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9-26 04:40:05阿財
讀書報告:〈一個大氣層〉2
李尚遠(譯),Peter Singer(著),2003,〈一個大氣層〉引自《我們只有一個世界》(One World),台北:商周出版,初版一刷。
4. 四個公平原則:
在得出了以上的結論之後,Singer認為京都議定書雖然不是解決氣候變遷的根本之道,但卻是能為未來帶來更廣泛與平等的可能,至於如何才是更廣泛與平等呢?以下是本章的重點,也就是要根據何種公平原則來看待有關氣體排放的問題呢?Singer提出了以下不同的原則,而這些原則基本上有兩種進路:一為歷史性(historical)原則;一為時間面(time-slice)原則。
(1) 污染者付費(歷史性原則):
a.要說明此一原則,必須先證成地球上的所有物並非每個人的私有財產。Singer試圖從John Locke的觀點來進行說明:人類並不能將地球上的所有事物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我將Locke的看法整理如下:
(a) Locke對於地球上所有事物的觀點:
i.地球及其之上的所有事物,是用以維持人類的存有及其康適。
ii.地球及其所含之事物是「屬於人類全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任何一個人類有權使用地球及其之上的所有事物。
(b) Locke對於地球上所有事物轉化為私人財產的觀點:
i.地球及其所含之事物永遠能保持「充足且同樣完好」的狀態。(就像一個無窮盡的大坑一樣)
ii.私有財產的權利是來自將人類共有之事物化撥為已用,其過程並不會造成改變其「充足且同樣完好」的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個人可以將地球及其所含之事物化撥為擁有的私有財產。
(c) 在第二個的三段論裡,我們可以看出前提1是有問題的,就是因為現在的大氣層大坑並沒有像Locke所說的那樣一直可以保持「充足且同樣完好」的狀態,所以,Singer認為大氣層的使用是不能自由而免費使用的,必須有一個公平的分配才行。
b. 接下來,Singer又提到Locke用美洲印地安人與英格蘭人的例子來說明:不平等分配是對貧者是有利的。當然,這樣的結論Singer是不贊同的,因為若是將此論證運用在現今的地球大坑的使用上,則會得出「即便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民,都會因為工業化國家透過使用全球性大坑所增加的生產力而受惠」 這是與我們的認知是衝突的。
c. 也許Locke的論證是站在錯誤的立場上,但Adam Smith的論證就顯得難以處理了。Smith也試圖要證明:在世界財富的享有上,富有者並未對貧乏者所應享的份量加以剝奪。Smith認為「富有者為得其所欲,從而透過整個經濟體系分散他們的財富。」 在此,Singer的論證則顯得薄弱多了,因為他只提到說富有者消費得比窮人多上好幾倍,但卻不能說出Smith 的理論有何錯誤,富有者真的沒有透過他們的消費而直接或間接分散他們的財富給貧者嗎?答案顯然是不確定的。不過,Singer旨在指出這些對分配不均的辯護,並不能適用大氣層的使用上。若由此出發,以下的結論則還是可以順利得出:「當下全球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態,是肇因於全世界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對屬於人類全體資源之錯誤剝奪」 就歷史性原則來看待此結論,那些已開發的國家,則就具有其歷史性的責任了。我試著以下的三段論來表示:
i. 擁有多少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就必須有多少責任來承擔後果。
ii. 已開發國家擁有較多的地球上的所有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已開發國家必須負較大的責任。
d.簡單的說:就是使用者付費,此為Singer提出的第一種公平原則。很顯然地,是不受特定國家歡迎的,尤其是已開發國家,於是他轉向不同的時間面原則來論證。
(2) 每人相同的份量(平等原則):
a.以公平的原則來看待每個人對大氣層的使用量,應該只有一個結論:每人擁有相同的份量。看起來是個無庸置疑的公平原則。
