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1-28 16:50:38尚未設定
幸福得稀巴爛
我覺得自己愈來愈敢!
敢怎麼?敢辭掉工作去做文字創作,敢在別人上班的時間去寫沒人支薪的文章、去健身和逛書店...還有今早,在似酒晨曦中把自己裝扮得像一葉楓紅,擠在滿車廂氣色黯敗的上班族中,讓捷運載我上西門町趕早場。
>>鬆綁
之前,兩度個人工作期間,我背負著很多壓力,譬如常掛念著要接案賺稿費,但接到案子又覺得不想做;也常擔心混不出名堂,從此成為化外之民,回不去功成名就的行列...但現在這些都放下了,我很心安理得地在家閱讀、寫作、作飯...站在後陽台晾衣服時,不再擔心後棟的家庭主婦看到我這個居家女人;聽到樓下阿姨從早到晚踩不停的縫紉機聲音,不再緊張地數自己一天寫幾個字;發財車再來廣播「高級的衛生紙,一掛賣你五十塊」時,我也不會再自比是「比軍公教更便宜」的衛生紙,怨嘆自己偏低的市場行情。
好像鬆綁了,我開始過起別人羡慕的自由工作生活。我把創作、興趣、休息和家庭責任編織在每一天的作息中,真正覺出了樂趣。
一大早,為了趕十點鐘的電影,我九點半就到戲院排隊等劃位。戲院一樓入口有個早餐吧,小廣告紙上寫著「不會脹氣的飯糰」,兩個大男生動作嫻熟地幫客人做早餐、倒飲料。我聞到木製飯桶裡飄出的熱米飯香,顧不得飯糰可能使我脹氣,興沖沖地點了一份。老闆幫我在飯糰裡捏了海苔肉鬆、辣蘿蔔乾、小黃瓜絲和柴魚片,熟熱飽滿,我一上樓找到位子坐下,便迫不及待取出,一口一口咀嚼起來,觀眾魚貫進場,我陶醉在香Q的米飯中,頃刻間,感到一種至福。
>>動彈不得
電影開演,映入眼廉的是我熟悉的鐵道風景與故鄉田園,導演吳乙峰以寫電子郵件的方式,向他的大學同學王家勳訴說他父親中風後,他每次回鄉探望的心情。我回想起外公外婆去世前承受的病痛折磨,還有個性外向的祖母中風後困居在家,時常流露的厭世寂寥,很能體會吳父祈求速死不願殘活的心情。生而為人,卻無行動自由,還有什麼比這更痛苦的?電影開演前,觀眾當中有一位青年坐在輪椅由母親推著進來,為了到第三排的座位,他費力地舉腿攀登平常人兩步就到的階級,喘著氣坐下來,這對母子想必對吳父的處境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憐憫。
鏡頭裡,一對新人在拍婚紗照,男的俊俏,女的嬌甜,但轉瞬場景移到異鄉行進中的一節車廂,倆人的眼神竟變得空茫悲哀。原以為是現實的艱辛或褪色的愛情使他們失去有所希冀的神采,再看下去才知道那段電車紀錄是台灣九二一地震後拍攝的,在日本工作的這對夫妻,留在南投故鄉的一對稚子,沒有逃過震災,連同照顧他們的外婆一起罹難。
成堆成堆的黃泥與石塊,隆隆的怪手噪音與廢氣,日頭當空照,土坡上一個個等待的身影,心已寒涼,千盼萬盼只盼再見親人一面,好將他們輕輕抱起,安放在平穩的床上,從此脫離傾壓之苦。
夢是唯一的聯繫,有罹難的親人透過幽冥指點「我在那一處」、「挖挖那裡」。有人夜不成眠,苦等不到感應的訊息,焦急失望轉為滿腔憤恨,怨永隔的親人惡意遺棄,絕情不給生者一個安慰的眼神。在地震中失去雙親與兄長的女大學生無法接受一夕之間從掌上明珠變成滄海孤雛的命運,她哭到沒有淚,噙著淚水形容這一切「像被背叛!」看到她眼淚的人都願意為她分擔痛苦,都想要安慰她生命無常,節哀順變,但有誰比她更懂得無常?
