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師與大雁塔
“塔勢如湧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咸道盤虛空。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下窺指高鳥,俯呼聞驚風;連山若波濤,奔湊似朝東。青槐夾馳道,宮觀何玲瓏;秋色從西來,蒼然滿關中。五陵北原上,萬古青濛濛。淨理了可悟,騰因夙所宗;誓將掛冠去,覺道資無窮”
塔身底層門楣與門框上,都有精美的線刻畫,是唐代藝術的精品,尤其是西邊門楣上的阿彌陀佛說法圖最為精美,據說出自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手筆。
大雁塔坐落於大慈恩寺內,大慈恩寺是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A.D. 648)六月,太子李治(後來的的唐高宗)為了追報亡母長孫皇后的養育之恩,在長安城東南的晉昌坊,名勝曲江池的西北邊,隋代“靜覺寺”遺址上營建的大型寺院,落成之時建有房舍1897間,可見其規模之宏偉(唐朝的晉昌坊已經在明朝西安城的外面了,唐長安城的規模大約有現在遺留下來的明朝西安城的八倍大)。
當時由印度取經回來的玄奘大師擔任大慈恩寺的首任上座住持。唐高宗永徽三年(A.D. 652)三月,玄奘大師為了妥善存放他帶回來的梵文佛經原本及佛像,打算修建一座石塔,但是高宗考慮工程浩大恐怕難以速成,命他改為磚塔,於是在玄奘大師親自設計、主持下,建成磚表土心(外磚內土),高180尺的四面五層佛塔;建塔時,玄奘大師已經六十多歲了,他不僅設計、督造,還親自背磚挑土。最初的大雁塔是西域式的塔,有相輪、露盤,整座塔呈四面三角錐形,有點像埃及金字塔的形狀(類似今天北京還能看到的金剛座塔),可惜該塔年久之後逐漸頹毀。
武后長安年間(A.D. 701—704),武則天與王公們佈施金錢改建為七層的中國式佛塔;後來又經過玄宗天寶年間(A.D. 742—756)、後唐明宗長興年間(A.D. 930—933)幾次整修,屹立中華大地已經一千三百多年。
西遊記 - YouTube
玄奘大師
玄奘大師,河南偃師人,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譯家、佛學家,他於唐貞觀三年(A.D. 629)自長安西行,歷經艱難險阻到達印度,得到戒賢論師的指導,貞觀十九年(A.D. 645)回到長安。玄奘大師帶回佛經657部,先後在長安弘福寺、慈恩寺、玉華寺等處翻譯佛經74部,共計1335卷,在我國佛教四大翻譯家中譯經最多,譯文最精。
玄奘大師還應唐太宗的囑託,由他口述、弟子筆錄,將他17年旅途中經歷的110個城邑和傳聞的28個地區、國家的歷史、山川交通、民俗風情、物產氣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記》12卷,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產。
這位傳奇人物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唐太宗在《大唐三藏聖教序》中讚美他:“松風水月未足比其清華,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潤”。玄奘大師不畏艱難前往西天取經的故事,自唐代以來以來廣為流傳。明代小說家吳承恩以此為基礎寫成了膾炙人口的中國古代四大小說之一《西遊記》。
現在所見的大雁塔是典型的樓閣式方形空心磚塔,基座高4公尺,全高63.25公尺。塔身以磚築成,底層每邊25公尺,向上逐級遞減(收分);每層四壁中間都開有券拱門,壁面上樸實無華,僅以磚砌成突出的扁柱,有如木造樑柱,將壁面分隔成若干開間,第一、二層為十柱九開間,三、四層八柱七間,五至七層為六柱五間,造型穩重氣派,結構堅固,堪稱此類型唐塔的代表作。
塔身底層門楣與門框上,都有精美的線刻畫,是唐代藝術的精品,尤其是西邊門楣上的阿彌陀佛說法圖最為精美,據說出自唐代大畫家閻立本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