b.就京都議定書的協定形式來說,就是以配置固定每個人的排放量,來當做衡量標準 ,但問題是在於在計算每個國家份量的時,該以哪一年份的人口數為準呢?是固定呢?還是配合每年的人口數變化呢?Singer的主張是「按照每個國家在某一給定之未來日期下的預估可能人口,……如聯合國對其五十年後的人口數進行之預估且加以編撰的資料。」 他的想法是,這樣是符合「每人相同的份量」原則的,而且也不會因為某國的人口的增減而影響其他國家的權益。
(3) 幫助最貧困者(正義原則):
a.從平等觀出發,Singer試圖找到更好的理由,於是他論及了Rawls的正義原則。「羅爾斯指出,當我們分配財貨時,只有在同時亦將會改善貧困者處境時,我們給予富裕者較多財貨的做法才能夠被加以證成;否則,我們就應該僅將財貨給予那些在資源上最匱乏者。」 這裡所談的原則應該就是Rawls在《正義論》 所談的第二原則:社會和經濟上不平等的制度設計,必須同時滿足a.對每一個人都有利;b.地位與職務對所有人平等開放。根據Rawls的此一原則,給予了富裕國家能夠繼續依其經濟活動而排放廢氣的理由,因為富裕國家可以產生更多的財貨而使得貧窮國家也跟著獲益(滿足條件a),而任何一個國家也都擁有相同的權利(滿足條件b)。
b. 美國的「溫室效應氣體單位密度政策」(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approach)宣稱此政策試圖降低美國平均每單位經濟活動所排放廢氣量;即使不能降低美國廢氣的排放總量,但美國希望能帶動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包括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所以建議按照經濟活動的比例來排放廢氣,因為可以鼓勵提高生產效率。
c. Singer指出這樣的論證有2個嚴重的瑕疵:
(a)就是富裕國家所產生的更多財貨,只有一小部分會創造貧窮國家的財貨,以美國為例,Singer指出「許多其他國家的人民,由其是那些貧窮國家,根本沒有能力購買由美國生產的財貨;因此,他們是否因美國所生產的財貨而受益?答案並不清楚。」
(b)美國的廢氣排放量與國內生產毛額的關係看來,其生產效率上並未比其他國家高 ,可見其提高生產效率的論證無法成立的。
d. 在否定美國的主張後,Singer得到了以下的悲觀結論:「由於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在資源上的巨大鴻溝,要求我們在分配資源時必須提升貧困者生活水準的正義原則,仍然使得富裕國家必須負擔所有進行改善的成本。」
(4)讓最大多數人快樂的原則:
若是能用效益主義處理廢氣排放量問題的話,那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可惜我們還是無法解決「效益」該如何計算的老問題,雖然如此,Singer卻認為可以用效益觀點來檢視前三樣原則是否可行:
a.「污染者付費」原則,有助於整體的效益。
b. 每人相同的份量(平等原則),是一種可以帶來和平解決,而非持續爭執的理想性妥協。
c. 幫助最貧困者(正義原則),支持但並非永遠的最佳選擇,因為將資源給予擁有最少者,通常僅是達成此一目標的經驗法則。
(5)Singer的綜合版本:根據當下聯合國對二○五○年每個國家人口成長的預測,而採取每人相同的份量(平等原則),亦即在大氣層大坑處理未來廢氣的能力上,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份量。
a.支持原因:(a)簡單。(b)具有政治妥協的適當性。(c)看來能夠增進全球的福祉。
b.其中的妥協的適當性指的是所謂的「排放量交易」,目的就是要解決已開發國家的不適,Singer對於美國的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感到厭惡。
c.反對意見:以上「排放量交易」所帶來的利益,每個國家的政府真的會用在令其人民有利的福利上嗎?這是本書下一章要討論的議題。
3.本章文末Singer對他在倫理學上的看法,並沒有多大的樂觀,畢竟現實的狀況是:小布希代表的美國政府以及其他工業化國家,根本就不接受京都議定書的條件,即使接受京都議定書的國家,也都是基於身為主權國家而假定其具有的權利而做出的決定。 當然,除了悲觀的現實問題之外,Singer還是有期許的:「若我們能夠將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公平隻到所應該具有的意涵傳達給我們的同胞,或許將可就美國日前針對某種將會對此星球上每一種生物帶來衝擊所進行之國際合作進行杯葛的政策加以改變。」 這樣的「一個世界」的價值體系,再度在這些期許中出現。
