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4 20:26:2620736分之一
因愛心中來
E008-500.jpg
真正適合的愛人是由內心完整的愛呼喚而來的
作者 : 鄧惠文醫師
相遇初時,我們問著:「是你嗎?」,意思是:你是那個對的人嗎?
不論是以何種形式,許多人一生都在嘗試尋找對的伴侶。剛開始覺得「好像是他(她)」,熱戀時相信「絕對是他(她)」並不是太困難的。然而,交往一段時間,進入彼此的日常生活之後,難免不發生預期之外的摩擦。
彼此衝突時,我們再次問著:「是你嗎?」,意思是:這討厭的一面,也是你嗎?你,還是我最初選擇的那個你嗎?
在驚訝與失望的時候,如果立刻認為這是個錯誤的選擇,或,這個人並不是對的,就會急迫的要求對方改變。如果對方不能改變,就看彼此能忍受多久的拉鋸,直到破局時主動或被動地分手。回到單身狀態,重新尋覓所謂「對」的伴侶。大部分的人都是從這樣的模式開始學習伴侶關係。年少的時候,可能因為一點失望就輕易分手,雖然心裡的眷戀可能延續一生。而漸長之後,除非到了生不如死的程度,多半會想「再試試看」。雖然既有的關係不如人意,但若因此完全切割又好像太激烈了。何況,重新開始太麻煩,得從星座和咖啡怎麼喝開始說明,關係發展到某些必然的關卡時,可能還是闖不過,那又何必呢……。
如此的心情,並不全然因為年齡漸長或交友範圍窄縮,更重要的,是因為在一次次的戀愛中,我們逐漸明白了幾件事。
首先,我們自己,對於喜歡或討厭的特質,其實是充滿矛盾的。也就是說,自以為正確地選擇,根本是一團糊塗。人的各種性格,除了容易被看見的表象之外,往往並存著相反的元素。就像我們都知道的,最高傲的人,也是自尊最脆弱的人。
其次,兩個人之間的交互作用,力量非常驚人。許多可愛或可恨的性質,只有在跟某個人的關係中才會被激發。我是怎麼把本來可愛的你變得如此可恨的?而你,又對我做了什麼,連我都覺得自己好陌生?
例如:如果我期盼一位熱情的伴侶,也有幸覓得一位看起來如此的人,之後,在這一點上,就會一帆風順嗎?
不管多喜歡什麼,都是有但書的。在某些情況下,某種令人喜歡的東西也可能變得令人無法忍受。
以為某種特質的伴侶才是「我」想要的,但,「我」是什麼?
若非經歷過深沉的內在探索,一般人所知的「我」,只是意識表層的認知,並不等於全面的「整體我」。意識層面的認知與意願,是一個小的「自我」,這裡所謂的「小」,是指「部分的」、「不完全的」。而一個人的身心整體,除了「自我」這個意識表層的部分,還有相對而言更為龐大的潛意識。潛意識中,儲存著我們未曾覺察的、或是被壓抑而遺忘的種種情感和需求,暗中影響、驅動、限制、決定了我們的感受與行徑。這是我們經常在關係中感到「事與願違」的緣故,不是事物違背了我們的願望,而是我們不夠清楚內在的矛盾,無法掌握包括潛意識的整體我,因此無法選擇真正能夠通往目標的方向。
與其不斷外求真正的伴侶,不如多對自己做內在探索的功課。真正適合的愛人是由內心完整的愛呼喚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