>>節日的意義
同樣失去多位親人的一對姊妹,看起來天性樂觀,創傷似乎平復得快些。這兩位二十歲不到的女孩原本半工半讀,按月寄錢回家幫助父親還債,地震後,父母不在了,她們的生活突然脫序,不知道為何要工作,工作賺錢有什麼意義。她們說:「爸爸本來說錢還清了要帶全家去高雄海邊玩……」簡簡單單的心願,開車就到了,甚至不必搭飛機,卻已經沒有實現的機會。
妹妹說:「現在沒有端午節、母親節、中秋節了……」,因為端午吃不到阿婆包的粽子,母親節沒有媽媽,中秋節只有她跟姊姊,父親節也一樣痛多過一切,她們比別人多的是親人的祭日。說著說著她摀起眼睛哭起來,黑暗中聽見她們悲泣的台下觀眾頻頻滴淚。我猛然驚覺原來節日是跟著親人一起存在的!要有親人,才有節日!但我們多麼厭膩這些節日!春節要及早安排出國、端午節嫌粽子吃多人油膩、中秋要跟朋友去烤肉……平安幸福的人難得感受節日的意義。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很勇敢,天涯海角都敢闖,其實不知道走鋼索的同時,親情織成的安全網正為我們牢牢張著。我們恨不得振翅高飛,卻沒想到地上那重牽引並不是抵銷我們能量的負作用力,而是指引倦遊歸來的途徑。
走出傷痛是不是可能,我們並不知道;但與傷痛和平共處,是創傷者必須面對的課題。跟著導演的腳步,我們得知失去兩名稚兒的夫妻以二度蜜月和重拍婚紗的方式,讓生命往前踏步;失去一個女兒的家庭再度迎接新生命,夫妻倆在高壓電塔工地揮汗挑擔鑽鑿時,欣慰家裡仍是兩個女兒在等候;相依為命的兩姊妹各有愛侶,妹妹告訴已逝的親人她夢見全家終於到了海邊,姊姊穿了一件很好笑的泳衣,似乎這是一次很開心的旅遊;她還請爸爸媽媽原諒她未婚懷了小寶寶,她說她很寂寞,想要這個小孩。血脈親情真是奇妙,斷裂的生命之樹都再長出新芽,創傷的部位慢慢結痂。
>>走出生命的災區
然而,受教育最多的女大學生卻出現自殺的念頭。當她說出這個想法時,馬上受到導演吳乙峰的斥喝,我們看見她眼眶泛紅,情緒激動,佯裝堅強的外表頓時顯出脆弱。想她這一路走來確實艱辛,從無憂無慮、享盡寵愛的女兒變成只剩下一個兄長;經歷漫長的挖掘過程,始終沒有再見到父母一面,甚至連在夢裡都尋不到;昔時充滿生氣的山林家園如今人事全非,僅存的兄長卻心向即將結婚的伴侶(據她當時的看法),她因此備感孤獨、絕望,打算對一路陪伴著她的紀錄片拍攝小組交代遺言,然後了卻此生。
詑異萬分的導演衝口而出「我們又不是專門幫人家錄遺言的!」「這段期間我陪你們的時間比回家探視我父親的時間還要多!」女孩靜默,淚水從螢幕上流到螢幕下,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還留在災變現場的靈魂。所幸,生命最幽暗的時刻有人扶持,女孩放棄了死亡,選擇負笈留學,用行動、用她得自摯愛雙親的生命去拼搏未來。
導演的父親還在安養院,他求死的心情更急切了,但一聽說即將有新藥可以治療中風,他又巴望著科學進步得快一點。對照幾分鐘內不明所以的死亡與漫長的漸進式的衰亡,我得不出任何比較的結論。生命無常,每一個都單一且獨特,沒有實驗組,也沒有對照組,唯有把握活著的當下,學習向日葵永遠面向陽光的積極精神,滿懷希望地實踐夢想,才是對生命賜予者的感恩,對自己盡責,以及對其他生命發揮正面影響。
然而,我還是得承認我恐懼病痛折磨,我也明白意志可以堅強,但肉體是脆弱的道理,所以我同情吳父的消極厭世。對一個病患來說,生命帶給他和周遭親友的,常常是一連串無情的挑戰與磨難,而在這既特殊又常見的狀態下,如何對待生命,是我心底更大的疑問。
走出電影院,秋光真明媚!我穿進桃源街叫了一碗牛肉麵,品嚐熱湯和活著的好滋味,感覺自己幸福得無以復加,幸福得稀巴爛了!這是一部紀錄災變後生活重建的電影,也是紀錄片拍攝小組關懷創傷者的真實紀錄,請你有空也去看看!
