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輔導理念
當老師尤其是當一個小學老師,常常會懷疑自己的社會地位與角色,到底我們真的可以對這個社會貢獻什麼?一個小孩子交到我們手中,我們要如何讓他變得更好,變得更有自信與能力?
今天我不想說謊,大家也許期待的是一場教育大戲──難以管教的不良學生遇到了擁有無比耐心的教師,因為一句話或是一場意外而讓這位學生重新拾回人生希望,後來做大官賺大錢,然後回鄉感謝老師當年的教導…..以上純屬戲劇設計,如果每位教師這輩子能夠遇到一個這樣的例子的話,那每個老師應該都可以算是師鐸獎得主了。
為何那麼難得?因為大部分的教學現場應該是這樣的:上課、考試、成績進步或退步、畢業、升學或工作…..中間也許會穿插一些令人回味無窮的趣事或是無法接受的憾事,但最後的結果,就是學生總有一天就在這個學校無聲地離開了。
為何我會說無聲?因為我總覺得即使學生再怎麼在乎學校生活的經驗,甚至再怎麼熱愛同學與師長,學校生活對他來說,僅止於是學校生活,除了技職學校之外,其他我們在學校所能教給她們的東西,勉強只能說是書本上的東西而已,當然有人會不茍同,說為人師表有時候更是重要,但是我要說的是,老師所呈現的人格特質並不足以影響他們多大的程度,因為影響他們行為與看法的主要關鍵還是家庭與朋友,學校的角色最多是提醒他們不要離正常軌道太遠而已。
這也是有很多人為什麼會懷念在學的生活的原因,因為他們知道學校是一種保護場所而已,要說學校的功能有多大,我是保守的,因為說真的,即使小學階段孩子的身心狀態才慢慢被塑造出來,但是讓一個人成為他所想要的那個樣子,關鍵還是在家庭。
在此不是推卸責任,我只是想說的是,老師的無力感是很大的,比如我們要如何在一個家庭構造不完全的孩子面前,跟他說要聽爸媽的話,也許他從小就被媽媽或爸爸給遺棄,你要他如何接受父母是永遠愛你的,或是人性本善這件事呢?
也因為如此,教書這些年來我所看到的現象是,家長重視孩子的,孩子的品行自然不會太差,爸媽忙著工作無暇顧小孩的,他的孩子就是會問題一大堆。若是有離婚或是其他家庭問題的,那孩子的問題就更大條。
日本前幾年有一齣日劇叫做「TEAM」,裡面有提到日本教育最根本的問題關鍵,我想把它放在台灣也一樣合適,他們說,「一個問題孩子的背後,一定有一問題家庭需要輔導」。書教越久,這句話我就越覺得是真理,但是也體會到了一個無法解決的問題,那就是我沒法子解決這麼多家庭的問題,是否就代表我也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呢?
經過努力思索,解決的方向我想到了以下兩種:
1. 從個人諮商做起:從團體中將學生拉出來,給予一對一的對談時間,遵守相關的輔導倫理原則與技巧,建立與學生的良好關係,讓發現問題以及解決問題做為此諮商對談的主要目的,每次對談的時間不需太長,只要讓學生知道,原來隨時都可以有面對問題的機會就可以了。
2. 從團體活動做為輔導契機:因為教學時間短缺,所以一對一諮商的機會不太可能,但當大家有基本的共識(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之後,就可以將心力專注在團體的生活上,互動越多的活動越好,因為發現問題的機率才會提高,我們也許解決不了學生的家庭問題,但是,學生與其他人的互動就是他與家人互動的投射,解決團體議題,可以間接解決學生的個人問題,這是我所相信的連結,也是讓輔導能夠彰顯的主要武器。
反省我自己的教學經驗,常常會輕忽一對一對談的重要性,直接跳到團體活動的輔導,才發現一個最基本的道理,那就是輔導的第一原則:「輔導只能輔導願意接受輔導的個案」我根本就沒有掌握好,原因跟所有的老師一樣,就是我太忙了,第一次見到所有的學生時,並沒有花一點點時間跟他們單獨對談,建立彼此的關係,讓這個黃金時間輕易從我手上錯過,接下來要再補回來就難了。
會有以上的想法,主要是因為我自己本身是輔導出身,即使後來接觸哲學領域,但背後的動力還是想將這些有關心理問題、心靈成長以及問題解決等等方向的工具做一個整合,畢竟,身為教育人員的我們要面對的,是一個充滿各種不同家庭背景、運用不同思考方式的獨立個體,如果我們能比他們更清楚腦袋的運轉模式以及轉變方式的話,那要幫忙輔助一個學生解決他自身的問題,才會是可能的。
話說回來,輔導成功的機率會有多大呢?除非我們國家有一套健全的輔導體系,做為後盾,讓有興趣介入學生問題的老師能夠發揮專長,不然一切就只能隨緣了。
上一篇:開放之後?還有很長的路.....
下一篇:我的教育理念(一)
用力為您加油~非常真誠為您加油~加油~
希望所有家長給您加油~
您的用心,相信孩子會有很好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