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 09:47:35寂然

一切都回不去了:談許鞍華的《第一爐香》

記得以前許鞍華拍香港題材的電影時,總是得到各界關注和支持,無論是《千言萬語》、《女人四十》、《天水圍的日與夜》、《桃姐》,雖然未必有很好的票房,但大家都知道她的作品關懷社會,細膩動人,而且往往能令演員得獎,評價通常也很高。

 

可是當她找到更多資金,拍攝一些規模更大,請其他地方的演員任主角,必須在中國大陸拍攝的故事時,人們卻會變得比較挑剔,像《姨媽的後現代生活》、《黃金時代》、《明月幾時有》,即使作品各有可取之處,拍得也不差,但她拍攝香港電影時的光環好像就會被人摘去,網民尤其罵得兇。她的新作《第一爐香》因為改編張愛玲小說名作,電影上映兩三年前公佈了主演名單及宣傳海報之後,即招來大量劣評,奇就奇在人們當時根本未看過電影,卻可以單憑男女主角的外型便否定整部戲,好像人人都是張愛玲的代言人,而且他們比許鞍華更懂拍電影。

 

因為未映先劣評,加上瘟疫令影市蕭條,《第一爐香》在中國票房慘敗,彭晏與馬思純無法力挽狂瀾已是意料中事,但比較可惜的是此片的幕後班底其實全部都是大師級人馬,攝影師是杜可風、配樂是坂本龍一、負責戲服的是和田惠美,這樣的陣容其實已經很值得期待。電影的編劇是大名鼎鼎的小說家王安憶,她是知名的“張迷”,比起上述幾位電影製作的高手,她的任務是直接面對張愛玲的原著,難度非常之高,而《第一爐香》其中一個問題就是情節上一板一眼依書直說,但影像的力量又遠遠跟不上張愛玲文字的華麗與蒼涼。

 

我在一些訪問中讀到許與王想表達小說中的愛情,不過一如張的其他小說,《第一爐香》的精彩之處是人情冷暖,女性的存在困境,上流社會的虛情假意,還有一間大宅內女人與女人之間的勾心鬥角,故事講女主角隻身由上海來到香港,投靠嫁給當地富商當小老婆的姑母,期間邂逅一事無成風流成性的男主角,本來性格單純的小女生一步一步踏入富商與名流的生活圈子,在追尋真愛與想辦法謀生之間苦苦掙扎。

 

平心而論,這部電影其實拍得不差,我是一個人看的,看著導演用心經營的畫面,回憶小說的片段,對比哪些情節有拍出來,哪些精彩的文字描述根本拍了也未必能令人意會(例如書中有一段寫黃梅雨,電影拍一場大雨是比不上文字精彩的),以這個角度自行找到觀影的樂趣,我覺得也是一種得著。儘管很多人會批評,彭晏和馬思純像不像喬琪喬和葛薇龍,我當然也覺得不像,而且想起當年香港的電視台“認真參考”《第一爐香》的故事拍了一部名為《濃本多情》的電視劇,男主角是張國榮,女主角是那個年代在《鹿鼎記》演阿珂的商天娥,想到這裡我就明白這兩個角色選角之難了,但當年選張國榮的製作人真是獨具慧眼。(其實喬琪喬這角色跟澳門大有關係,小說描寫他是個小雜種,其父巴結英國人弄了個爵士銜,其母是來歷不明的葡萄牙婊子,在澳門搖攤子場數籌碼的。可惜澳門出不了有叫座力的演員,無法派人去爭取演這個角色)另一個比較有趣的情況是小說的本意是姑母收留葛薇龍是借助她的年輕美色來吸引追求者,但在本片演姑母的俞飛鴻根本就比馬思純漂亮,而且八面玲瓏,風情萬種,可能我年紀大了,看電影時總是在期待她出場呢!

 

如果這不是改編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而是一部日本文藝片,拍成這樣或許是會得到影評讚賞的,但因為張愛玲的盛名,還有對許導演的期待,書迷(或偽書迷)卻會變成驗屍官,急不及待要探討作品的“死因”,除非能像李安那樣強行加插幾段小說沒有寫出來的床上戲,以更轟動的話題直接吸引大眾入場,把書迷都變成小眾,但能做到那個地步並不是許導演的作風啊!

 

許鞍華曾三度改編張愛玲小說,可說是最有深度與行動力的“張迷”,《傾城之戀》與《半生緣》未必盡善盡美,但都有其重要性,儘管她有些作品在大陸拍攝,其實她用自己的方法努力為香港留下一段段歷史,這比一時的票房得失更有價值。例如《黃金時代》寫女作家蕭紅的人生經歷,享負盛名,仰慕文學巨人,參與進步作家的群體,最後因戰亂而在香港避難及病死,在我看來,這根本就是文學版的《一代宗師》,而且總覺得她拍這個故事是為了突顯香港這個先進城市對當時的社會精英有多重要。

 

這次她拍《第一爐香》,整個故事都發生在香港,她沒有點破的是當時在國內社會封閉,生活艱難,姑母與葛薇龍這樣聰明絕頂的女子,都感到苦無出路,唯有選擇來香港重新開始,即能把握時機,過上富貴風流的生活,而她們一旦踏入這個物質至上的城市,就很難再離開,只能順著這條路往前走,因為“一切都回不去了”。在許鞍華的眾多作品中,我只欠《撞到正》未看,其實很佩服她一直堅守信念,拍攝充滿人文關懷的電影,而且對香港一往情深,從各種角度拍出香港的歷史地位與市民生活,這種以自己的方式為城市作貢獻的態度,今時今日看來,的確特別值得敬重與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