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防衛機轉應付挫折情境的自我保護方法
心理防衛機轉應付挫折情境的自我保護方法
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 應付挫折情境時自我保護
心理防衛機制亦同於心理防衛機制、心理防衛、自我防衛機制(Self-defense Mechanism)、防衛機制、防衛機轉等指稱。
與人相處時,先了解自己是相當重要的,尤其是知道自己在什麼情境會習慣做出哪些反應。心理學佛洛依德Freud認為,人類有一個很巧妙的機制,就是當我們遇到一些讓我們感到很焦慮的事情時,自我會產生一個防衛機制,用來保護自我避免受傷。
大部分的防衛機制有下列的缺點:
(一)、治標不治本,問題仍然存在。
(二)、只是逃避與否認,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三)、較不切實際,無法發揮真正的自我功能。
(四)、不能學習更成熟的行為。
然而,防衛機制不全然是不好的,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常會使用到它而不自覺,有時它甚至有一些不錯的功能,例如:
(一)、提供時間,讓我們能夠解決把我們壓得喘不過氣來的問題。
(二)、防衛機制使我們有實驗新角色的機會,因此可教導我們新的適應方式。(三)、和化可以使我們的行為更合乎理性。
防衛機制為心理學名詞,最早見於佛洛依德(Freud)的文章《防禦性神經精神病》(The Neuro-Psychoses of Defence,1894)。美國Vaillant將其羅列的28種心理防衛機轉分為四類:精神病的防禦機轉、不成熟的防禦機轉、神經症性防禦機轉及成熟的防禦機轉。但是分類與分組的標準不明確,同一防衛機轉,不同學者可將其列入不同類別與級別。
在精神分析的理論中,心理防衛機轉是指「自我(ego)」的心理防衛作用,當人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時,用來應付挫折與不安的適應機轉,能夠在精神上達成某種妥協的一種心理過程。意即自我對本我的壓抑。
此種壓抑是自我的一種全然潛意識的自我防禦功能,大都在潛意識中進行,過程常常是無意識的。通常表現在人類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緊張焦慮、尷尬、罪惡感等心理,試圖自我遮抑那些因擔心自我尊嚴受到貶抑、焦慮會不斷發生時出現的內驅力和情感,而有意無意使用的各種心理上的調整。
人們會使用防衛機制保護自己免於不可接受的思想或衝動,或某些令人焦慮的訊息,無論是正常人或精神病患者皆會在某些行為上使用心理防衛機轉,差別在於程度不同,這是「自我」避免思想及情感失控的方法,而根據每個人的人格特質、經驗或觀念不同,會呈現不同的防禦方式。
此概念來自精神分析理論中關於人類思想中存在多種力量進行互相對抗、鬥爭的假說。在生理上,心理防衛機轉被認為可以防止因各種心理打擊而引起的生理疾病或心理障礙,過分或錯誤的應用心理防衛機轉也可能帶來心理疾病。
自我防禦機制的特徵
- 防禦機制不是蓄意使用的,它們是無意識的或至少是部分無意識的,真正的防禦機制是無意識進行的。
- 防禦機制是藉支持自尊或通過自我美化(價值提高)而保護自己及防護自己免於受傷害。從它的作用和性質來看,可分為積極的防禦機制和消極的防禦機制兩種。
- 防禦機制似有自我欺騙的性質,即以掩飾或偽裝我們真正的動機,或否認對我們可能引起焦慮的衝動、動作或記憶的存在而起作用。因此,自我防禦機制是藉歪曲知覺、記憶、動作、動機及思維,或完全阻斷某一心理過程而防禦自我免於焦慮。實際上,它也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法。
- 防禦機制本身不是病理的,它們在維持正常心理健康狀態上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正常防禦功能作用改變的結果可引起心理病理狀態。
- 防禦機制可以單一地表達,也可多種機制同時使用。
分類
按照心理成熟度分類
- 自戀心理防衛機制(一級防衛機制):包括否定、歪曲、外射,它是一個人在嬰兒早期常常使用的心理機制。早期嬰兒的心理狀態,屬於自戀的,即只照顧自己,只 愛戀自己,不會關心他人,加之嬰兒的 “自我界限”尚未形成,常輕易地否定、抹殺或歪曲事實,所以這些心理機制即為自戀心理機制。一名成年人還運用“自戀機制”來進行自我心理防禦,是很危險 的。
- 不成熟心理防衛機制(二級防衛機制):此類機制出現于青春期,成年人中出現也是屬于正常的。包括內向投射、退行、幻想等。
- 神經性心理防衛機制(三級防衛機制):這是兒童的“自我”機制進一步成熟,在兒童能逐漸分辨什麼是自己的衝動、欲望,什麼是實現的要求與規範之後,在處理內心掙扎時所表現出來的心理機制。
- 成熟心理防衛機制(四級防衛機制):是指“自我”發展成熟之後才能表現的防禦機制。其防禦的方法不但比較有效,而且可以解除或處理現實的困難、滿足自我的欲望與本能,也能為一般社會文化所接受。這種成熟的防衛機制包括壓抑、昇華、補償、幽默等。
