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1 21:36:41che

市井藝術

在香港的「台灣月」,我們看到了一些藝術與人之間的可能性!藝術應該像殿
堂的珠寶,供人賞覽,並要肅靜?還是像市井攤販上的小木偶,隨時可
拿在手上,觸觸它的質感?在香港,藝術常常是貴族把玩的金
鑽,跟平民百姓距離很遠、很遠。「這是一個階級分明的社會,我希
望台灣的藝術能以跨越階層的角色,出現在香港。」光華新聞文化中
心主任平路如是說。

在台北的街頭,像師大路的老樹下,我們看到差事劇團在演繹著詩般
的人生悲樂;在西門町的小牆和電箱,我們看到年輕人即興、色彩斑
駁的塗鴉……但回到香港,街頭藝術早就被街道管理人員清掃得一乾
二淨,而大廈的石牆、玻璃牆,也有清潔工人刷得亮麗,在清掃和亮
麗之下,藝術在香港,也成了冷冰冰、沒有人味的珠寶。

為了重新拉近人們與藝術的距離,為藝術注入生命,平路今年確是很用
心,也很辛苦。在這個「台灣月」裡,平路邀請了來自台北木柵老泉
山的「優人神鼓」在香港大會堂表演,且以免費取票入場的方式,希
望香港普羅大眾也能參與所謂精英分仔的藝術生活;平路也安排了結
合東方傳統茶道與樂奏的「茶與樂的對話」在光華中心表演,並讓來
客自由入座,打破「按位入座」的制式死板……這些用心安排,除了
將台灣藝術帶到香港,更重要的是,希望講出藝術與人之間的故事。

平路是用心的。然而,藝術進入社會的方式改變了,但它所展現的
空間卻沒有改變,卻有點遺憾。不論在香港大會堂還是在位於中環中
心的光華,都是精英流連的空間,一進入,人們就自然端坐並噤聲,
又再將藝術擺在高高的舞台上。如果明年光華仍然繼續「台灣月」,
可試試考慮離開港島貴族區,到九龍、新界,讓藝術演出它更有血
有肉的一面。

(本文刊於《世界日報》06/11/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