二.我的意向與解讀:
1. 雖然本章是整本傳達「一個世界」的第一個開場,但身為一個讀者,對於作者從頭到尾的理性呼喚,我所得到的訊息,卻少得可憐,似乎本文只為要證明京都議定書的合理性而已,而拒絕簽署的國家,則很順利地成為了他批判的對象,我個人也很厭惡美國惡霸的作風,但厭惡是厭惡,其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並不是毫無原因的,就如同上文所說:一切以國家考量為主。以一個現實的考量來說,Singer其實在第一章也承認,「只要世界性的政治社群尚未出現,則民族國家必然存在,而民族國家的領導者必將優先考慮其公民的利益。」 我們如何指責一個優先考慮其公民利益的領導者是錯誤的?這是我所需要知道的,但Singer並沒有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答覆。因此,我的疑問仍在,有何更佳的倫理論證是可以解決此一全球性問題,除了期待有一天地球上的所有人都能〝驚覺〞我們活在同一個地球,或者有一個具有強大制裁力的全球性組織出現之外,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了。
2. 當然,我必須承認讀完本章之後,對於全球化議題的靈敏度是增加了,主要是因為真如Singer一開始所說的,大氣層的議題是個簡易而容易明白的議題,在加上2004年的天災不斷,如南亞海嘯以及美國颶風的侵襲,全球暖化問題的解決的確是刻不容緩的,也了解為何Singer之所以會如此厭惡美國小布希政府的作風。相對於其他全球化議題,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兩難倫理問題呢?這是我要繼續探討的方向。
三、參考資料
李尚遠(譯),Peter Singer(著),2003,《我們只有一個世界》(One World),台北:商周出版,初版一刷。
林火旺,2003,《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五刷。
梁啟源,2005,〈台灣未來經濟發展面臨之挑戰-京都議定書〉,原刊於《國政研究》,永續(研) 094-004號,張貼於國家政策研究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4/SD-R-094-004.htm (於2006/1/3日瀏覽下載)
郭博堯,2001,〈背景分析-京都議定書的爭議與妥協〉,原刊於《國政研究》,永續(研) 090-024號,張貼於國家政策研究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24.htm(於2006/1/3日瀏覽下載)
4. 四個公平原則:
在得出了以上的結論之後,Singer認為京都議定書雖然不是解決氣候變遷的根本之道,但卻是能為未來帶來更廣泛與平等的可能,至於如何才是更廣泛與平等呢?以下是本章的重點,也就是要根據何種公平原則來看待有關氣體排放的問題呢?Singer提出了以下不同的原則,而這些原則基本上有兩種進路:一為歷史性(historical)原則;一為時間面(time-slice)原則。
(1) 污染者付費(歷史性原則):
a.要說明此一原則,必須先證成地球上的所有物並非每個人的私有財產。Singer試圖從John Locke的觀點來進行說明:人類並不能將地球上的所有事物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財產,我將Locke的看法整理如下:
(a) Locke對於地球上所有事物的觀點:
i.地球及其之上的所有事物,是用以維持人類的存有及其康適。
ii.地球及其所含之事物是「屬於人類全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任何一個人類有權使用地球及其之上的所有事物。
(b) Locke對於地球上所有事物轉化為私人財產的觀點:
i.地球及其所含之事物永遠能保持「充足且同樣完好」的狀態。(就像一個無窮盡的大坑一樣)
ii.私有財產的權利是來自將人類共有之事物化撥為已用,其過程並不會造成改變其「充足且同樣完好」的狀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 個人可以將地球及其所含之事物化撥為擁有的私有財產。