按行為性質分類
- 逃避性防衛機制:壓抑/潛抑(repression),否定(denial),退化情感(regression)。
- 自騙性防衛機制:此類防衛機制含有自欺的成分,也是一種消極性的行為反應。包括反向(reaction formation),合理化(rationalization),儀式與抵消(ritual and undoing),隔離(isolation),理想化(idealization),分裂(dissociation),歪曲 (distortion)。
- 攻擊性防衛機制:轉移(displacement),投射(projection)。
- 代替性防衛機制:幻想(fantasy),補償(compensation)。
- 建設性防衛機制:認同(identification),昇華(sublimation)。
常見的十種自我防衛的機制:
防衛機制 |
意義 |
舉例 |
壓抑 (repression) |
將恐懼、痛苦的想法與感覺不自覺地從意識中加以排除。 |
想不起來一年前被當掉科目老師名字 |
反向作用 (reaction formation) |
將內心的衝動用相反的行為表現出來,來掩飾壓制內心的慾望。 |
一位內心軟弱的人,卻裝出冷漠強硬的姿態 |
投射 (projection) |
把自己不希望的需求與特質歸諸於他人,認為別人才有那些那些特性。 |
有外遇的先生限制自己太太外出,怕紅杏出牆 |
合理化 (rationalization) |
製造一個自己以及社會較能接受的理由來解釋自己的行為,使它看來合乎邏輯。 |
面試沒通過,就說是自己不想要,沒盡力爭取 |
退化 (regression) |
面臨非常強大的壓力時,會出現與年齡不相稱的早年階段行為。 |
遭遇搶劫後,變得很依賴、常哭泣、吸拇指 |
替代 (displacement) |
滿足動機的管道受到阻礙,乃轉換到另一較安全的目標上。 |
被上司罵,不敢回嘴,回家後罵小孩 |
內化 (introjection) |
將他人的價值與道德標準擷取並吞併成為自己的。 |
受虐兒長久下來也認為暴力是解決的唯一方法 |
認同 (identification) |
對於成功、有價值的事件、組織或個人的特質,使之與自己的觀念一致,以提昇自己的地位。 |
家境貧寒,希望自己有天能跟某鉅子一樣富有 |
補償 (compensation) |
發展出一些積極的特質來掩飾弱點或彌補缺陷。 |
對自己外貌感到很自卑者努力健身。 |
昇華 (sublimation) |
將性與攻擊衝動的能量轉向其他管道,是給被社會接納與讚賞的。 |
失戀後的憤怒與哀傷,轉向透過繪畫表達出。 |
參考文獻
Wikipedia(2009). Defense Mechanism. Retrieved July 4, 2009, from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BF%83%E7%90%86%E9%98%B2%E5%8D%AB%E6%9C%BA%E5%88%B6
Hayashi Tatsunori(無日期)。心理防衛機轉。2009年7月4日,取自:http://www.angelfire.com/hi/hayashi/defense_mechanism.html
大英百科全書線上繁體中文版(2009)。防禦機制。Retrieved July 4, 2009, from http://daying.wordpedia.com.aleph.lib.ntue.edu.tw/
陳億貞譯(2004)。普通心理學(Robert J. Sternberg原著)。台北市:雙葉書局。
現代人的悲歌---論心理防衛機制(無日期)。2009年7月4日,取自:http://tw.myblog.yahoo.com/jw!so6OhCSTHhP.IAnkGhsWSA--/article?mid=870
十種自我防衛的機制王大維,取自: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14034116/http://www.yzu.edu.tw/yzit/st/psy/people/people2.htm
心理防衛機轉(defense mechanisms)自我保護-詹翔霖副教授,取自:
http://blog.ylib.com/chanrs/Archives/2024/06/29/26333
現實療法WDEP系統. 詹翔霖副教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技巧,
https://www.scribd.com › document › 現實療法WDEP
Tondo, L., H Vazquez, G., & J Baldessarini, R.(2017). Depression and mania in bipolar disorder. 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 15(3), 353-358.
諮商與輔導必修一堂課-移情心理-詹翔霖副教授-心靈整型師
痞客邦https://chanrs.pixnet.net › 心靈整型師