附記:
王家勳,
導演在片中一直藉著以電子郵件和你通訊的方式,來交代他的拍片心情。起初我覺得這種敘事形式有點刻板,但影片結束時,我看到導演對你的介紹,知道你早已不在人間,而你是吳乙峰大學時鼓勵他轉系、陪他考電影系的唯一支持者。我想,你是灌溉吳乙峰電影生命的第一人,他是應該向你致敬。
敢怎麼?敢辭掉工作去做文字創作,敢在別人上班的時間去寫沒人支薪的文章、去健身和逛書店...還有今早,在似酒晨曦中把自己裝扮得像一葉楓紅,擠在滿車廂氣色黯敗的上班族中,讓捷運載我上西門町趕早場。
>>鬆綁
之前,兩度個人工作期間,我背負著很多壓力,譬如常掛念著要接案賺稿費,但接到案子又覺得不想做;也常擔心混不出名堂,從此成為化外之民,回不去功成名就的行列...但現在這些都放下了,我很心安理得地在家閱讀、寫作、作飯...站在後陽台晾衣服時,不再擔心後棟的家庭主婦看到我這個居家女人;聽到樓下阿姨從早到晚踩不停的縫紉機聲音,不再緊張地數自己一天寫幾個字;發財車再來廣播「高級的衛生紙,一掛賣你五十塊」時,我也不會再自比是「比軍公教更便宜」的衛生紙,怨嘆自己偏低的市場行情。
好像鬆綁了,我開始過起別人羡慕的自由工作生活。我把創作、興趣、休息和家庭責任編織在每一天的作息中,真正覺出了樂趣。
一大早,為了趕十點鐘的電影,我九點半就到戲院排隊等劃位。戲院一樓入口有個早餐吧,小廣告紙上寫著「不會脹氣的飯糰」,兩個大男生動作嫻熟地幫客人做早餐、倒飲料。我聞到木製飯桶裡飄出的熱米飯香,顧不得飯糰可能使我脹氣,興沖沖地點了一份。老闆幫我在飯糰裡捏了海苔肉鬆、辣蘿蔔乾、小黃瓜絲和柴魚片,熟熱飽滿,我一上樓找到位子坐下,便迫不及待取出,一口一口咀嚼起來,觀眾魚貫進場,我陶醉在香Q的米飯中,頃刻間,感到一種至福。
>>動彈不得
電影開演,映入眼廉的是我熟悉的鐵道風景與故鄉田園,導演吳乙峰以寫電子郵件的方式,向他的大學同學王家勳訴說他父親中風後,他每次回鄉探望的心情。我回想起外公外婆去世前承受的病痛折磨,還有個性外向的祖母中風後困居在家,時常流露的厭世寂寥,很能體會吳父祈求速死不願殘活的心情。生而為人,卻無行動自由,還有什麼比這更痛苦的?電影開演前,觀眾當中有一位青年坐在輪椅由母親推著進來,為了到第三排的座位,他費力地舉腿攀登平常人兩步就到的階級,喘著氣坐下來,這對母子想必對吳父的處境有更深刻的理解與憐憫。
鏡頭裡,一對新人在拍婚紗照,男的俊俏,女的嬌甜,但轉瞬場景移到異鄉行進中的一節車廂,倆人的眼神竟變得空茫悲哀。原以為是現實的艱辛或褪色的愛情使他們失去有所希冀的神采,再看下去才知道那段電車紀錄是台灣九二一地震後拍攝的,在日本工作的這對夫妻,留在南投故鄉的一對稚子,沒有逃過震災,連同照顧他們的外婆一起罹難。
成堆成堆的黃泥與石塊,隆隆的怪手噪音與廢氣,日頭當空照,土坡上一個個等待的身影,心已寒涼,千盼萬盼只盼再見親人一面,好將他們輕輕抱起,安放在平穩的床上,從此脫離傾壓之苦。
夢是唯一的聯繫,有罹難的親人透過幽冥指點「我在那一處」、「挖挖那裡」。有人夜不成眠,苦等不到感應的訊息,焦急失望轉為滿腔憤恨,怨永隔的親人惡意遺棄,絕情不給生者一個安慰的眼神。在地震中失去雙親與兄長的女大學生無法接受一夕之間從掌上明珠變成滄海孤雛的命運,她哭到沒有淚,噙著淚水形容這一切「像被背叛!」看到她眼淚的人都願意為她分擔痛苦,都想要安慰她生命無常,節哀順變,但有誰比她更懂得無常?