(c) 在第二個的三段論裡,我們可以看出前提1是有問題的,就是因為現在的大氣層大坑並沒有像Locke所說的那樣一直可以保持「充足且同樣完好」的狀態,所以,Singer認為大氣層的使用是不能自由而免費使用的,必須有一個公平的分配才行。
b. 接下來,Singer又提到Locke用美洲印地安人與英格蘭人的例子來說明:不平等分配是對貧者是有利的。當然,這樣的結論Singer是不贊同的,因為若是將此論證運用在現今的地球大坑的使用上,則會得出「即便是世界上最貧窮的人民,都會因為工業化國家透過使用全球性大坑所增加的生產力而受惠」 這是與我們的認知是衝突的。
c. 也許Locke的論證是站在錯誤的立場上,但Adam Smith的論證就顯得難以處理了。Smith也試圖要證明:在世界財富的享有上,富有者並未對貧乏者所應享的份量加以剝奪。Smith認為「富有者為得其所欲,從而透過整個經濟體系分散他們的財富。」 在此,Singer的論證則顯得薄弱多了,因為他只提到說富有者消費得比窮人多上好幾倍,但卻不能說出Smith 的理論有何錯誤,富有者真的沒有透過他們的消費而直接或間接分散他們的財富給貧者嗎?答案顯然是不確定的。不過,Singer旨在指出這些對分配不均的辯護,並不能適用大氣層的使用上。若由此出發,以下的結論則還是可以順利得出:「當下全球財富分配不均的狀態,是肇因於全世界人口中的一小部分對屬於人類全體資源之錯誤剝奪」 就歷史性原則來看待此結論,那些已開發的國家,則就具有其歷史性的責任了。我試著以下的三段論來表示:
i. 擁有多少地球上的所有事物,就必須有多少責任來承擔後果。
ii. 已開發國家擁有較多的地球上的所有事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iii.已開發國家必須負較大的責任。
d.簡單的說:就是使用者付費,此為Singer提出的第一種公平原則。很顯然地,是不受特定國家歡迎的,尤其是已開發國家,於是他轉向不同的時間面原則來論證。
(2) 每人相同的份量(平等原則):
a.以公平的原則來看待每個人對大氣層的使用量,應該只有一個結論:每人擁有相同的份量。看起來是個無庸置疑的公平原則。
b.就京都議定書的協定形式來說,就是以配置固定每個人的排放量,來當做衡量標準 ,但問題是在於在計算每個國家份量的時,該以哪一年份的人口數為準呢?是固定呢?還是配合每年的人口數變化呢?Singer的主張是「按照每個國家在某一給定之未來日期下的預估可能人口,……如聯合國對其五十年後的人口數進行之預估且加以編撰的資料。」 他的想法是,這樣是符合「每人相同的份量」原則的,而且也不會因為某國的人口的增減而影響其他國家的權益。
(3) 幫助最貧困者(正義原則):
a.從平等觀出發,Singer試圖找到更好的理由,於是他論及了Rawls的正義原則。「羅爾斯指出,當我們分配財貨時,只有在同時亦將會改善貧困者處境時,我們給予富裕者較多財貨的做法才能夠被加以證成;否則,我們就應該僅將財貨給予那些在資源上最匱乏者。」 這裡所談的原則應該就是Rawls在《正義論》 所談的第二原則:社會和經濟上不平等的制度設計,必須同時滿足a.對每一個人都有利;b.地位與職務對所有人平等開放。根據Rawls的此一原則,給予了富裕國家能夠繼續依其經濟活動而排放廢氣的理由,因為富裕國家可以產生更多的財貨而使得貧窮國家也跟著獲益(滿足條件a),而任何一個國家也都擁有相同的權利(滿足條件b)。
b. 美國的「溫室效應氣體單位密度政策」(greenhouse gas intensity approach)宣稱此政策試圖降低美國平均每單位經濟活動所排放廢氣量;即使不能降低美國廢氣的排放總量,但美國希望能帶動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包括世界上最貧困的國家。所以建議按照經濟活動的比例來排放廢氣,因為可以鼓勵提高生產效率。
c. Singer指出這樣的論證有2個嚴重的瑕疵:
(a)就是富裕國家所產生的更多財貨,只有一小部分會創造貧窮國家的財貨,以美國為例,Singer指出「許多其他國家的人民,由其是那些貧窮國家,根本沒有能力購買由美國生產的財貨;因此,他們是否因美國所生產的財貨而受益?答案並不清楚。」
(b)美國的廢氣排放量與國內生產毛額的關係看來,其生產效率上並未比其他國家高 ,可見其提高生產效率的論證無法成立的。
d. 在否定美國的主張後,Singer得到了以下的悲觀結論:「由於富裕國家與貧窮國家之間在資源上的巨大鴻溝,要求我們在分配資源時必須提升貧困者生活水準的正義原則,仍然使得富裕國家必須負擔所有進行改善的成本。」
