭~~
這種蠟燭源起於證嚴上人修行之初,看到傳統的蠟燭,燭淚涔涔,滴在桌
面,既不惜福又不乾淨,於是上人思考如何讓油盡燭滅,完全燃燒。一九
八一年間,上人的智慧巧思,以養樂多空罐當模具,以香為燭心,穩定燭
心的圓鐵片則取材自浪板上的小五金,待蠟油凝固冷卻後,撥下養樂多罐
,包上透明紙外衣,即是一支不落淚的蠟燭。早期靜思精舍都以此種蠟燭
作結緣之用。

一九八二年,靜思精舍採用自動機器模型大量製造,並成為常住眾的經濟
來源之一。慈濟人稱之為「不掉淚的蠟燭」。

上人勉勵慈濟人,要學習這種蠟燭不掉淚的精神,勇敢面對人生。而人心
中的愛,也如同蠟燭心,需要點燃,才能發揮良能。

[ 後記 ]

宗教是導人向善,相互幫助相互扶持,
只是過程不同或組織文化差異,不過最終結果應該是無私無我。
這就是慈濟以人為本的觀念。

就好像要勸人心存善念,在每個地方,
都有它的語言、文化做為傳達的媒介,
總不能強迫它們用中文學習心存善念.....

尊重其他宗教,
這就是排除個人宗教信仰的優越感第一步,
減少全球衝突的一大步。


[ 值得醒思文章 ]

「經只是佛陀在二千多年前與弟子講話的筆記,
本身很日常生活化,也沒什麼變化神通,不過在傳中國的過程中,
經 法顯、玄奘等人的翻譯,才使得平常很淺的教義變得很深,
一般人不懂,就覺得很奧秘,反倒生出一大堆怪力亂神的事情。
其實人與佛之間,真是很接近的。」

「不要把人與菩薩中間劃一道鴻溝,要把菩薩人格化,
把凡夫的 人格往上提升,人與菩薩合起來,就是菩薩人間化,人間菩薩化。」
如果台灣的二千萬人口都能菩薩化,淨土也就不用西求了。

「其實每個人都是白紙上的一篇文章,大宇宙中無論 走到那個角落,
只要肯去面對,處處都是可以學的地方。」

感恩的世界 ,「感恩」是最美的面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