>>節日的意義
同樣失去多位親人的一對姊妹,看起來天性樂觀,創傷似乎平復得快些。這兩位二十歲不到的女孩原本半工半讀,按月寄錢回家幫助父親還債,地震後,父母不在了,她們的生活突然脫序,不知道為何要工作,工作賺錢有什麼意義。她們說:「爸爸本來說錢還清了要帶全家去高雄海邊玩……」簡簡單單的心願,開車就到了,甚至不必搭飛機,卻已經沒有實現的機會。
妹妹說:「現在沒有端午節、母親節、中秋節了……」,因為端午吃不到阿婆包的粽子,母親節沒有媽媽,中秋節只有她跟姊姊,父親節也一樣痛多過一切,她們比別人多的是親人的祭日。說著說著她摀起眼睛哭起來,黑暗中聽見她們悲泣的台下觀眾頻頻滴淚。我猛然驚覺原來節日是跟著親人一起存在的!要有親人,才有節日!但我們多麼厭膩這些節日!春節要及早安排出國、端午節嫌粽子吃多人油膩、中秋要跟朋友去烤肉……平安幸福的人難得感受節日的意義。
有時,我們以為自己很勇敢,天涯海角都敢闖,其實不知道走鋼索的同時,親情織成的安全網正為我們牢牢張著。我們恨不得振翅高飛,卻沒想到地上那重牽引並不是抵銷我們能量的負作用力,而是指引倦遊歸來的途徑。
走出傷痛是不是可能,我們並不知道;但與傷痛和平共處,是創傷者必須面對的課題。跟著導演的腳步,我們得知失去兩名稚兒的夫妻以二度蜜月和重拍婚紗的方式,讓生命往前踏步;失去一個女兒的家庭再度迎接新生命,夫妻倆在高壓電塔工地揮汗挑擔鑽鑿時,欣慰家裡仍是兩個女兒在等候;相依為命的兩姊妹各有愛侶,妹妹告訴已逝的親人她夢見全家終於到了海邊,姊姊穿了一件很好笑的泳衣,似乎這是一次很開心的旅遊;她還請爸爸媽媽原諒她未婚懷了小寶寶,她說她很寂寞,想要這個小孩。血脈親情真是奇妙,斷裂的生命之樹都再長出新芽,創傷的部位慢慢結痂。
>>走出生命的災區
然而,受教育最多的女大學生卻出現自殺的念頭。當她說出這個想法時,馬上受到導演吳乙峰的斥喝,我們看見她眼眶泛紅,情緒激動,佯裝堅強的外表頓時顯出脆弱。想她這一路走來確實艱辛,從無憂無慮、享盡寵愛的女兒變成只剩下一個兄長;經歷漫長的挖掘過程,始終沒有再見到父母一面,甚至連在夢裡都尋不到;昔時充滿生氣的山林家園如今人事全非,僅存的兄長卻心向即將結婚的伴侶(據她當時的看法),她因此備感孤獨、絕望,打算對一路陪伴著她的紀錄片拍攝小組交代遺言,然後了卻此生。
詑異萬分的導演衝口而出「我們又不是專門幫人家錄遺言的!」「這段期間我陪你們的時間比回家探視我父親的時間還要多!」女孩靜默,淚水從螢幕上流到螢幕下,誰都看得出這是一個還留在災變現場的靈魂。所幸,生命最幽暗的時刻有人扶持,女孩放棄了死亡,選擇負笈留學,用行動、用她得自摯愛雙親的生命去拼搏未來。
導演的父親還在安養院,他求死的心情更急切了,但一聽說即將有新藥可以治療中風,他又巴望著科學進步得快一點。對照幾分鐘內不明所以的死亡與漫長的漸進式的衰亡,我得不出任何比較的結論。生命無常,每一個都單一且獨特,沒有實驗組,也沒有對照組,唯有把握活著的當下,學習向日葵永遠面向陽光的積極精神,滿懷希望地實踐夢想,才是對生命賜予者的感恩,對自己盡責,以及對其他生命發揮正面影響。
然而,我還是得承認我恐懼病痛折磨,我也明白意志可以堅強,但肉體是脆弱的道理,所以我同情吳父的消極厭世。對一個病患來說,生命帶給他和周遭親友的,常常是一連串無情的挑戰與磨難,而在這既特殊又常見的狀態下,如何對待生命,是我心底更大的疑問。
走出電影院,秋光真明媚!我穿進桃源街叫了一碗牛肉麵,品嚐熱湯和活著的好滋味,感覺自己幸福得無以復加,幸福得稀巴爛了!這是一部紀錄災變後生活重建的電影,也是紀錄片拍攝小組關懷創傷者的真實紀錄,請你有空也去看看!
附記:
王家勳,
導演在片中一直藉著以電子郵件和你通訊的方式,來交代他的拍片心情。起初我覺得這種敘事形式有點刻板,但影片結束時,我看到導演對你的介紹,知道你早已不在人間,而你是吳乙峰大學時鼓勵他轉系、陪他考電影系的唯一支持者。我想,你是灌溉吳乙峰電影生命的第一人,他是應該向你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