(4)讓最大多數人快樂的原則:
若是能用效益主義處理廢氣排放量問題的話,那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可惜我們還是無法解決「效益」該如何計算的老問題,雖然如此,Singer卻認為可以用效益觀點來檢視前三樣原則是否可行:
a.「污染者付費」原則,有助於整體的效益。
b. 每人相同的份量(平等原則),是一種可以帶來和平解決,而非持續爭執的理想性妥協。
c. 幫助最貧困者(正義原則),支持但並非永遠的最佳選擇,因為將資源給予擁有最少者,通常僅是達成此一目標的經驗法則。
(5)Singer的綜合版本:根據當下聯合國對二○五○年每個國家人口成長的預測,而採取每人相同的份量(平等原則),亦即在大氣層大坑處理未來廢氣的能力上,每個人都擁有相同的份量。
a.支持原因:(a)簡單。(b)具有政治妥協的適當性。(c)看來能夠增進全球的福祉。
b.其中的妥協的適當性指的是所謂的「排放量交易」,目的就是要解決已開發國家的不適,Singer對於美國的不願簽署京都議定書感到厭惡。
c.反對意見:以上「排放量交易」所帶來的利益,每個國家的政府真的會用在令其人民有利的福利上嗎?這是本書下一章要討論的議題。
3.本章文末Singer對他在倫理學上的看法,並沒有多大的樂觀,畢竟現實的狀況是:小布希代表的美國政府以及其他工業化國家,根本就不接受京都議定書的條件,即使接受京都議定書的國家,也都是基於身為主權國家而假定其具有的權利而做出的決定。 當然,除了悲觀的現實問題之外,Singer還是有期許的:「若我們能夠將解決全球暖化問題的公平隻到所應該具有的意涵傳達給我們的同胞,或許將可就美國日前針對某種將會對此星球上每一種生物帶來衝擊所進行之國際合作進行杯葛的政策加以改變。」 這樣的「一個世界」的價值體系,再度在這些期許中出現。
二.我的意向與解讀:
1. 雖然本章是整本傳達「一個世界」的第一個開場,但身為一個讀者,對於作者從頭到尾的理性呼喚,我所得到的訊息,卻少得可憐,似乎本文只為要證明京都議定書的合理性而已,而拒絕簽署的國家,則很順利地成為了他批判的對象,我個人也很厭惡美國惡霸的作風,但厭惡是厭惡,其拒絕簽署京都議定書並不是毫無原因的,就如同上文所說:一切以國家考量為主。以一個現實的考量來說,Singer其實在第一章也承認,「只要世界性的政治社群尚未出現,則民族國家必然存在,而民族國家的領導者必將優先考慮其公民的利益。」 我們如何指責一個優先考慮其公民利益的領導者是錯誤的?這是我所需要知道的,但Singer並沒有給我們一個很好的答覆。因此,我的疑問仍在,有何更佳的倫理論證是可以解決此一全球性問題,除了期待有一天地球上的所有人都能〝驚覺〞我們活在同一個地球,或者有一個具有強大制裁力的全球性組織出現之外,似乎沒有更好的辦法來解決全球氣候暖化的問題了。
2. 當然,我必須承認讀完本章之後,對於全球化議題的靈敏度是增加了,主要是因為真如Singer一開始所說的,大氣層的議題是個簡易而容易明白的議題,在加上2004年的天災不斷,如南亞海嘯以及美國颶風的侵襲,全球暖化問題的解決的確是刻不容緩的,也了解為何Singer之所以會如此厭惡美國小布希政府的作風。相對於其他全球化議題,是否有更進一步的兩難倫理問題呢?這是我要繼續探討的方向。
三、參考資料
李尚遠(譯),Peter Singer(著),2003,《我們只有一個世界》(One World),台北:商周出版,初版一刷。
林火旺,2003,《倫理學》,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初版五刷。
梁啟源,2005,〈台灣未來經濟發展面臨之挑戰-京都議定書〉,原刊於《國政研究》,永續(研) 094-004號,張貼於國家政策研究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4/SD-R-094-004.htm (於2006/1/3日瀏覽下載)
郭博堯,2001,〈背景分析-京都議定書的爭議與妥協〉,原刊於《國政研究》,永續(研) 090-024號,張貼於國家政策研究會網站:http://www.npf.org.tw/PUBLICATION/SD/090/SD-R-090-024.htm(於2006/1/3日瀏覽下載)
上一篇:讀書報告:〈一個大氣層〉1
下一篇:一個地球一個倫理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